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的人并不富裕,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债台高筑,苦不堪言。
可见,简单人生,低调行事才是不计较的现代人,都应遵循的处事原则。
简单人生
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其实人心也是很简单的,三字经开篇就记载: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后来利益分配很复杂,所以这世界不得不复杂着,人心也一样在复杂中走向复杂而不能再回归到之初的简单中了。
著名的战地记者兼作家西华·莱德先生曾这样描述他的写作过程:“当我推掉其他工作。
开始写一本25 万字的书时,一直不能定下心来,我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也就是说几乎不想干了。最后我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怎么写,而非整本。整整6 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以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这也正是最简单的方法:把开始下手的复杂度降低,则更容易带动整体的运转。
拿破仑·希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欲速则不达。他主张采取分步的方法进行活动,而不是迈开大步向前走。他指导年轻人时说,可先采取初级步骤,不能急功近利地试图一蹴而就。
分步、初级,实际上这些都是让复杂的“链式结构”化解为简单的“一线排列”的行事方法。
面对繁多的任务时,只有“化整为零”、分而简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优质的成果。
2010 年7 月,一个人从北京骑车开始,目的地是西藏林芝,沿途经历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情,翻开相册里的一页页记忆,那些美轮美奂的照片承载着他的梦。这次长途跋涉让他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简简单单是成功的关键。徒步这么遥远的路程对他来说,几乎是不敢想象的,因为他很懒。而且不具备这种长期行走的毅力与体力,然而这一路上,他的计划从未有所变动过,因为每当他来到一座城市的时候,他都会想,我的目标就是下一座城市。
他以下一座城市为目标,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靠着简单的念头,一步一步走到了林芝。
做任何事,只要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就会逐渐靠近最终的目的地。
利用分割法,化整为零,一点点向前逼近。把途中的每一点连成一条直线,它的终点即是成百上千个“点”中的一个,更是那个终极目标的达成地。这成百上千个“点”就是众多的小目标,连起来便能铺就一条成功之道。
人生之简单,就像一个大写的人字,一撇一捺简单明了,互相支撑的两笔线条,有着明明朗朗的淡泊;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轮明月,有着清凉宁静。不与太阳争光、不与群星争宠。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依然月明轻照。
人生之复杂,是泼洒在生命宣纸上的墨迹,渲染着城府与世故;是生命深处的交响乐,挥不去嘈杂与纷争。如浓尘漫雾,遮遮掩掩,有如瘾君子一般,外观丰神俊朗,实则如蚁噬心。
天地有大美更有大爱,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大累,在复杂处藏。大美于简单中淡淡泊泊,大爱于简单中明明朗朗。大疲在复杂里疼疼痛痛,大累于复杂里沉沉重重。
大千世界造化弄人,简单和复杂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互通的。一眼能望到底的事物,似乎很简单。比如请客吃饭,就吃饭本身看上去很简单,可饭菜的质量可不简单,饭菜的质量往往是与请客的目的及所请之人能量的大小有关的。人也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很复杂,才有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些生活中本来只不过是一点儿沙尘小事也必得要争个水落石出,在得失中人性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只要是公共的地方有钱和物,人们并不在意这钱和物的多少,而是在意分到自己手里的有多少;单位里工作堆积如山,人们并不在意这工作有多少,而是在意自己干了多少,得到多少回报。人类本来是世上最有智慧的动物,却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
有时候,一个人可以一眼看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过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过纯净,秉性耿直,不善于口蜜腹剑而已。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复杂里有简单,简单中有复杂。能从中行走自如的就是简单,一步三思,艰难跋涉的就是复杂,人生的路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个人有至纯至净的灵魂和如诗如画的心灵,虽愚笨亦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虽简单亦让人敬仰。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是城府的深度,而不是灵魂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聪明智慧的叠加。
心灵的美好纯正有如雨后青山一尘不染、宁静致远。有如给生命注入了源泉,源远流长。
开心最简单,简单就快乐。心灵的蒙尘、思想的复杂有如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像覆盖生命的黑夜暗淡无光。复杂了就痛苦,痛苦就更复杂。
人生,说到底,简单的只有生死两个字。但由于有了命运的沉浮,有了人世的冷暖,简单的过程才变得跌宕起伏、纷繁复杂。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虽然很难做到,但只要简单就会快乐。如能修身养性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你就真正做到了简单,获得了快乐。
【人生絮语】: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形式;而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梦境。
和身份较真会很苦恼
不计较的人能放下自己高贵的身份架子,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新鲜的事物,丰富的头脑和智慧是他最妻要的本钱。这样的人不去计较、勇于放下架子,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而且抓住的机会也会更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有一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最后他真的有了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有成就.他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顶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感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致很多人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
要放下身份!这是他的口头禅和座右铭。身份真的没那么重要。放下身份的人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了优势:有的人家世不错,就觉得自己的身份很高;有学问的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有钱财的人觉得自己不同旁人;有名位、有才华的人,认为自己比较有尊严,并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份,而事实上如果依赖这些作为身份,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一个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这本来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怀有这种认同感的人常常会想: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所以,一些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有的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沟通,部分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没有文化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于自己的身份。
其实这种所谓的身份,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去。同时,也要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对于他人,可能面子真的很重要,所以不要在正式场合让别人丢面子,特别是些脾气不好的人,千万别触犯这种人,结果只能令自己受到伤害,还会结下仇恨;对于自己,面子的重要性就会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人,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会很顾面子;在不喜欢的人面前,面子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在亲人面前,面子一向很重要;在陌生人面前,就会稍微放下些。像我这种人,一向不太在乎面子,因为我觉得人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不给人面子是最大的无礼,面子不服从道理,却服从习惯,面子比宪法还受人尊敬。现实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着有之,为了面子不惜触犯刑律者有之。
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在交往中他就会放松自己的警惕性,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多精力去对付一个“傻瓜”。即使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一样,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
实际上,表面上越是谦虚的人,就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已经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你谦虚,就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就会认为与你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
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内心里就会感到紧张,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身份的内涵随着职业、教育、环境、收入、家庭、心理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比方说,在经济社会中贫富不均并且悬殊加大的情况下,一方面人们更加推崇的是自尊,希望自己通过努力而改变现状,实现梦想;另一方面,机遇、才能、实力的阴差阳错,却“红了芭蕉,绿了樱桃”,无可奈何的给自己留下卑微的心理阴影。
为此,很多人常常对自己实现不了自我期望而耿耿于怀,既感觉事业无成,还依依不舍、念念不忘曾经取得过的成绩,进而对自己做出了自我消极的评价!其实这种心境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我们所处的社会看重竞争,把自己列入失败者行列,自然会感到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要化解这一心结,就要明白:人(我)需要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觉得自己的正当需要得不到的时候,也能明确以后奋斗的方向。决不应当穷其一生而奴隶般的追求欲望地实现。
要知道:哪些事情真的值得去做,哪些真的会让人生富有意义……做到不唾弃尘世,也不去追求物欲化了的身份、地位、生活!虽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因此,我们要努力做自己应该看重的事情,既不逃避困难,更不可任由欲望的驱使!即便某种攀比不可避免,也应通过专注于自己满意的事,品味自己的乐趣,既不排斥社会地位给自己的优越感,也要努力排斥这种毁人毁己的思想。
【人生絮语】:不要总是在乎别人想什么,不要总在看人家的动态,不要总是估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身份。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就等于失去了自我。人,要具有独立的自我!
计较角色人受累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都会有自己的角色。它原本是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领域的专用术语。一场戏中通常有主要角色(主角)和次要角色(配角)两种,把它借用到社会学中,便有“社会角色”一说。有道是“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直至整个社会,要想保持稳定和谐,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密切配合,也即要求每个人自觉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论你的角色多么糟糕。
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给自己定位。至于演技如何,则全在改变。演好角色,才能不感失意,善于改变就有成功的机会。
有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在离职之前,曾向公司推荐陈晨接替自己,但最终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却是刘雅。刘雅在资历、学历和工作能力上都不如陈晨。有人为陈晨感到不平,甚至怂恿她去找上级领导问个究竟。但陈晨却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笑着说其实刘雅有许多优点,活泼好学、聪明伶俐。
刘雅为了得到这个职位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所以心里觉得愧对陈晨。但陈晨竟然不去计较这件事,在同刘雅的交往中仍保持着友善的态度,陈晨的冷静让刘雅既感到意外,又深受感动。
第二年的薪资评定,陈晨得到了最高的加薪幅度,身为人事部经理的刘雅在其中当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久陈晨被提升为公关部的经理。
在职场上,你也许会碰到这种情况:你一直在努力工作,以为升职只是迟早的事,可是上司公布了新职,由你的好搭档担任,你的感觉就如同一盆冷水浇下来。
这种境遇下,周围的人们都会视你为失败者,向你投以怜悯的目光。他们在遇到你时会欲言又止,仿佛不知如何表示怜悯。也不知如何与你攀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必须尽快摆脱尴尬的境况,一味计较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时,你应想办法由被动转为主动,以下的做法可供参考。
首先,恭贺好搭档升职,表示你的冷静和支持。这一点很重要,表示你的为人态度,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同时,工作上要像往常一样专注和投入,但不要过分,表现异常。此外,在其他同事面前保持开朗。
其次,不要向他人倾诉老板对你曾有过的承诺,或者直接找老板发问,因为这样会令老板反感。
最后,办公室的紧张压力本来就使人容易变得猜忌、乖戾、郁闷、暴躁.这时的你与其花费时间去贬低对手,急着跳出来表现自己,不如冷静下来想想怎样编织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圆满地完成每一件任务。如果能做到做事得体、待人有礼,表现落落大方,那么你一定会争取到那张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牌。
不管是进还是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去计较。要能保持平和从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若是你连配角都无法演好,总是计较自己为什么演不了主角,那怎么能够让人相信你还能够演主角呢?如果你能不计较,好好地扮演你配角的角色,一样会得到掌声和认可。
有一种情形可能会令人难堪,这就是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的时候。
这里又有两种情形。其中一种是去别处当别的主角的配角,另一种是和原来的配角对调。
第一种还好说,顶多放下平日的架子而已,凡事谨慎小心就行。但第二种就令人难以释怀了。
一名演员可以不同意当配角,甚至可以从此退出那个圈子。但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想要退出却并不容易。
因此,当你由主角变成了配角时,不要去计较,悲叹时运不济,也不用怀疑有人暗中搞鬼,谁没有个身处低谷的时候?这时,不必悲忧,你只需要“心平气和”,好好地去扮演你的新角色,向别人证明你主角与配角都能演。这一点,范仲淹看得很是真切: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还有种情况,那就是你这位好搭档升任之职位,正好是你的上一级。与好搭档一起工作应该是一件好事。可是,你或许有些不自在之感。一是因为平日双方平等相处,如今却要听命于他,如果公事上不合拍,就会影响私交;二是怕对你们有怨恨的同事会借机制造谣言,挑拨离间。
在这种情况下,“公私分明”是你应该坚持的原则。公事公办,许多问题就会自然化解。
在公司里,只记着对方是上司,他对你有什么要求,必须像以前一样尽力而为,有许多事必须向他报告。遇到对方有出错的地方,你应该诚恳地与他商讨,切奠留待私下倾谈。
身正不怕影子斜。既然行得正,不贻人口实,人家又怎能离间你俩的关系呢?即使有人无中生有,你无愧于心,又何惧之有?
当然,下班后,你还是有百分之百的自由去与老搭档、新上司进行私人约会,不必自己画地为牢。在工作事业中,只要主角配角都能演,你的这份从容肯定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你出色的表现自然会赢得再挑大梁的机会。
因此,人生如同一场戏,每个人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命运这个大舞厅上,无论你的角色是大还是小,是主还是配,你都是演绎自己生命的重要载体。不幸在于你的演绎,快乐同样在于你的演绎。我们既然已经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演绎的精彩生动,让生活的点点滴滴都闪现出夺目的光彩来。
【人生絮语】:命运赐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如全力以赴,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连一句台词也没有。
不计较是低调而非低沉
人际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化学反应”,也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很好,也可能很坏,关键在于态度要谦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在大家面前故弄玄虚,总是显得比别人高出一头,让人烦不胜烦。其实,这都是遇事太过计较而不懂得行事低调的缘故。
有位小杂志社社长就是这样,他不管是什么场合都喜欢装腔作势,并且故意以降低自己的音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仅如此,他还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然而,不论他怎么装腔作势,他出版的杂志或周刊永远上不了台面,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插进一脚来评论。当他刚要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这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本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这样会被人看作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其实,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越是爱表现的人,越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精通的地方就应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得以低姿态出现在社交场合中,在他人面前,你的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让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从而在谈事的时候放松对你的戒备心理,觉得你能力平常,自己没必要花大力气对付。可当事情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能够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的方式来对待你,他心里似乎明白好像你在让着他,自然也就不会和你争高低了。
老子曰:“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精明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我们,社交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能不问情况,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只有谦让才能得到他人的好感,才能赢得朋友。否则。
你的长短被人看透。很容易被他人操纵。
在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语言的沟通,而有些人一张嘴就使人感到狂妄自大,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或建议。同时这种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我表现,惟恐他人不知道他有能力,处处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感,企图获得别人的敬佩。然而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其实,以低姿态出现在他人面前,更加容易让对方认可、接受;而毫不谦虚、妄自尊大、高看自己、瞧不起别人的人往往引起他人的反感,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以至于他的结局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
在与人交谈中,不要总想着唱主角。我们佩服那些故事说得很精彩的人,敬慕其绝妙的才智,我们佩服那些演讲很出色的演讲家,他们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然而这种敬佩并非意味着我们所说的每句话都要是笑话,也并非指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的笑声。成功的交谈可以是愉快的平等的,也可是严肃的。你应尽量发现自己在交谈中的优点,你也许会发现你是最好的交谈者,因为你比任何其他人都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
千万不要把和别人谈话看作自己展示才华的阵地,也不要认为和别人谈话是在别人上课的课堂。如果你在谈话中总是扮演着强者的角色,对别人的话语横加指责或者根本就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会招致别人的极端讨厌。因为你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别人说话的权利,侮辱了别人的人格。
法国的大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我可以不同意你说过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换句话来讲,要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要辨别自己是不是同意别人说过的每一个字,首先是要听完别人说话再做出判断。因此,在与别人交谈中要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不要把这里当成争辩的地方,不然你会吃亏的。一个善于倾听和交流,充分尊重每一个谈话者的人常常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因此,以低姿态处事是一种有效的社交策略,它可以让对方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使他对你消除戒备心理,并乐于和你合作。会谦虚其实是一种智慧,这样的人一定是性格开朗、工作认真的人。
不计较的人,无疑会使他们在走向自己目标的路上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越不计较,走得越远,真正成功的人,当他保持不计较的平淡时,也肯定不同于一般庸碌之人的平庸,而是由此到达那些高调张扬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巅峰位置。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不计较意味着一种安于平淡、没有什么追求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是绝对不会取得成功的。其实,不计较绝对不是意味着让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事实上,不计较的人往往才最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已经深思熟虑,要用最快捷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
【人生絮语】:不计较提倡低调做人,也绝不意味着低沉和因循守旧,而是要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工作。
主动示弱往往受人尊敬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都必须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能清高自傲,一意孤行。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要懂得主动示弱,千万不要炫耀自己的得意。聪明的人会将自己的得意放在心里,而不是放在嘴上,更不会把它当作炫耀的资本。只有虚怀若谷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在社会上受人尊敬。
三国时的刘备以“三低”著称,从而奠定了他的王业基础,其做法如下: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皇叔,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他这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桃园结义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也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这又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位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张松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的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西川百姓汇入了他的帝国。
最能看出刘备与曹操交际差别的,要算他俩对待张松的不同态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结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后良机,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国的川内平原。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失去了大好基业,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聪明的人会将自己的得意放在心里,而不是放在嘴上,更不会把它当作炫耀的资本。
只有虚怀若谷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示弱是收而不是放,是守而不是攻,是不计较做人的大智慧,因此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可以说,为人处世中,懂得示弱是掌握主动权的“灵丹妙药”,也是谦逊为人、不计较处世的制胜法宝。
在具有博弈性质的交往申,最好不要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才服输称臣,而应知道在即将遭遇恶战或需付出沉重代价前就主动退避三舍,尔后再另外寻找获胜机会,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这种表面上的“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在我们的思维领域,示弱应该是一种无能、懦弱的表现。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恰恰是这种示弱才能起到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的作用。生活中,我们必须在必要时把自己的弱点推开来给别人看。因为这种糊涂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故意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他人的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亦是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与人交往时掌握主动。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止。也就是说,平时地位荣辱应看得淡薄些,离得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某种地位惹火烧身,应当让出一部分位置,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一些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鹤立鸡群的想法,希望别人抬头看着自己,但仅仅只能是想法和希望而已,千万不可趾高气扬的付诸行动,否则,别人就会鄙视你,疏远你,甚至是嫉恨你。
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坦陈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困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示弱,必须善于选择适宜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要展示自己的显赫,应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要多说自己失败的纪录和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好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你“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人生絮语】: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如能低头,才能出头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说,人在力量不如别人的时候,或者在求人办事之时,不能不低头退让。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
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然而,仔细看这句话的后半句,我们会发现“不得不”一词里隐含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情愿的低头,既然是勉强和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种不满如果让对方看到,很可能会影响你办事的效果。因而,我们要把这句俗语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建议权势和力量不如对方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低下头来,变消极为积极,变不情愿为心甘情愿。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位欲成大事的人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受**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如果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命。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曾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官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一定要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可能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要轻易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人“屋檐”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它可能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矮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
所以,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头,不要让别人来提醒,也不要撞到屋檐了才低头。
“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两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不计较。
苏东坡曾说过:“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去甚远也。”这也算得上是对学会低头的另一种注解吧。
人生要历经千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会被拒之门外,而且还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学会低头,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
【人生絮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采取高调张扬的态度,只能得到一些眼前的好处,而低调的长远经营,才能达成重大目标的实现。
做人不可一味的争强好胜
争强好胜,表面上看起来是益与福,其实却是损与祸;谦虚忍让,表面上看起来是损与祸,其实却是益与福。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谦虚忍让,柔以待人。“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这就要求我们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要“内勤已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
一个人有善行,若自夸则会被人小看,因此不要自夸自大;一个人有才能,若自己显耀会使人生厌,因此不要自我显耀。
20 世纪60 年代初,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这时,正赶上了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经过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
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经过实践证明,目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
从 1962 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l964 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20 世纪60 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 年投入了l02 亿日元,l968 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l220 亿日元。5 年内销售额提高了l.7 倍,利润提高了1.8 倍。日立公司就是及时运用了“退出”的策略,抓住了时机,保存了实力,获得了成功。
作为企业决策者,当企业在危难关头,要有胆有识,看准新的门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转移.及时转产,调整投资方向,企业就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这里的“退”,并非消极地退出市场,“退”与“不退”有时的确需要经营者有过人的胆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应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市场形势,预测市场前景,正确掌握“退”的艺术。
一次,苏格拉底在大街上与人辩论,结果被对方踢了几脚,可苏格拉底却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人对此迷惑不解,苏格拉底解释说:“我没有必要去踢一头驴子。”苏格拉底将对方比喻成一头驴子,也就是说,智者是不应该跟一头驴子计较的。驴子是动物,它们没有思想,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会做出一些粗鲁的事情来。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如果与动物较劲,那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运用这样的思维,避免了一场“战斗”。
试想,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会冲上去与那个人扭成一团,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后果可想而知了。
有时候,让步就是最好的进攻。圆滑一点,不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让一步才能进两步。比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形势不好,在某些领域自己的商品前景无望时,应抽身而退,转移投资方向。
《周易》说:“言辞险诈,行为偏颇之人,必定会与人争讼;既然与人争讼,必定会引起别人的气愤。”《老子》也说:“正因为某人不跟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迎争。”君子深知斗争这条路不可走,因此超越普通人的情感,崇尚高义,独行三等之上。
何谓三等呢?就是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人。
上等人:功劳很大,但不显耀自己;贤能而能够谦虚相让;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中等人:有功劳,但会自恃自己才能,自我满足,自我显耀;严以律已,也严以待人。
下等人:毫无功劳,却夸耀自己的才能;愚笨笨又喜欢跟人争;宽以责已,严以待益。
上述三种人,是从谦让与争胜的角度加以区分的。小人愚笨却好胜,无功自夸,是下等人;一般人有才能就自鸣得意、自我显耀,是中等人;君子圣贤却又能谦让,功大却不显耀,是上等人。
主张“谦让”,是儒家的内容,“不争”则是地道的道家思想。《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第六十八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与“不争”相关的尚有贵柔、守弱、处下等等,“不争”不是示弱,“不争”也不是无能,“不争”的根本目的是达到大争,这种“争”是无形的“争”,是“战胜而争不形”。
我们应该知道,做人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顶,应该明白“让步是最好的进攻”的道理,主动让步并非示弱的表现,而是一种不计较的处世技巧。
以让步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人生絮语】:做人必须要灵活,该进就进,该撤就撤,不能盲目行动,以致失败。更不可为一时赌气、争面子,导致全盘皆输,从而丧失了从头再来的机会。
精于进更要巧于退
巧妙应对是待人处世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有些事情的成败,全在于你应对的灵敏度。表面的退让只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策略,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做出一些退让,是作为善于变通之人的成熟表现。精于进更要巧于退,反应迅速,以便挽回劣势,反败为胜。
明朝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开了间典当铺。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问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附近的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
尤老翁一向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顿,然后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
可是赵老头板着的面孔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一句话也不说。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老爷,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农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我刚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不能怪我呀。”尤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儿体面点的农服穿。这是小事一桩,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你老就消消气吧。”尤老翁不等赵老头开口辩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一下账,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来。然后,尤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农孩子们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农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没想到,当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这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明显吃亏也不与他计较,赵老头觉得坑这样的人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下地狱,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一家。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所以不妨将这话改为“好汉要吃眼前亏”。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
进退之道本该如此——以退为进,不退焉有进。要知道,人若在平视时,目光或为树障,或为山遮,难得及远,而“低头”插秧时,眼为之明,心为之静,而插秧之倒着走有如“退步”,实际上却是一种向前。
龙虎寺的住持无德禅师,请人来为龙虎寺画一幅壁画,要求这幅壁画须以龙虎为主题。
当壁画草拟的时候,众僧人都感觉壁画不太理想,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无德禅师看罢之后,指点道:“壁画中的龙前探身躯,而虎则是高昂虎头,威风确实威风,不过却缺少了摄人心魄的力度。为什么呢?因为龙要攻击的时候,先要弯曲自己的脖子积蓄能量;而虎要攻击之前,都是弓起脊背才能发动致命一击。”大家都为无德禅师的评论所叹服。
无德禅师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其实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欲望收缩回来,才会真正产生前进的动力。”
古代智者指出的这个奥妙,不知今天还会有多少人能够领悟?从处理事务的步骤来看,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现实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双方争斗,各不相让,最后小事变为大事,大事转为祸事,这样往往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反而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如果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却一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便可以退为进,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何为退呢?即当形势对我军不利时,如果全力攻击也可能不奏效时,就应采取退却的方法。军事家指出,学会退却的统帅是最优秀的统帅,战而不利,不如早退,退却是为了更有力的进攻。
五祖弘忍大师很懂得进退之道,在《坛经》里记载着,五祖弘忍大师自从发现六祖惠能,决定传衣钵给他之后,就一直在暗地里传授佛法给惠能,后来又偷偷地传衣钵给他。
有人可能会很不了解这件事情,其实事情很简单,如同《坛经》上说的“衣为争端”,弘忍大师生怕六祖因此而遭受劫难,所以告诫惠能“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传衣钵的事情本来是很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五祖弘忍大师却要做得如此神秘,还要六祖在拿到衣钵之后赶紧逃跑呢?
其实并非弘忍大师怕事,而是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智谋,较之鲁莽行事尤胜一筹,才使得禅宗得以在六祖惠能手中发扬光大。
从人生的态度来看,退却有时也是一种进攻的策略。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人生絮语】: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聘,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计较总在争让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年少时大家争成绩,但中举的总是这么点;成年后大家争钱途,但富有的还是那么少;情场上大家争异性,但得到真爱的依然是很有限……而人的需求是恒定的,寿命是恒定的,真爱的多少是恒定的,世界的资源是恒定的。似乎与追逐的多少无关。
因此,争与不争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与一个人的计较心理密不可分。
清朝有这样一个例子:
康熙十四年(公元l675 年),朝庭在全国的统治很不稳定,康熙为巩固清朝政权,安定人心,改变清朝不立储君的习惯,把他的第二个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
作为皇太子的胤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康熙帝能早日归天。自已尽快登上皇帝的宝座。为此,他与正黄旗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结成党羽,进行了抢班夺权的种种活动。这些都被康熙帝发现,康熙下旨杀了索额图。没想到胤礽更加猖狂,不得已,康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九月,废除胤礽的皇太子头衔。
皇子们见太子已废,争夺皇储的斗争更加激烈。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康熙的意图,打发皇亲国戚到康熙面前为自己评功摆好,搞得康熙“昼夜戒慎不宁”。没有办法,康熙在废掉太子后的第二年三月又复立胤祝为皇太子,好让诸皇子死了争夺太子的野心。
在皇太子废立过程中,诸皇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祯。在诸皇子的明争暗斗中,胤祯采用的是不争而争之策。
皇太子被废之后,胤祯没像其他众皇子一样落井下石,而是采取维持旧太子地位的态度,对胤扔表示关切,仗义直陈,努力疏通皇帝和废太子的感情。他明白康熙希望他们情同手足,不愿意看到皇子们反目成仇。
对康熙的身体,胤祯也最为关心体贴。康熙因胤礽不争气和皇子们争夺储位,一怒之下生了重病。只有胤祯和胤祉二人前来力劝康熙就医,又请求由他们来择医护理。此举也深得康熙的好感。
诸皇子中夺位最力的是胤楔。胤祯同胤楔也保持着某种联系,其实他心里不愿意胤楔得势,但行动上从不表现出来,表面上看胤楔当太子,他既不反对也不支持,让人感觉他置身事外一般。
对其他皇兄,胤祯也在康熙面前多说好话,或在需要时给予支持,康熙评价他是“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当胤禧、胤穗、胤梅被封为贝子时,胤祯启奏道,都是亲兄弟,他们爵位低,愿意降低自己世爵,以提高他们,使兄弟们的地位相当。
在众皇子为争夺皇太子之位闹得不可开交时,胤祯却似乎悠闲于局外,没有明火执仗地参与其中,而且还替众兄弟仗义执言,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中,特传谕旨表彰: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扔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伟人。
胤祯在这场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争中,不显山、不露水,以不争之争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成功。一方面胤祯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康熙的私人感情。康熙一高兴,把离畅春园很近的园苑赐给了胤祯,这就是后世享有盛名的圆明园,康熙秋猎热河,建避暑山庄,将其近侧的狮子园也赏给胤祯。
另一方面,胤祯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之争中,保持低姿态,使其他皇子们认为胤祯自己实力不够,对他不以为意,不集中力量对付他,使他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
结果,康熙在病重之际,把权力交给了胤祯,胤祯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雍正皇帝。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和自己争就是要战胜自我。这样做的天之道,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奠能与之当争”。
现实中,有的人干工作总是追求尽善尽美,有一点儿差错都不能原谅自己,把完美做事视为自己的本份,把偶然的差错视为自己的过失。
有的人对家人总是充满爱意,从不因自己繁重的社会责任而忽视家庭责任,决不会在外是条虫,在家是条龙。
而自己却常常成为被鞭打的快牛,成为宁为天下人所负的人。这些大概都可以称作君子,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好人。
好人注定是这个世界上的“冤大头”,他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愿与人争,觉得为一己之私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没啥意思。
人人都是一本书,要我们用心去读。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可见,从表面上看,“不争”似乎有悖进化规律,然后背后更深层的道理。“争与不争”
的辩证法透露着一个天机:不争而争、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进化的公理。所谓“不争而争”,并不是说什么也不争,而是弃其小者,争其大者;弃其近者,争其远者。
所以,不争是相对的,争则是绝对的。所谓“不争”,是指小处不争、小名不争、小利不争;倘若是大处、大名、大利,也许就另当别论了。
【人生絮语】:《道德经》语:居善地,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