巴菲特的本事之一就是能够让各种各样的人为他工作比为自己干活还卖力,觉得不这样就无法报答巴菲特,所以他旗下的那些经理人没有一个跳槽的。
★以情动人,以事业留人
相比之下,我们的明星经理人们的“记分牌”上显示的成功不是坐上我的位置,而是他们企业的长期表现。他们的决策是基于“今天在这里,永远在这里”的心态做出的。我想正是我们这种罕见和难以复制的管理结构,才是伯克希尔真正的优势。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在以情动人、以事业留人方面很有一套,而且他是完全说到做到,不像一些企业家那样仅仅是放在嘴上唱唱高调而已。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包括他的最佳搭档查理·芒格,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和负气出走,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团体,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从经济角度看根本就不需要继续工作了,并且在他们把企业卖给伯克希尔公司时又都得到一笔数目庞大的金钱。所以总体来看,他们之所以还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并且对此乐此不疲,并不是因为钱的因素。他们虽然也希望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但主要是因为能够在工作中继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他继续说,能够预示这些经理人记分牌上所显示的成功,并不是继续升官、爬到巴菲特这样一个位置,而是他们企业的长期业绩表现。他们所作出的经营决策,是基于“今天我在这里、就永远在这里”的心态之上的。如果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发现,这正是伯克希尔公司这种罕见并且难以复制的管理结构造成的,这是伯克希尔公司的优势所在。
相比之下,如果换在其他绝大多数企业里,只要那些主要经理人还不是公司第一把手,就会热衷于攀登权力金字塔尖。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手中管理的分支机构或部门只能算是自己仕途晋升中的一个驿站而已,即使让他们在同一个职位上呆上5年,也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败感。可想而知,这些人还会有多少精力和才能用在事业上呢?
人生阅历极其丰富的巴菲特,对人性的这一面可谓了如指掌。所以无论是他还是旗下那些经理人都知道,自己在伯克希尔公司工作唯一的目标是把事业搞好,而不是仕途升迁。一方面是因为伯克希尔公司完全控股该公司,如果要在这方面动脑筋根本没戏,只要巴菲特的健康状况允许,任何人都不会有爬上去和巴菲特平起平坐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些经理人原来就是公司最高层,他们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上,各自的权力已经在企业里至高无上了,并不稀罕有更大的权力。
几乎所有与巴菲特打过交道的人都对巴菲特有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他非常善于激励人。他的最大特点是,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批明星经理人,而且指名道姓,所用字词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肉麻,可是他却毫不吝啬。这样,那些被他点到名的经理人便会感到受宠若惊,唯一的办法就是接下来更加努力地为伯克希尔公司工作,否则就会觉得对不起巴菲特。因为伯克希尔公司年报无疑是一种全球性广告:巴菲特既然在年报中提到某某人的管理水平如何如何好、对企业如何如何忠诚,那么这个人又怎么好意思不“如何如何好”、不“如何如何忠诚”呢?这样岂不是让自己和巴菲特都下不了台?
而巴菲特批评人的时候却总是泛泛而谈,一带而过,让别人去对号入座。这样他既不得罪人,又起到了某种警戒作用。这种高超的管理艺术实在值得全世界的企业领导人学习借鉴。
为了适合管理这些明星经理人,巴菲特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和他们之间并没有签订任何合同,所以他们不需要受合约限制。他们之所以辛勤工作,完全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巴菲特也只是要求他们对这些事业完全负责。为此,他们不需要到伯克希尔公司总部汇报工作,也不需要编制年度预算送总部核准,在费用开支方面也没有任何繁杂规定。巴菲特对他们的要求简简单单一句话:那就是把这家企业当作自己家中祖传百年的事业一样对待就行。
而实际上,巴菲特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同样早就不需要为了金钱而工作,同样不喜欢向别人汇报工作(平时他的投资决策除了会向合伙人查理·芒格透露一点外,基本上不会告诉其他任何人);他之所以热爱这份工作,主要也是有一种成就感,并且他非常乐意与那些明星经理人一起工作。除此以外,还真的想不出有别的原因。
所以他说,他和查理·芒格与这些经理人之间保持的是一种互动模式,简单说就是“试着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大家设想。”这种将心比心、惺惺相惜,也让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容易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和冲动。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和事业基础,巴菲特管理伯克希尔公司旗下70多个企业集团的那么多经理人就显得很轻松了。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有人问他一个人到底可以应付多少经理人时他回答说,如果这个经理人是酸柠檬,那么管这样一个就够呛了;相反,要是他面对的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现在的那帮经理人,那么这个数目就没有任何限制。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企业时,巴菲特要特别注重考察该公司管理层了。
【启示录】
巴菲特以情动人、以事业留人的管理技巧,深得日本通用电气公司托尼·尼克里、国际飞安公司尤特斯奇、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欧文·布拉姆金、斯科特·费策公司拉尔夫·舒伊等人的高度赞赏。
★甘为明星经理人搭建舞台
无论从职业角度还是个人立场来讲,你都是《布法罗新闻报》主编的最佳人选。自从1977年我来了以后,我就一直认为我很幸运《布法罗新闻报》报社有你的加盟。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明星经理人对于一家公司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为此他有时候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留住这样的明星经理人。
在巴菲特眼里,《布法罗新闻报》主编墨菲·莱特就是这样一位明星经理人。1996年,巴菲特在墨菲·莱特71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写道:“自从1977年我来了以后,我就一直认为我很幸运《布法罗新闻报》报社有你的加盟。”
出于对报业的了解和喜爱,巴菲特很早就想拥有一份主流报纸。可是1971年他却没能成功收购《辛辛那提询问者》报,这多少有些让他不快。1974年,经营了一个世纪的报纸《布法罗新闻报》家族女主人凯特·巴特勒去世,报社经营陷入困境,这给巴菲特收购这家媒体创造了机会。
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正在考虑收购布法罗市一家电视台,巴菲特提醒凯瑟琳·格雷厄姆说,其实《布法罗新闻报》也很值得考虑;如果华盛顿邮报公司不采取行动,那么他会另想办法收购这家报社,因为该公司有着良好的员工队伍和明星经理人。
但是凯瑟琳·格雷厄姆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一方面,《布法罗新闻报》虽然在当地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可是面临着竞争对手强大以及缺少周日版等问题;另一方面,当时华盛顿邮报公司工人刚刚平息一场罢工,她也实在不愿意去和报社的工会打交道。
再三考虑之后,凯瑟琳·格雷厄姆决定放弃收购《布法罗新闻报》,即使她后来得知巴菲特真的收购了它,仍然感到自己的决定没错。在华盛顿邮报公司和芝加哥论坛报公司都不愿意收购这家报纸时,巴菲特于1977年4月15日毅然收购《布法罗新闻报》,收购价3400万美元。
当时出面洽谈收购的是伯克希尔公司下属蓝筹票据公司总裁查理·芒格。当查理·芒格通过公用电话向巴菲特口述合同内容时,巴菲特说你自己决定就好了,他已经没必要去参观工厂了。
而实际上,巴菲特对报纸行业非常熟悉,他通过分析财务年报就能完全判断这家报社的经营情况如何,确实也没必要再去看一看几台印刷机是什么模样。
合并后的《布法罗新闻报》全资纳入蓝筹票据公司,合并时的净资产只有2850万美元,这表明,伯克希尔公司在这项收购中蒙受了550万美元的损失。如果把它折算成税前损失,则相当于1100万美元。
那么,巴菲特究竟为什么要做这笔“蚀本生意”呢?要知道,收购这家报社后《布法罗新闻报》的亏损虽然在不断减少,但还是连续亏损了好几年。例如,该公司的税前损失1979年是461.7万美元,1980年是280.5万美元,1981年是109.1万美元。
正如查理·芒格在蓝筹票据公司198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所说,如果不收购《布法罗新闻报》,当年3400万美元的收购价只要能获得公司下属其他子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现在就能增值到7000万美元,年平均收益超过1000万美元。
但是,巴菲特的算盘显然不是这样打的。他认为,无论《布法罗新闻报》的经营状况如何,只要这家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能够稳步上升,其他所有困难都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更何况,这家报社拥有素质良好的人员,能够通过不断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取得最终成功。
据2002年12月28日《布法罗新闻报》报道,墨菲·莱特回忆说,还在报社被收购前他就向报社提出准备创建一份名为《津津有味》(Gusto)的娱乐周报,结果很快就被当时的发行人否决了。道理很简单:任何想要改变报社运行程序的想法,都会让高层管理者感到不安。
而墨菲·莱特第一次遇到巴菲特时同样向他提出了这一想法,并表示这是自己当时非常想做的一件事,他认为,这会对原来的报纸运营方向作出调整。
很显然,这时候的巴菲特对这家报纸的运营状况还不够了解,所以他只好回答说,这样吧,我们再探讨一下,但这种探讨必须马上开始。
巴菲特认为,《布法罗新闻报》早在1915年就停止发行《星期日报》了,如果这时候能重新恢复周日版应该是一个好主意。
于是他就这个问题请教墨菲·莱特。墨菲·莱特回答说,他认为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各项研究表明,这不但能大大增加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还能弥补日常运营造成的收入损失。实际上,这也是巴菲特决心购并这家媒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1977年6月3日《津津有味》正式创刊,随后便取得巨大成功。《星期日报》创刊后也取得非常成功,尤其是1982年9月19日它的竞争对手《布法罗通信快报》倒闭后,它在当地取得了完全垄断地位。
仅仅是到1999年,《布法罗新闻报》的税后收入就超过巴菲特当年3400万美元的收购价。如今它的价值至少在4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
据1991年第1期《新闻公司》杂志报道,该公司当时就已经成为一家非常典型的巴菲特企业,资产收益率高达91.2%,完全可以说叹为观止。该杂志预测,该报很可能会成为美国获利最高的报业媒体。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虽然收购《布法罗新闻报》不是一件十分有把握的事,但因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员工队伍和明星经理人,所以完全可能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稳定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并最终取得成功。
★把声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我们已有足够的金钱,能赚更多固然不错,但失去一些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不能损失的是声誉,声誉一点也不能有所损失。所以我要求经理们所作的决定不仅要合法,更要以“报章测试”的准则来衡量。假如他们知道某个行动将由某个不太友善的记者翌日在当地报章上报道,亲友和邻居都会读到,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能通过这个测试便没问题,接近不能通过的应放弃。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一样,都“不差钱”。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声誉就显得更重要。他用来衡量管理层是否优秀、能否留任的标准之一,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换句话说,谁要是砸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声誉,他就会砸他的饭碗。
巴菲特在他的母校、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工商学院演讲时一位学生问他:你是怎样向伯克希尔公司灌输合乎道德的领导方式,或者你是怎么知道手下那些经理人所作的决策与你自己的想法相符的呢?
巴菲特诚恳地说,伯克希尔公司已有足够的金钱,以后如果能赚到更多的金钱固然不错,但是失掉一些也没什么问题;唯一不能丢失的是企业声誉,声誉一点也不能有所损失。
平时,巴菲特经常要求这些经理人的决策不仅要合法,而且要符合“报章测试”准则。也就是说,要经常想一想如果他的某个决策由某个不太友善的记者发表在第二天当地的报纸上,并且这些文章他周围的人都会读到,这些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如果这些读者认为可行,那么这个决策就是可行的;如果这些读者认为这个决策不可行,或者基本上不可行,那么这样的决策就应当放弃。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所作的任何决策,如果能通过“报章测试”就是“道德”的,就是符合他“内在想法”的。
然后他话锋一转说,平时他非常欢迎那些经理人随时打电话向他征求意见。不过说实话,如果他真的接到那些人的咨询电话,就表明这些决策多数是有问题的。因为有问题、把握不定,他们才要向巴菲特请教;如果是大是大非、一清二楚的事,那些经理人完全不用请示就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向巴菲特请示反而要遭他的批评。
说实话,在许多人的概念中,似乎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那些上市公司管理层都非常优秀,其实不然。任何企业都有高低起伏,对于不理想的公司管理层巴菲特同样会运用自己的大股东权力进行调整。
例如,巴菲特非常欣赏的可口可乐公司明星经理人罗伯特·郭思达去世后,继任总裁道格拉斯·伊维斯特带领公司经历了2年半动**期。这时候的可口可乐公司发生了严重的经营亏损,直接导致公司大重组、6000人失业,国际业务大幅度下滑,并且还面临着一系列困扰:饮料口味转变、瓶装车间问题、外国政府抵制、国际反美主义浪潮、卷入美国种族歧视案等等。
据2000年1月10日美国《财富》杂志报导,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的两位董事巴菲特和赫伯特·阿伦,1999年12月1日在芝加哥的一个飞机库召见了道格拉斯·伊维斯特,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对他的领导“失去信心”。
道格拉斯·伊维斯特看到两位大股东居然这样表态,感到大势已去,自己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赖在董事长位置上是没有意义的,作出反击又缺乏勇气。因为这时候如果他有不同意见,就必须召开全体董事会投票表决,而表决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两派意见,从而导致董事会成员之间产生裂痕。归根到底,他也不想让可口可乐公司四分五裂的。于是他没多说什么,三人互相道别后就各自走向自己的专用飞机。
1999年12月6日,道格拉斯·伊维斯特在召开紧急董事会后马上宣布自己将于2000年4月退休。消息传出后,原来他在业界就不太好的名声就更加急转直下了。
实际上,巴菲特是想用这种直接撤换经理人的方式来扭转困难局面,修复可口可乐公司及其产品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究竟能否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公司声誉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进入伯克希尔公司后养成的,这也是他特别注重在公司购并前就考察公司管理层的原因之一。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和查理·芒格可以很自在地夸耀这支团队,是因为这些经理人拥有的优秀品质和管理才能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用不着“避嫌”。
他解释说,这些明星经理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而巴菲特的工作只是在挖掘了这些有才能的经理人之后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去好好发挥而已。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现金源源不断地送回伯克希尔公司总部,然后由巴菲特有效地运用它们。
巴菲特举例说,在他4岁小孙女的生日宴会上,曾经专门请了一位小丑演员为她表演了一段魔术。开心的小孙女在魔术师的引导下神奇无比,她还真的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呢。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他就像他的小孙女一样,在这些魔术师(明星经理人)的配合下挥洒着浑身本事。其实他很清楚,有这些明星经理人的共同协作,他和伯克希尔公司才会有如此优秀的业绩表现。
【启示录】
爱护企业的声誉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这不但是口号,更体现了企业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这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社会效益。其实早在美国运通公司发生色拉油事件时,巴菲特就这样据理力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