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投资股票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严格的原则和规则,看上去颇有一些随心所欲。但这种随心所欲又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更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到的,因为索罗斯特别善于从混乱的市场状态中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一旦机会来临,他会像猎手一样迅猛出击,把猎物收入囊中。
例如,1972年索罗斯发现在新的一代银行家中有许多是受过高等商业教育的,于是他判断美国银行业将会有新的突破,并为此写下一系列研究报告。这时候银行业股票十分低迷,他力排众议大量买入,显得十分另类。后来的事情发展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不久以后银行业股票价格就开始上涨,索罗斯由此获得了50%的投资获利。
同样是在1972年,索罗斯从政府部门的一份报告中看到一条信息,说美国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外国的能源资源,就大量收购石油钻井、石油设备、煤炭公司资源的股票。结果仅仅在一年之后就发生石油危机,能源类股票价格飞涨,索罗斯从中大获其利。
类似的情形还有食品危机等,索罗斯在食品危机到来之前提前买入化肥、农场设施、粮食加工类股票,也都获利颇丰。
据说有人曾经问索罗斯“你的投资风格像什么动物?”索罗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鳄鱼”,于是他就有了“金融大鳄”的称号。
确实,从过去的投资经历看,索罗斯就像一条平时喜欢蛰伏于森林湖泊旁等待猎物出现的鳄鱼一样,夹杂在乱草丛中几乎很难被人发现,可是它却在专心致志地等待猎物出现。
1992年,泰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泰国首都曼谷应该取代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从而成为东南亚地区金融中心,至少也要成为第二个香港。
这在外界看来,无疑是大跃进式的不切实际,可是泰国政府却沉浸在这种迷幻之中,一味对外国资本敞开金融市场大门,以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索罗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开始关注泰国的金融市场变化来。
1995年索罗斯读到一份新加坡克罗斯比证券公司对亚洲7个国家经济状况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后,更加坚定了这方面的认识。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下、贸易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上扬、经济过热的危险局面;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又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债台高筑、严重缺乏高级技术人员等状况,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一种“成长性衰退”之中。
该报告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国家陷入了一种“乐观的错误”,这时候如果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步伐,会对这种“乐观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严重加剧这些国家的泡沫经济,从而为索罗斯这样的“金融苍蝇”提供绝好的进攻机会。
索罗斯读到这份报告后,不但没有为其中称他为“金融苍蝇”而生气,相反却暗暗高兴,因为这其中就有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在内。
索罗斯想,既然如此,那么他就等待最后的机会来临吧,说不定还能创造一个类似于击垮英格兰银行式的奇迹来呢。
他一边这样想,一边观察着东南亚各国在这份研究报告出台后的反应,结果没想到,这些沉浸在“东亚奇迹”梦幻之中的政府好像对此依然无动于衷,这让索罗斯既感到有些失落,又有些兴奋。他想,这样重大的信息居然没人重视,真是太好了。
而这时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以泰国为例,泰国从外国银行取得大量的低息美元贷款后,其中有30%投向房地产业。结果自然是,随着房地产业的低迷,银行呆账、坏账规模一下子就上去了,许多贷款根本就收不回来,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索罗斯是不是很享受“鳄鱼”的称号呢,或许从下面这段插曲中可以看出来。2005年末,当时的索罗斯正好在我国,记者把一尊中国龙送到他手上作为礼物,他笑着说:“为什么不送我一条鳄鱼呢?”
要知道,在英语的习惯用法里,鳄鱼是一种狡猾可爱的动物,索罗斯过去并不喜欢别人给他的这个称号,甚至可以说有些讨厌。中国记者对索罗斯解释说,按照中国习俗,索罗斯属马,所以现在送他一条龙,是祝愿他永远具有一种“龙马精神”。看得出,索罗斯听了这话后好像有些感动。后来他在返回美国时把其他礼物都留下了,唯独带走了这条龙。
权威资料表明,1997年6月泰国金融机构的风险债权总额高达4860亿铢,占贷款总额的31.5%。甚至有机构认为,泰国金融业这时候的实际坏账损失高达8000亿至9000亿铢(约310亿至350亿美元)。
要知道,1994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债务危机时的项目逆差是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8%;而1996年泰国的这一数据已经高达8.2%,可以说这时候泰国爆发经济危机已经是兵临城下了,只要有人点燃导火线,危机马上就会爆发。而这一次,索罗斯就决心要充当这个点火人。
就在这时候,1997年初泰国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外国投资者纷纷抛售泰铢。索罗斯一看发起总攻的时机已到,于是联合国际金融投机炒家集体进攻泰铢。建立在沙滩上的泰铢堡垒,又哪里抵抗得了这种攻击呢?
索罗斯的这种操作手法与其他投资大师相比区别在于,其他人总是按照这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消息来作出投资决策,可是索罗斯不是这样。在他看来,这种投资方法反应过于缓慢,他更喜欢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从该上市公司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判断未来发展趋势,然后静心等待市场转折点到来。也许,这就是有人把索罗斯称为“投机分子”的主要理由。试想,如果投资股票不看基本面还能叫投资吗?确实。可是索罗斯不这么想,他认为无论看什么,关键是要有最终获利,“能获利才是硬道理”。
那么,索罗斯又是从哪里来察觉蛛丝马迹的呢?重要渠道之一在于全球金融领袖的公开声明以及他们所作出的各种决策。
在索罗斯看来,只要关注全球金融领袖们的一举一动,从中进行分析判断,在他这个层面就很容易察觉出某家上市公司乃至某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动向、节奏。
在这些芜杂的信息和烟幕中,再进行去伪存真,他就基本上能了解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次序了:首先发生了什么,然后可能怎么样,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可能性。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投资依据。只不过普通投资者不可能像索罗斯这样站得高、看得远、能掌握这么多一手货,并且又都是来自高层。
所以即使你拥有索罗斯一样的本领,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这才是让别人乃至各国政府感到可怕的地方。
因为一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哪怕是最高机密,也会在利率和汇率变动上体现出来。而索罗斯就具有这样的本领,善于对这种利率和汇率变动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漏洞和规律,从而形成他自己的判断。
索罗斯在耐心等待投资机会出现的过程中一般经过这样三步曲:
一是预测市场趋势变动
预测市场趋势变动是投资者的一项必修课,也是索罗斯的强项,它直接关系到投资时机的选择和最终业绩。
索罗斯在这方面的技巧是,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中,比别人更早地确认股票市场的价格行情突变。一旦他掌握了决定该股票或该行业命运的影响因素所在,就会比别人更早开始行动,具体地是提前半年左右。这也是索罗斯为什么会先人一步抢占先机的主要原因。
二是等待走出市场发展瓶颈
市场变动趋势即使预测正确,也不一定会心想事成,完全按照你所设想的一路走下去。
实践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很准确,可是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在紧要关头犹豫不决,白白错失良机。在股市投资中,即使出现一波大行情,也不会一路捂到底,最终只赚了点蝇头小利。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投资者在市场发展遇到瓶颈时动摇了信念,自己吓自己,以至于因小失大。
索罗斯在这方面的技巧是,一旦市场行情判断准确就会充满自信。每当遇到市场发展瓶颈时,也就是一般投资者认为需要落袋为安、实际上这只是上升过程中一个小停顿的时候,索罗斯会最大限度地追加投入,把获利水平推高到最高点。
索罗斯的一句名言是,“对和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在正确时收获了多少和你在错误时损失了多少。”所以看到,索罗斯如果认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投入会多多益善,“只有更多,没有最多”。
三是先投资,后考察
和一般投资者看准了再投资不同,索罗斯的投资依据主要是大势所趋,而不是具体的个股。他常常的做法是先投资,再修正投资决策,他称之为“先投资,后考察”。
具体地说,索罗斯总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假设市场下一步会怎么样,然后买入一点股票试验一下,让市场来检验他的这种假设是否合乎实际。如果这种假设得到了验证,他就继续追加投资,并且是投入巨资肯定这种假设;如果假设得到了否定,他就马上撤退,“改邪归正”。
这种投资风格可谓别具一格。虽然在实践中也被中小投资者采用,但在世界级投资大师中却很少见。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可以说索罗斯在投资市场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这种假设成立的依据,然后去证实或证伪。一旦这样的趋势得到成立,并且能在趋势变化临界点上找到机会大笔投入,不用说就会获得超常的投资业绩回报了。
从历史上看,索罗斯对市场的判断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独特而有效。例如,他2009年6月访问我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所有投资都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
他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负债从2008年9月的8000亿美元增加到当年年末的2万亿美元,实际上并没有包括它们担保的另外七八万亿美元的债款在内,如果算上后者,总数应该是10万亿美元。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在别人眼里的2万亿美元负债在索罗斯眼里实际上应该看作是10万亿美元,未来的情况要比现实严峻得多。这个因素如果要消除(事实上根本无法消除)就一定会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对全球经济会产生严重威胁。
所以索罗斯说,“投资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还有一个我很看重的开放式社会基金会。同时,我也有一个指导我赚钱和花钱的原则(理念),事实上这才是我最关心的。”“我关心我的原则,以及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我非常渴望了解现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股市似乎是虚幻的,总是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而对于我来说,它是一门科学,是社会及人的行为的真实反映,是我研究现实世界的实验室。”
不用说,这简直就是索罗斯从小的梦想了。
想当年,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索罗斯才只有9岁,在前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后,索罗斯从当地一家报纸上看到援助芬兰的呼吁,就急匆匆地赶到报社办公室积极响应,这给报社编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毕竟还是一个才只有9岁的孩子呀,就能想到为邻国提供战争援助了,实在了不起。为此,记者专门写了一篇报道讲述这个故事。这说明,小时候的索罗斯就有立志要做“救世主”的梦想。
直到索罗斯成年后,有个记者开玩笑说,索罗斯应该被任命为罗马教皇。索罗斯“生气”地说:“为什么呀,我现在可是教皇的上司了!”也就是说,索罗斯仍然相信自己具有独一无二的天赋来造福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