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收购企业坚持既定原则(1 / 1)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原则一贯而明确。巴菲特自豪地说:“我们的收购策略非常科学。我们只要坐在办公室里等电话就行了。偶尔有人打错电话。”

★甘为企业创始人充当继承人

要知道,一家经典企业由一个企业家终其一生有时甚至是好几代以无微不至的用心与优异的才能建立时,对于老板来说接手的人是否承续过去辉煌的历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关于这点,查理跟我相当有信心,伯克希尔绝对可以提供这些企业一个美满的归宿。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宗旨与众不同,简单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甘心情愿为企业创始人充当继承人。表达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如果企业创始人或继承人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或者由于健康原因无法继续经营下去,那么这时候交给伯克希尔公司就是最好的选择。

巴菲特曾经给一位有意出售家族企业的经理人写过一封信,详细阐述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原则和做法。后来他把这封信整理后附录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

巴菲特在这封信中说,大部分企业创始人终其一生建立自己的企业王国,取得了辉煌成就,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出售这家企业的一时冲动,最后酿成后果。比较多的情况是,中间商为了赚取佣金不顾买卖双方的利益而怂恿老板赶快做决定。毫无疑问,出售企业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仓促决定往往会发生一辈子无法挽回的错误。

当然,这种错误并不一定是指价格不合理。对于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生命的经理人来说价格虽然很重要,可是却不一定是整个交易中的最关键因素。

总体来看,需要购买企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同行和竞争对手,或者是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和个人。遇到这种购并对象,无论他能做出什么样的承诺,都会让你感到他好像比你更善于经营你的企业。如果购并方规模较大,它会招聘一大堆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你的企业。即使你的经营能力比他们高,处于人性的某一面,对方也会这样做。说穿了就是他们对你不放心,或者认为只有他们的这一套才是正确的、更好的。

二是财务公司。这些财务公司本来就是从事企业兼并活动的,他们把企业兼并看作是做生意,购买你的企业后如果遇到合适的时机和价格,他们会重新把这家企业兜售出去。当然在此以前他们会发挥专长把企业报表做得更好看一些,以便能卖个好价钱。他们才不在乎这个企业是你一辈子的心血结晶呢,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

巴菲特强调说,伯克希尔公司与上述两类企业则完全不同。

首先,伯克希尔公司买入你的企业目的是为了拥有,而且是长期拥有,并不是转卖,所以不会也不希望由伯克希尔公司空降一批经理人到该企业。伯克希尔公司买下某企业后,通常会仍然由该公司的原班人马经营管理,并且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运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经理人不要说没有到过伯克希尔公司总部,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巴菲特。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思路是,由伯克希尔公司适应这些企业,而不是这些企业适应伯克希尔公司,这是绝对与众不同的。

其次,过去某些公司从来没有空降管理层进入新购并的企业,以后也不会这样做。而且相反,如果该企业管理层不愿意留下来,那么巴菲特基本上会否决这项购并案。

最后,大多数买方一开始都会强调如何如何需要你的大力支持,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最后又大多数会推翻原来的承诺。可是伯克希尔公司不一样,绝对能说到做到。这一方面是因为巴菲特绝对控股该公司,言出必行;另一方面,伯克希尔公司也希望通过这种稳定公司管理层的方法得到更好的经营成果。

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企业时,从租税角度出发,总是希望能拥有80%以上的股权,另外20%的股权留给公司管理层或是该企业的原有家族成员。伯克希尔公司能够介入的主要是资金规划和配置,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和报酬,其他的有关人事、运营策略等都交给公司管理层完全做主。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一口气完成了8件购并案,总金额高达80亿美元,全部是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其中97%付的是现金,其余的是股票。这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高达130亿美元,员工总数5.8万名。

当年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多购并案,主要是许多公司预感到自己的产业将走下坡路,希望能赶快寻找出路,而巴菲特认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因为任何行业都会有景气循环。有些人比较看重短期成败,可是伯克希尔公司却不在乎这些“前进中的困难”,更关心的是该企业长期发展远景。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人看重这种短期成败,才使得伯克希尔公司有机会以更低的价格购并企业。

更不用说,伯克希尔公司还有一项独特优势,那就是伯克希尔公司通常都是被兼并方希望得到的那种买主,这对购并行为也非常有帮助。有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凝聚了创始人及其家族一生心血的企业,他们更在乎企业将来的归属而不是价格高低,而这也是伯克希尔公司非常看重的。当一家企业具有这样的特质时,就通常意味着该企业具有诚实的账务、自信的产品、客户的尊重、忠实的员工。相反,如果老板只想卖一个好价钱,一点也不关心企业的未来发展,就很可怕了。

【启示录】

巴菲特非常懂得心理学。他深知凝聚了创始人一生心血的企业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而伯克希尔公司正是这些卖主的可靠对象。伯克希尔公司为此尝到了价格实惠,同时这些企业的质地还非常好。

★收购企业时就有长期持有准备

伯克希尔购并了几项重要的新事业,其产业竞争力在各自业界均堪称数一数二,并由优秀的经理人所管理。这些特点是我们“进入”策略决定关键的两只脚,至于合理的价格则是第三只脚。不过,不同于一般融资购并者及私人投资银行,我们并没有所谓的“退出”策略。在买进以后,我们就把它们好好地放着,这也是为何伯克希尔往往成为许多卖方及其经理人心目中的首选,有时甚至是唯一选择。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一条既定原则是长期持股,这不仅赢得了许多卖主的特别青睐,有的甚至还因此把它作为唯一选择。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又购并了几项重要事业。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伯克希尔公司购并这些企业后并没有所谓的“退出”策略,买进这些企业后就会把它们好好地经营。也正因如此,伯克希尔公司往往成为许多卖方心目中的首选对象,有时甚至是唯一选择。

从这一点上看,伯克希尔公司在选择购并对象时是特别谨慎的。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这些企业时的“进入”策略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其产业竞争力要在本行业数一数二,二是具备优秀的公司管理层,三是购买价格合理。不用说,如果真正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这样的购并对象也是其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事业、非常值得长期持有了。

巴菲特曾经给一位有意出售家族企业的经理人写过一封信,详细阐述了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原则和做法。

他在这封信中说,如果你要和伯克希尔公司一起做生意,那么伯克希尔公司会用现金来支付你的报酬,你的企业资产既不会被中间商刮掉一层,也不可能被伯克希尔公司当作银行借款的抵押品。与此同时,伯克希尔公司也不会随随便便就宣布说退出“不玩”了,或者提出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要求;更不可能出现像有些企业那样换了一批经理人就对前任所作的承诺不认账,或者公司总裁遗憾地对你说是董事会要求他这样做的、他其实也没有办法之类的糟糕情形。

末了,巴菲特还幽默地提醒卖方说,购并交易完成后你不会比原来更富有,因为这种交易只会让你的财富形式发生改变,实际金额不一定会有变化,并且经营大权仍然掌握在你手里。虽然你原来资产的大部分或全部会变成现金,但总体上看这不能说你已经变得更富有了。

而实际上呢,任何人都听得出,巴菲特这里所说的“不会让你变得更富有”、而只是“财富形式发生了改变”,恰好是许多卖主希望的。由于他们出售企业往往不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已经非常富有甚至富可敌国了),他们更在乎的是企业今后有一个可靠的人接手,以确保这项事业千秋万代地经营下去。而所有这些,也都是伯克希尔公司所希望的、能够做到的。两者一拍即合,就有了巴菲特的长期持股策略。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在我的家乡奥玛哈曾经有位先生这样说过,当他雇用人的时候会主要看三个方面:诚信、智力、精力。如果雇用一个只有智力、精力却没有诚信的人,会毁了老板,所以从这点上看,对于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最好是希望他愚蠢和懒惰,而不是聪明和精力充沛,这样对社会危害会更小。

巴菲特说,我可以和你们玩这样一个游戏。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一个权力,购买一个同学的10%,一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你会怎么做呢?我可以给你们一个小时来考虑这个问题,你想买进哪个同学余生的10%?我想,你不一定会给每一个人做智商测试,挑选其中智商最高的;也不一定会挑选学习成绩最好的,或者精力最充沛的,或者全班最漂亮的。最大的可能是,你会寻找那些质化的因素,选择那个你最钦佩、最有认同感、最有领导才能、最能实现他人利益的人。因为既然是坐在这里的同学,智商一般不会有问题,重要的是其他方面。

在此基础上,如果我要你在买进某个同学10%余生的同时,还要你卖出某个同学10%的余生,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你卖出的可能依然不是智商最低的那个人,而很可能是你最讨厌的那个人。因为这个人是你最讨厌的,他的身上一定有你最讨厌的品质,甚至你可以举出一大堆这个人的毛病来。这样一比较你就会发现,一个的品质是最重要的。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是这样,一家企业也是这样。如果这家企业的本质很好,那就值得你长期拥有;如果本质不好,那么你就不要买进。说到底,还是一个对购并企业长期持有如何看待的问题。

话说回来,巴菲特之所以会有长期持股的打算,还与他脑海深处的复利概念有关。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从长期看,他和查理·芒格一直把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增长速度的目标锁定在略微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上。虽然这只是每年超过几个百分点,可是“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也能产生不少差距。”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伯克希尔公司必须每年固定地增添几家好公司,并让原来拥有的那些好公司的内在价值不断保持增长、避免流通在外的股权大幅度膨胀。

回过头来看,巴菲特在这里所说的也正是他一贯坚持的。他实事求是地说,在上述几个方面,真正需要“碰一点运气”的还是能否每年增添几家好公司,这是他特别需要重视的。

【启示录】

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理念,理所当然要求在收购企业时也坚持同一原则。为此要求被收购对象在本行业数一数二、具有优秀的管理层、买入价格合理,这样的企业一旦买入后就的确值得长期持有了。

★喜欢在经济低迷时低价收购

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却从未让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造成丝毫损伤,也从没有让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良的企业看起来有任何不妥。想象一下,若是我们因为这些莫名的恐惧而延迟或改变我们运用资金的态度,将会使我们付出多少的代价?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某些历史事件发生、悲观气氛到达顶点时找到最好的进场机会。恐惧虽然是盲从者的敌人,但却是基本面信徒的好朋友。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购买企业的一条原则是注重内在价值,而不是看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是宏观经济环境低迷时,越能显出被收购对象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从总体上看这时候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好机会就到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普通投资人和商业人士相当迷信政治与经济预测,而他则对此抱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回顾过去的30年来,没有人能够正确预测越南战争会持续扩大、工资和价格管制、两次发生石油危机、美国总统辞职下台以及前苏联解体、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一天之内大跌508点、美国国库券复利率在2.8%至17.4%之间大幅度波动……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都没能动摇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也没有让以合理价格买进优秀企业有什么不妥。

可以想象,伯克希尔公司如果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恐惧就改变或者推迟企业购并,将会造成多少损失?事实上恰恰相反,伯克希尔公司通常总是利用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当社会上的悲观气氛到达顶点时找到了最好的进场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恐惧是盲从者的敌人,却是依据企业基本面进行投资那帮人的好朋友。因为无论外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企业的内在价值依然在那里,相反会更突出。

巴菲特坚信,在以后的30年里一定还会有一连串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伯克希尔公司既不会对这些事件去进行预测,也不会希望能够从中获利。伯克希尔公司希望的只是依然能够利用这样的事件,像过去那样买到好企业。

总体来看,巴菲特确实是通过一些重大又成功的投资决策塑造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该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净资产得益于10次左右的重大投资行动,并且归纳起来有两大特点:一是他总是在经济低迷时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企业;二是长期持有,堪称一种马拉松式的投资理财方式。

所以,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认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成功方程式即用合理价格买进具有产业竞争优势、同时又有诚实有才干的人来经营的做法,以后同样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他预估,今后仍然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好成绩。

为了能够在经济低迷、突发事件来临时买到好企业,巴菲特平时就注意观察,看哪些企业是一颗“天然宝石”。他说,教科书上的第一课就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手,首先必须看着一颗好球来打,如果随意挥棒,那就只能成为普通球手。正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球儿滑进我们喜欢的好球带。”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就会获得好成绩。

除了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让一些企业变得更有投资价值外,把其他企业看作是“鸡肋”的部门兼并过来同样符合上述原则。因为相对来说这个部门在那个企业是“低迷”的,可是在伯克希尔公司却很可能是强健有力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3年初,高盛集团证券公司一位执行董事拜伦·特罗特(Byron Trott)告诉他说,威名百货公司有意出售它的子公司麦克莱恩公司(McLane)。

麦克莱恩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是为大型超市、药品化妆品店、快餐店、影剧院等配送货物以及各种非食品物流业务。应该说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年销售额高达230亿美元,可是利润相当微薄,毛利率只有1%,并不是威名百货公司未来发展计划中的核心业务。正因如此威名百货公司才要出售它,可是它对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却好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样。

在此以前的许多年里,巴菲特一直以为《财富》杂志每年固定举办的年度最佳企业奖得主应该是威名百货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购并麦克莱恩公司后,他更加深了这一印象。

在购并过程中,巴菲特并没有进行任何盘点、查账,而只是与威名百货公司财务总监汤姆·舍韦(Tom Schoewe)单独进行了一两个小时的会面,就最终确定购并计划,29天后威名百货公司就顺利地拿到了现金。因为直觉告诉巴菲特,汤姆·舍韦所说的都是真的,而事后证明也确实如此。

巴菲特在这里为什么如此肯定呢?除了他的直觉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拜伦·特罗特比其他任何投资银行家都了解伯克希尔公司,到这时候为止,他已经成功地为伯克希尔公司介绍了3起购并案。

巴菲特幽默地说,虽然拜伦·特罗特已经从介绍这3起购并案中得到不少好处费,他还是依然期待着第4起购并案的发生,而他相信拜伦·特罗特也怀着同样的“期待”!

【启示录】

巴菲特把是否值得购并的着力点放在内在价值上,为此就可以不怎么去关心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了。平时就做好工作、观察“好球”,一旦发现“好球”进入击打区,这时候挥棒的成功率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