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世间的大多数事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调和的,只要懂得妥协的道理,一切矛盾和争端,都可以化解。对抗可能会遇挫,而妥协则往往会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电视上,有一期栏目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几个邻居家的小男孩在玩捉迷藏,一个小孩不小心从窗台上掉下来摔伤,他的家长将其他几个孩子的家长告上法庭,要求他们各赔偿各项损失费8000元。其他家长不同意,经法官从中协调,受伤孩子的家长妥协,只各收他们2500元。邻居之间重归于好,握手言和。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说到妥协,我们总会想起诸如投降、怯懦、软弱等字眼。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给它的定义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和争执”。由此可见,它的目的是避免矛盾和冲突,所采取的方法是退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无不包含妥协的意思在里面。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大到国家与社会,小到家庭与个人。而解决冲突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对抗与妥协。长期以来,人们崇尚斗争哲学,妥协被看作是软弱、怯懦、叛卖、变节、拿原则做交易的同义词。但现实生活中,对抗有时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生活中的是与非,黑与白,都是相对而言的,执著于是,未必就是;执著于非,未必就非,关键在于人们的良心向哪边倾斜。细细思量.人生有哪些冲突不可以避免呢?兄弟失和,夫妻反目,同事朋友间的是是非非,十有八九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你争其多,我嫌其少;你嗓门高,我比你更高……如此这般,没事变成了有事,小事变成了大事,而大事则变得不可开交。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被人踩了一脚,如果不懂妥协,就会彼此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开车在路上,碰到有车“夹塞”,你偏不相让,于是两车刮蹭,结果是叫来警察谁都走不了。而事后仔细思量,却又悔不当初“退一步海阔天空”。
妥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博大的情怀。与他人达成妥协,使自己与他人都受益,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它不仅体现着人性的仁爱,更体现着一种智慧的技巧。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子,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妥协。
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根本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出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要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上面所提几点来看,“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人生智慧,一个深谙生存智慧的人,应该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不过,“妥协”也要看状况。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第二,要看“妥协”的条件,若要面子就要求面子,要里子就要求里子,但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不是为了道德正义,而是为了避免逼虎伤人,是有利害考量的;更何况,除非你把对方杀了,否则他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
总之,“妥协”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是战术,也是战略,政治家很喜欢这种艺术,所以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国学话谋略:
待人接物太较真的人,人生观往往是非黑即白,不对即错,并认为自己有原则性。这种人很难拥有一种更为综合的观点,即灰色区域。其实世界上很少的事物是绝对的黑和白、绝对的对和错。大部分情况,是处于这二者之间,即灰色领域内。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智慧。南怀瑾先生讲到,庄子将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十分清楚。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负面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有许多美好的梦想,人人都希望寻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有时会在瞬间被无情地现实打击的粉碎。在很多时候,人人都需要在心中添把火,以重新燃起某些希望。在很多时候,人人都需要在心中洒点水,以灭掉某些欲望。人在一生中会遇到成千上万个对手,如每一次赛跑、每一次竞争、每一个利益……数也数不清。人生最大的敌人、最难对付的敌人是谁呢?其答案就在自己的眼前,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如何战胜自己,就在于你们如何去克制这一颗心,把这颗心克制得干干净净,自然,你们的理智也就能清清楚楚,不为物欲所蔽,不为杂念所侵,不为邪恶所乱。关键在于自身的心不为外界物象所惑。
我们要明了,除了自己以外,无论是谁,都不能使你的梦想实现,好比体操可以强健体魄,但你必须亲自手握运动器材,费上自己的力气和时问,日行不辍,才能生效,若想安坐不动,差人代劳,岂非笑话?“人苟不为自身最爱之友,即为自身最恶之敌。”一个人成功与否,完全出于自己的选择与克服,正如你的义务,他人不能代偿,你的权利,亦不得由他人代理。
其实,要想战胜自己,也得要有相当的勇气,因勇气是使人向人生**猛进的唯一力量。想要成就伟大事业,亦得需要勇气来完成。成与败,荣与辱,完全在于心中的一念之差,能正其道而做,就是克服了自己,成功无疑,荣誉就是属于你的。如一念之间有所差错,背道而行,你就是失败者,可能受到无限的羞辱,故此,我们的心要常常自省自勉,不要让尘飞梦幻的思念所占据,不要好逸恶劳,贪图虚荣享受,养成勤奋无比的习惯,克勤克俭,多方面地充实自己,坚定己心,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把一切贪恋、腐朽、浮嚣、恶念、愤怒、怨恨完全除掉,化为一股有利于心的力量,成就大事,成为大器,敞开你们的心扉,存心淳厚,充满人生的光辉,使自己有一颗勇敢的、诚实的、慈悲的、宽大的、忍受压制的心,人生即能绽放出无比的光辉。
人生的战场中,你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武力,向外求得的东西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没有风浪显不出水手的腕力,不面对自己,看不出自己的意志。”时代永远在向人类作最严厉的考验,优胜劣败,生死荣辱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而且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人生就好比一场大赌局,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经得起大风浪,因为只有在惊涛骇浪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输得起才能赢得起。如果把立志比作是播下种子,奋斗是辛勤的浇灌,那么成功就是丰硕的果实。然而生活中总是会有挫折、磨难,经不起失败或挫折考验的人,当他们遇到经济上的、生活上的或名誉上的挫折、失败时,精神就崩溃了,进而走上了犯罪或轻生的不归路。
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宽阔的心胸和优良的心理素质的人,勇敢地从不幸中站起来,因为输得起才能赢得起。即使跌倒了一千次,也要在一千零一次时爬起来,永远不要向失败低头。只要抱有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永远与失败相伴。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有耐心的人才能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的确如此,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通往成功的道路总会遇到许多“绊脚石”,但是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气馁、持之以恒、始终坚定如一,最终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要抓住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凡事往好的方面想,才能把困难看成是机会和希望迎难而上,才能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战胜遇到的艰难险阻,这样万分之一就成了百分之百。
在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碰上湍流和险境,如果低下头来,就只能看到险境与绝望,在悲观之中丧失生命的斗志,使自己坠入深渊。如果我们能够抬起头,看到的则是一片辽远的天空,它能够给我们希望,使我们奋飞。
失意是生命乐曲中必不可少的音符。有了它,生命的乐曲才会抑扬顿挫,生命才会变得华美。有的人只看到成功,却看不到成功的前面拦着一条河;有的人只看到失败,却不能听到一步之外成功的呐喊。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事情的发展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但是事实却足令人失望,失败的阴影会笼罩我们。一旦被它缠住,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灵变换状态,抛开压抑,从容乐观地对待所面临的困境。
一个樵夫砍完柴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屋子起火了,于是赶紧呼喊救火。左邻右舍都来帮着救火,但是由于火势太强,大火没有能够扑灭,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炽烈的火焰吞噬了整栋木屋。
大火终于灭了,屋子烧成了灰烬,人们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樵夫,可是樵夫却拿起一根棍子,跑进废墟之中翻找起来。围观的人们以为他是在找寻藏在屋子里的宝贝,于是一个个好奇地站在一旁等待着樵夫将珍贵的宝物挖出来。
挖了一阵子,樵夫突然兴奋地喊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围观的人们都忍不住上前看个究竟,才发现樵夫手里捧着一把没有柄的柴刀,根本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于是一个个扫兴地离开了。
樵夫找了一段木棒,做成了柴刀的柄,他拿着柴刀充满喜悦地说:“菩萨保佑,父亲留给我的柴刀还在,有了这把柴刀,我就可以为自己再建造一个更加坚固的家了。”
我们应该敬佩那些顽强地从不幸中站起来的人,正如故事中的樵夫一样,当遇到不幸的时候,他并没有被一时的厄运打倒,反而从中找到了另一个值得去高兴的事情,那就是父亲留给自己的砍柴刀还在,它就是生活的希望。
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调整好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要知道,悔恨过去,只会损害眼前的生活。不要让“打翻的牛奶”潮湿了我们的心情,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已经过去的事情而拒绝今天的生活,相反应该将今天的生活过得平静而充实。这样才会有丰盈的现在,也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很多人都不能很好地应对挫折和失败,于是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甚至会精神崩溃。这些人都是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考验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输是什么?赢是什么?输只是更靠近成功一步,赢只是走完所有的失败道路后剩下的唯一一条成功的路。
成功的人都经受过失败的冲击,所不同的是成功者的心灵永远不会被击倒,而是能够积极地向着成功之路迈进,最终获得成功。成功者能够在失败的时候将负面的影响转变成令自己积极进取的能量,他们总是对自己说:“天无绝人之路。”人,必须懂得即时抽身,鼓起勇气,善于舍弃,才能开创出生命的另一个高峰。
常言说,一个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人生最大的失败是懒惰,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卑,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危险的境地是贪婪,人生最可怕的作为是只说不动。如果有一天你成了懒惰的手下败将,今日复明日,明日复明日,一年复一年,结果到了最后一天,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把自己的希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成为了圣人。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讲诚信东欺西骗,到最后受骗最大的一定是自己。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挑战,一个消极的人,只会从机会里看到问题,一个积极的人,能从难题里看到机会。传统的旧观念,犹如沉重的枷锁禁锢着人们的大脑,只有突破它,才能轻松跨进崭新的世纪。假如困难和挫折象洪水一样涌来,将你无情地甩进痛苦的深渊,不要呻吟,不要悲伤,也不要祈求上帝的拯救,而要咬紧牙关,挺起胸膛,勇敢地向逆境挑战,失落的太阳就会重新升起。面对无情的打击和阴冷的舆论所构成的压力,不要逃避,也不要妥协,只要你坚信是对的事业,就让人去说去吧!坚信地走自己的路,便可冲出重围,开创辉煌的大事业。
一个人如果被懒惰所侵蚀,只能在安逸的港湾里随波逐流;一个人如果被五光十色的物质所**,就会舍弃人生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被自卑的心理所左右,就会丧失向美好目标奋进的勇气;一个人如果被怯懦的心境所支配,就会失去潇洒、风度、快乐、美满幸福的新生活。一个人只有向自身的弱点挑战,生命才能闪耀出绚丽的光彩。
一个人只有善待竞争,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品位,因为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你,而你却要学会时时处处适应生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要期待命运的恩赐,不要求一帆风顺的航程,只有做一个勇敢的挑战者,才能获得美好而又富有的人生。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小人、伪君子、流氓无赖和衣冠禽兽等可恶之徒,但是仔细看一看,无非是一堆垃圾。人生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人一旦战胜了自己,就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人生会从此打开新的一页。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本身,但是,你只要静下心来想想,你只要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就像是站在山顶看山下、站在火星看地球、站在月亮观四海一样,你会发现有更多的前所未见的很多东西,你就能超越自我,也包括超越自我的眼光和局限。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满足于现状,观念一直生活在从前的时代里,便会成为时代的落后者,被时代抛弃。如果你用老眼光观看今天的世界,得到的结果将是昏花一片;你过去成功的经验,将是当今社会过时的旧经验,将是信息时代创业的绊脚石;很多人把过去成功的经验拿来成了今天失败的原因。只有走出自我,真正地行动起来,用美德感悟这个世界的神奇,用爱心去体会这个时代的绚丽,用品格体验现实的真谛,用精神渲染人际的和睦,你就会发现战胜自己并不是一件难事。
国学话谋略:
人生如船,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可能遭遇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冰山暗礁……只要我们的心灵之舟不沉没,不轻易丢掉希望和意志力,就会在失败的道路上踏出一串成功的足迹。
克服十种恶习
不论你是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不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不名一文,不论你是年岁已长还是乳臭未干,不论你是谦谦绅士还是窈窕淑女,不论你从事哪种职业,也不论你信奉何种宗教,只要你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只要你食用来自土地的五谷杂粮,你就有可能受到坏习惯的困扰。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含恨终生,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找不到人生的幸福,更有甚者,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葬送了最弥足珍贵的生命,三国时期的周瑜,纵使英雄气概,终究逃不过气量狭小恶习的惩罚,三气不过,一命归西。
南怀瑾说:我们看到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善事,看似种了善因,结果所得的却是恶果,其理由就因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认为在行普,往往身语意在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而不自知。
《金刚经》中讲到: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质,但众生并未成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被十种恶习缠缚。
哲人说,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质,但并不是人人都成就了伟业。什么原因呢?也是被十种恶习缠缚。
哪十种恶习呢?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昏沉、掉举、嗔恨、覆。
所谓无惭,就是不知道惭愧,通俗的说法,叫做不要脸。古人云:“人不知耻,百事可为。”一个人不要脸,什么不光彩的事都做得出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旦把名声搞臭了,以后做什么事都没人信任,哪会有出息呢?
所谓无愧,就是不知自省的意思。就像俗话说的:“人不知自丑,马不知面长。”一个人不知自省,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不会去努力改进,那么,学问和做人功力就会停滞不前,事业和品德就难有长进。
嫉,就是嫉妒。嫉妒心特别强的人,将别人的收获看成自己的损失,为别人的成就暗自神伤。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太得意,他经常在背后搞小动作,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勾当。他们成天忙于这些惹麻烦没好处的事,哪怕一生劳碌,也百事无成。
悭,就是吝啬。节俭是一种好习惯,过于吝啬,一点好处都到不了别人手里,人际关系必然很差。因为缺乏交流,信息不畅,不易发现成功的机会,见识方面也难有长进。南大师认为,吝啬不只是钱财的悭吝,还有对法的悭吝,也就是不愿把好的想法、好的建议告诉别人。这样,别人看不到他的诚意和才能,肯定不会对他引起重视。像南大师到处讲学,将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毫不吝啬。他的学识没有减少,却受到了广泛的尊重。
悔,即做事后悔。“如果我那时好好读书就好了”,“如果我好好把握那个机会就好了”,后悔其实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如果认为读书有益,哪天不能读书?哪怕已经五六十岁还不晚,花上五六年时间,即可精通一门学问。难道非得青春年少在学校里读书吗?之所以让少年儿童在学校读书,主要是因为这么小的孩子干不了什么事,反而会添麻烦,索性让他们在学校读书,既长学问,也减轻了父母的负担。真正要读书,还是在社会上打拼时学以致用,比较容易长学问。如果认为某个机会重要,哪天没有机会?现在是一个机会社会,你需要的是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所以,浪费任何一个机会都无须后悔。
眠,睡懒觉,也就是懒惰的意思。世界上最没出息的,无疑是懒惰不负责任的人。这种人没出息倒好,要是哪天时来运转,得到某个受重用的机会,非把人家的大事搞砸不可。
昏沉,就是昏头昏脑,迷糊颠倒的意思。这主要是身体或精神状况欠佳造成的。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一点不假。几乎每一个成就大业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人。有的人能力和智商都不差,人也不懒,主要是身体欠佳,一想问题就头痛,只好不想;一做事就气喘,只好不做或少做。这怎么能有成就呢?精神状态欠佳,跟身体状况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心理调节能力的问题。有的人心事重,就像《红楼梦》里那个林妹妹一样,一点小事都要琢磨半天,这样肯定开心不起来嘛!
掉举,就是胡思乱想,注意力不集中。什么事精神专注才能做好,做事时东想西想,做出来的事肯定比较马虎嘛!
嗔恨,性子浮躁,自控能力差,喜欢怨天尤人,喜欢自怨自艾,或者容易发怒。很多女人爱唠叨,这是自控能力差的表现。以前男女不平等,女人中很少出大人物。现在男女在学习、工作机会上基本平等了,女人中还是很少出大人物,主要差在自控能力上。至于发怒,主要是某些男人的毛病。这不但容易搞坏人际关系,也容易惹麻烦。整天跟麻烦事打交道,哪有心情干事业呢?
覆,就是掩过饰非的意思。做错了事,不肯认错,总是找借口辩解,或者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人难当大任,也不易受人信任。
以上十种恶习,是做任何事的障碍,所以,哪怕你不想成佛,对它们引起重视,也是必要的。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像曾子一样时时反省自己:“吾身有恶习乎?吾之恶习吾能改乎?改而立善习乎?”只有勤于反省,善于反省,勤于自律,善于自律,才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国学话谋略:
也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知道自己有坏习惯又拿它奈何?不!坏习惯不属于我们自身的本性,它与好习惯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改变的。
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中有云: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说:大道被人们抛弃了,才需要讲仁义:智慧出现了,奸诈也随之而来;六亲不和睦,才会突显某些人的上慈下孝;国家昏乱,才需要忠臣力挽狂澜。
从中我们可以见到老子本人在对于智慧本身的问题上,是显得最为矛盾的。表面上看,老子从提出“智慧出,有大伪”到呼吁“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逻辑链条。但正是这对智慧本身的大“有为”,而违反了他整个思想中顺应自然的核心。
智慧并非理性,真正的理性应该是一种懂得节制的智慧,而单纯的智慧却仅会是一种危险的推动,它推动我们可以为了一个想象中的目标或所谓信念而付出所有,直至生命。是的,我们甚至会将自己都献祭给我们那些不加节制的智慧。于此,我们才有了一个词,名为:牺牲。
那些对物质与感官的欲望,仅为智慧扩张的表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物欲,因为我们占有物质,也无非是想通过物质,去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已。是的,所有物质的、感官的刺激只有在上升为一种精神上的慰籍时我们才能称其为:享受。
这样看来,问题的焦点便可以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了:你是否愿意为了一种享受而选择牺牲?只可惜,这恰恰又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无论我们是否能真正理性的去选择,除非我们本没有智慧,那么我们将永远的陷入追逐物质或思想的无尽深渊,直至人之消亡,或者说被这智慧的追逐加速的推向消亡。当然,这是善良的老子,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吧,为了维护人之存在,即使选择理论的不自洽也算不得什么了。
南怀璜说:老子也是个医生,但他是研究医理的医生,也就是医生的医生。他认为儒生们开的药方,对是对,但是药吃多了,难免又会出毛病,副作用在所难免。光讲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有人自然要加以利用,做出假仁假义、欺世盗名之事,结果弄巧成拙。照样害人。
中国历史上,奸臣和忠臣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是中国人太坏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忠臣?是中国人太好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奸臣?这并不是人的好坏问题,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喜欢用聪明才智办事,用仁义道德管理。聪明才智是一种水性无常的东西,仁义道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世界上许多事却应该保持恒定,并且可以准确衡量。就好比山水地貌,水可以流动,河床与山脉却不能随便变动,流量大小应该易于控制。如果用水性无常的东西移动应该保持恒定的东西,又没有科学尺度,就乱套了。中国人爱用聪明才智,爱谈仁义道德,所以忠臣奸臣辈出,最后的结果总是天下大乱。
美国也有二百多年历史,就很难明确指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为什么?因为人家不讲聪明才智讲业绩,不讲仁义道德讲规矩。业绩可以看得见,规矩保持相对稳定。聪明过人却没有业绩,谁都不在乎你;品德优良却不守规矩,照样得坐牢。这一来,忠与奸,就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了。
中国人也曾搞出不需要分辨忠奸的制度,比如春秋战国时的秦襄王,实行法治,一切照规矩来,不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在他手下没有忠臣也没有奸臣,只有尽职尽责的官员和遵纪守法的百姓,国家因此富强起来,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稍有遗憾的是,秦国的法律太严苛了,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太大了,被誉为“虎狼之邦”。但是,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将政治搞到这种程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只有忠臣没有奸臣,社会风气也很好。有一年,全国处决的犯人只有九个人,可见犯罪率多么低。可惜我没有认真研究过唐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不知道李世民是如何将天下治理到这种地步的,不敢乱说。
我们在看待历史时,经常是从智慧角度考虑问题:这个人多么英明睿智,这个人识贤辨奸的能力多么强。其实,这些都是靠不住的。所罗门王说:“一类人的智慧能战胜另一类人的智慧。”你有多么英明睿智,那些另类分子就有多么阴险狡诈;你有多么善于识别忠好,那些另类分子就有多么善于伪装。所以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下面讲一段奸臣的发迹史,你就知道另类分子的手段:
明朝奸相严嵩和夏言是江西同乡。严嵩比夏言早十二年中进士,由于身体欠佳,一直在家养病,难获升迁。当夏言官居礼部尚书时,严嵩还是个芝麻小官。
严嵩为了向上爬,极力讨好夏言。一次,他设宴请夏言来家做客,却被夏言拒绝。一般人认为心意到了,对方不给面子,就算了吧!严嵩却不是一般人,他又亲自拿着请柬到夏府相邀。夏言竞拒不相见。到了这种地步,一般人也无计可施了。严嵩却不是一般人。他不以为意,回家照样设席,虚留夏言的座位,并恭恭敬敬地跑到夏言座前宜读请柬,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敬意。
此事传出去后,夏言终于被严嵩楚楚可人的姿态打动了,决定帮助这位虔诚恭顺的同乡。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严嵩如此礼敬自己,如果不给面子,人家岂不要议论他不近人情吗?这对他的名声不好。严嵩那番表演,正是抓住了夏言爱惜羽毛的心理,可谓正中软肋。
在夏言举荐下,严嵩很快当上礼部侍郎。夏言出任宰相后,又推荐严嵩接替自己的礼部尚书之位。严嵩执掌大权后,仍对夏言恭敬如初,以下属和学生自居。而夏言则老实不客气地以恩人和老师自命,对严嵩呈送的文稿,经常改得一塌糊涂,有时甚至掷回重写。严嵩并不是一个甘心久屈人下的人,他知道,夏言迟早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阻碍,因此表面对夏言恭敬,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对付他的主意。
严嵩并不直接向夏言开战,这是他高明的地方。否则,即使他将夏言扳倒,在别人眼里也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之徒。他的做法是,夏言对皇上疏慢不恭,他却俯首贴耳;夏言对下属傲慢无礼,他却礼贤下士,总之,处处反衬夏言的不足。结果,严嵩越来越受皇上信任和下属爱戴,而夏言则在朝廷中越来越孤立。最终,夏言因事被处死,严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掌握大权后,严嵩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拉帮结伙、排斥异己,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最终,他也家破人亡,没有落到好下场。
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用仁义道德进行管理,就给大奸大骗之徒留下了无穷的施展空间。要想堵住这个大漏洞,只有讲法治,用清晰的、可衡量的尺度来评价每个人的行为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国学话谋略:
人无智?何为人?人与它物不同,只因其自然本性中便包含的智慧。如若拥有智慧,懂得思考,即是人之天性,那这绝学弃智之言岂不是对这人之自然天性的最大违背?不知道这一基调大家是否认可,如若认可,那么老子的矛盾之出就显而易见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知彼”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方面的综合了解。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作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真正能做到对敌我双方有深人正确的了解和评价,那就无往而不胜了。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的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如果吃透了对方将帅,那就掌握了主动权。哪怕已方不如对方,只要能把握住对方,也不至于大败,这就是所谓的“惹不起,躲得起”。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阵往来是十分有意思的。诸葛亮曾称赞司马懿“大有才能”,对他忌惮三分。但谋略智识毕竟远出司马懿之上,诸葛亮是不会怕他的,只是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对他预先加以提防而已。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这一方,他可谓“知彼知己”,深知自己不如诸葛亮,所以处处小心谨慎,虽然没有打败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被诸葛亮打得一塌糊涂。
司马懿与诸葛亮真可谓是一对敌国“知己”。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对于对方的优点和弱点、性格与为人可谓了如指掌,这样的对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确是旗鼓相当。司马懿自知才能不如诸葛亮,对于自己的败多胜少,也觉得是很正常的事。但因他能“知彼”,所以就能及时避开对方的进攻,也可以寻找对方的失误来进攻,不至于“每战必殆”。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其注意收罗人才。能否收罗住人才,在其有无德行,但能否认识人才,却在于其智识了。所以,得人在其德,知人在其智。仅能得人而不能识人,则所得皆庸才:只能识人而不能得人,则人才皆为他人所用。所以,得人与知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用人上面,却以知人为首。无其才而使当其任,必遭摧折;有其才而不使当其任,则必不能久居。无其德而使居其位,则必败亡,有其德而不使居其位,则必远遁。若在征战之事、权力之争中,一旦知人有误,必有大祸,这样的例子,也就不必再举了。
百智之首,知人为上。若能知人善任,事业便成功了一半,再兼有雄才大略,就不虞其他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适用于当前的经济领域。国外的某些大公司对消费者有关情况的分析和了解,有的竟然超过了母亲对儿女的了解。而且,有的甚至是连消费者本人都不甚知道或者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东西或事情,他们却了解的一清二楚,甚至毫厘不差,从而掌握了胜人一筹的商机。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发现,人们在每杯水中平均放3.2块冰块,每人平均每年看到该公司的69条广告;又例如,麦当劳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准确的知道,在某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吃掉156个汉堡包,95个热狗。在美国,有73%的企业都有非常正规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负责对产品的调查、预测和咨询工作,并且在每一个产品进入新市场时都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受用情况。
很显然,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是“知己知彼”的重要手段,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假如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决策者又怎么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呢?又怎么能正确无误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呢?我们对授信客户应当细致深入地去分析研究、透彻了解、准确把握各种情况,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全盘把握、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风险,提高收益。
想要“混”得好,靠知识?靠人脉?靠能力?哪点最重要?要想“混”好,知己知彼最重要。首先自己的沉淀要足够多,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要自我进行准备,然后找出一个比较好的通路,说白了,就是要清楚从哪方面开始“混”。
以人脉“混”社会
比如高学历,就可以以知识为切入点,去吸引相应群体有共鸣的人,作为你的起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要知道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以人脉“混”社会的人,这样的职场人,就要主动进入社会去历练,去接触人,但前提是你必须知道,你自己适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结交人。不是你认识一个人,他就是你的人脉,人脉意味着什么?就是在你需要他的时候,或者是他需要你的时候,双方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达到最终的目的。
抓住自己的闪光点
要想“混”得好,知己后更要知彼,要了解规律、规则,这种规律要符合法律、道德、人,包括社会的规则、企业的文化、企业发展的前景、企业为员工树立的价值观。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每个企业有其固有的文化和特征,除了按照社会规则来走,更要把自己放到一个企业的环境,你的交际圈中,每个人的角色要符合身份和环境。对于新人来说,要善于抓住自己的闪光点,要个性不能随性,更不能任性,要把握特色的正向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知道归知道,对自己的发展好像也于事无补,因为仅知道别人和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不审时度势,就算知道自己和别人也未必能起到什么好作用,反而会增添自己的许多负担。所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审时度势,看看社会的大背景和周围的小环境,看看政策的变化,人事的变迁,事情的趋势和事态的走向,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什么,从而再作出正确的决策。
有了正确的决策,可能还不能达到百战不殆的目的,因为你决策后如果不见诸行动,再好的决策也是枉然。所以我们要在决策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谁负责?谁协调?找谁去?要开门见山,尽量少走弯路,主动出击,直指目标。当然这也牵扯到性格方面的因素,看你是优柔寡断还是雷厉风行者,如果雷厉风行,敢做敢为,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反之则容易丧失很多机会。
除了主动出击,还有就是看你是否有力量。没有力量的出击,就像挠痒痒一样,非但止不住痒,反而会越抓越痒,最后可能什么也抓不住。这里牵挂到另外一个问题,你有力量,你也出击了,但你找不到着力点也是枉然。就像一拳打到空气里或棉花里,白费了自己力气,丝毫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力量很重要,找到着力点更重要,否则都是枉然。所以我们要做的当然就是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找到着力点而后再重拳出击,也许获得成功的概算就要大得多得多。
综上所述:我们就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公式,即: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积蓄力量+着力点+主动出击=成功。着力点算是机会、背景、领导力量,算是外因,其它的都属于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知己知彼,积蓄力量,审时度势。如果条件成熟,不妨努力寻找着力点,主动出击;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也无知人之智,或者力量不足,形势不利,优柔寡断,还是不要去白费力气,以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费时费力费脑子,更重要的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国学话谋略:
孟氏曰:“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毛泽东《论持久战》:“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以逸待劳,把握主动权
古往今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以逸待劳”就是一条调动敌人的计谋,它强调在战场上,要紧紧把握主动权,从而可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然后捉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刚即位不久的唐太宗在面对东突厥强大进攻时,就运用了此计。
唐太宗即位不满20天,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
唐太宗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6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们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这一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和徐世绩会师。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乘机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
在唐太宗与颉利的这场战争中,唐太宗始终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成功地消灭了东突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有专家调查,一般情况下,人们只使用了自身全部能力的3%,而绞尽脑汁地思谋对策时,则会调动出平时未使用的97%的潜能。所以,工作中遭遇挫折时,千万不要轻言退缩。一定尽你的一切力量把握主动权。
有想法,更要有行动。事实上,即使身陷问题深渊,只要你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利用逆向思维,就会发现:将自己逼入绝境的困难和挫折,正是开掘无限潜能的绝佳机会。从问题中发现并把握住主动权,就能变不利局面为有利局面。
卡耐尔·桑达斯是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卡耐尔·桑达斯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补贴家庭的支出,开始到田间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卡耐尔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但卡耐尔是个性子暴烈,不实现自己的愿望绝不罢休的人。这种固执的性格,使得他总与别人争吵,他为此不得不多次变换工作。他讨厌被别人使来唤去,便自己创业。开始时,他经营一家汽车加油站,但不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油站倒闭了。第二年,他又重新开张了一家带有餐馆的汽车加油站,因为服务周到且饭菜可口,生意十分兴隆,但是,一场无情的大火却把他的餐馆烧了个精光。他最终还是振奋精神,建立了一个比以前规模更大的餐馆。餐馆生意再次兴隆起来,可是,厄运又找上了门。因为附近另外一条新的交通要道建成通车,卡耐尔加油站前的那条路变成背街的道路,顾客因此锐减,卡耐尔不得不放弃了餐馆。这时卡耐尔已65岁了。然而,卡耐尔并未死心。他想到手边还保留着一份极为珍贵的专利——制作炸鸡的秘方。现在,他决定卖掉。为了卖掉这份秘方,他开始走访美国国内的快餐馆。他教授给各家餐馆制作炸鸡的秘诀——调味酱,每售出一份炸鸡他获得5美分的回扣。5年之后,出售这种炸鸡的餐馆遍及美国及加拿大,共计400家。到1902年,由他创建的肯德基炸鸡连锁店在全美国就达到4000多家。
卡耐尔的成功告诉我们:把问题化为动力,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么难。更多的时候,把问题化为动力,往往只需要一个想法,紧跟以实际行动。
不要让错误的意识占据大脑。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从积极的一面赋予“问题”以新的涵义。在很多情况下,一些问题虽然高举“此路不通”的警示牌,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它周围还有比以前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这就是“智慧。
“被动就要挨打”,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要想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能任由别人支配,将自己的行动权交给别人。而是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学话谋略:
上帝是公平的,机会是平等的,“没水喝”的问题摆在所有淘金者面前,可是人们却忽视了它,根本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的机遇,甚至还嘲笑那些把问题化成机遇的人。现实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工作中,平庸者往往从表面上找原因,他们把自己的“落魄”归之于条件,归之于机遇,殊不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