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与AB。”看到这些英文字母排列在一起,我们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没有错,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是四种血型的符号”。
随着维也纳年轻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兰德斯坦纳发明的血型分类法被广泛承认和利用,不仅给输血这一医疗手段带来了历史性的革新,使之成为了一项安全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法,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科学领域内对血型这一人体奥秘的广泛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对于血型与性格和行为的探讨更是从此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血型究竟能不能影响并制约人的一生,抑或只是一种单纯的标志性符号,让我们从血型的诞生开始,来重新认识它吧。
血型的发现——你是什么血型
“血液”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型是从血液的研究中衍生出的概念,血液与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息息相关,而它的重要性也早在医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被广泛关注了。
遥远的古埃及,那些凶残好斗的战士们就有以血液淋浴的习惯,这种行为并不是单纯为了表现他们的勇悍,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做法能恢复自己的体力,令身体更加强壮;匈牙利那位广为人知的“德拉库拉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巴托里伯爵夫人也荒唐地认为沐浴甚至饮用少女的鲜血可以令她永葆青春,因而荼毒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在这些野蛮而残忍的举动背后,我们却可以依稀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血液秘密的探寻和推崇。这些愚蠢行为的产生,缘于人们对血液的功用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低下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史记载: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20世纪初,我们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
然后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制不同血型系统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
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
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独立的血型系统,如MNS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几十年来,新的血型系统不断被报道,由1935年成立的国际输血协会专门负责认定与命名工作。得到承认的30种人类血型系统包括超过600种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见。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ABO血型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是人类最常见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
既发现ABO血型之后,从1927年开始,人们又陆续发现了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数十种血型系统。
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除了人类以外,连猴子、猩猩、大象、狗等高等动物也存在血型,甚至乌龟、青蛙身上也可以找到血型得痕迹。
血型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与医学、生化学有关,而且和人们的思维、性格、气质、行为,甚至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血型的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外,特别是日本,一些人类学家已经把血型的研究作为一项新兴学科来进行探索。日本着名的人类学专家能见正比古,以及他的儿子能见俊秀,还有铃木芳正、铃木健二、古烟种基,他们以血型为研究主导,从人的性格、气质、恋爱、婚姻、子女关系、人际关系、心理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
我国在血型研究上,基本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从一部分翻译过来的资料中,大概地了解到国外的血型研究动向。
由于我国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等等,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国外的一些血型研究成果不能机械地照搬,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虽然说血型研究成果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放之四海皆准,但终归有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调节个人心理、发挥自己专长和避免走弯路上,应该掌握的一们课程。
一种新型知识的普及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现代社会中也有不少人顽固地拒绝新生事物,而那些思想活跃、天真纯朴的人则为新生事物而惊喜、而激动。特别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知识更新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同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的时代并没有更大差别。
血型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型系统也曾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但已经逐渐被更为精确的基因学方法所取代。
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各种信息日新月异。我们要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一个窗口,让它去面对生活,面对知识,面对新生事物,这对于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头脑是大有好处的。
神秘的血液研究发展史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
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
早在输血疗法出现的时候,血液对于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问题几乎就同步进人了医学视野。血型分类法出现以后,围绕血型特质与人的性格和人生的关系所展开的思考与探讨日渐多了起来,但由于人体本身就蕴涵着许多深奥玄虚的秘密,所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17世纪的欧洲,由于当时社会的蒙昧与医学知识的贫乏,血液的神秘常常会被人与灵魂、精神联系在一起。一位法国御医丹尼斯在目睹了输血疗法的效用之后,萌生了用输血的方式来影响甚至改变人的性格的想法。此时,正好有一个符合他的实验需要的病人出现了,这个人叫做莫里。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性格非常暴躁,精神状态近乎疯狂,当他发作的时候往往会失去控制,譬如**在外游**,痛打自己的妻子,甚至放火烧毁房屋。对于丹尼斯的研究和猜想,莫里无疑是最佳的实验人选。于是在经过莫里及其家人的同意后,丹尼斯试着将牛、羊类温驯的动物血液输入莫里的体内,以期能令他产生某种改变,输血两次之后,莫里产生了剧烈的排斥反应,如发热、腹痛、大汗、血尿等,甚至还有过濒临死亡的休克,但他很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病。
这次治疗的结果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尽管将动物的血液输给人类冒有极大的风险,但也阻止不了众多医生们的纷纷效仿,一时间输血疗法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可惜好景不长,当莫里再次病发,丹尼斯医生试图继续为其输血治疗的时候,奠里终于因为剧烈的排斥反应而死亡了。这个结果令当时保守思想占据主流的欧洲人对这种治疗方法的态度转为抵制,最终主教颁布了禁令,使得全欧洲禁止了危险而神秘的输血疗法,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没有人敢再公开研究或是使用输血治疗。
如果当时血型分类法已经为人所熟知,那么这个叫奠里的精神病患者不但不会为此而丧命,甚至很有可能康复。但无论如何,这个事例无疑证明了血液对人的种种影响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猜测,它为20世纪出现的血型研究热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3.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知道了血液的组成部分,懂得了血液与血型的关系。如今,有关血型和性格的关联研究已经持续了近80年,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血型性格论”已深人人心,从选举政界领导人、录用员工,到谈恋爱、找工作,大家都把血型作为一种必要的衡量指标。
血型成因的歌德巴赫猜想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人类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AB型血出现的最晚,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比较现代的血型。主要是由“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
而在今天,在生活和医疗中应用最广的当然要数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两者与输血者妊娠密切相关,后者与器官、骨髓和干细胞移植密切相联。
中国人口有13亿多,4种血型,平均一种血型有3亿多人,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只拥有一种血型?血型到底是个人的特征,还是集体、种族的特征?有分析认为:
在中国北方长城的两边,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为主,B型血占了大多数。现在蒙古、满族中B型血占40~60%。
湖北湖南人、广东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瑶壮侗语族各民族,素食为主,A型血数量呈上升趋势,估计30~60%。
在长江流边,AB型血是比较常见的,但数量非常少,历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杂而成的。
在中原地区,陕西人、山东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占主要地位,估计40~55%。
在整个汉族中:
B型血占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于汉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占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蛮等古老民族融入华夏集团演变而来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杂而成的。
O型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血缘来源是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人类血型的发现已有100年的历史。早在1900年维也纳大学的Landsteiner就发现了人类ABO血型系统,从此各国学者开始了血型研究。100年来,相继发现血液中各种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别。
A、B、O、AB血型是对红细胞上的ABO系统而言,其实红细胞上还有Rh、MN、P等20多个血型系统。此外,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红细胞酶等各种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发现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种。除了同卵双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ABO系统分布状况
中国人
A型血型:28%,B型血型:24%,O型血型:41%,AB型血型:7%(O型血型由华南地区到华北地区比例递减.O型血型是东南亚的代表性血型。)
韩国人
A型血型:34.2%,B型血型:27.1%,O型血型:27.4%,AB型血型:11.3%
日本人
A型血型:38.1%,B型血型:21.8%,O型血型:30.7%,AB型血型:9.4%
印度人
A型血型:21%,B型血型:40%,O型血型:31%,AB型血型:8%(B型血型由北向南比例递减。南部地区O型血型较多。)
美国黑人
A型血型:29%,B型血型:18%,O型血型:49%,AB型血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