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 / 1)

【引语】

这一章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从而发展壮大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①,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④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解】

①其脆易破:破,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②毫末:细小的萌芽。

③累土:堆土。

④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老子仍然是谈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由于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无论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还是做世界上最难的事情,都少不了“坚持”二字。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容易。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雨滴穿石,并非依靠猛劲儿,而是靠持之以恒的滴落;千里之行,并不是一天到达的,而是一步步坚持不停的向前迈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依靠大道的自然规律,不要强求,只要坚持谨慎,就可以与荣耀握手。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愚公移山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对他笑而止之。愚公坚持实干苦干,终于挖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天山。可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所以说愚公不愚,是因为他懂得只有坚持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坚持,也能成功。

我国明代的张溥,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王安石笔下的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可是他的父亲竟然整天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不认真学习。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以下几个实例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山区有个废弃的矿井。本来,矿工们在遗弃它时,将它的入口堵死了,但时长日久,风刮雨淋,堵死的矿井口坍塌了,露出一个黑乎乎的洞来。两个在山上放牛的男孩子发现了洞口,对洞内的未知世界十分好奇,很想到洞口看个究竟。于是,他俩举着火把,钻进洞里去。呈现在他俩眼前的是一个新奇的世界。矿井极深极长,且纵横交错,很像一个地下迷宫。两个男孩一时兴起,就顺着一条偏井走了进去。

不一会儿,火把燃尽了,他俩顿时置身于无边的黑暗和冷寂之中。俩人都有些害怕了,慌忙往回走。

但是,他俩却找不到洞口。

恐惧和焦虑越来越甚,他俩在里面盲目地左冲右突……

3天后,孩子的父母在矿井里找到了这两个男孩的尸体。他俩的尸体在一个偏井里,离主井的出口不到50米。法医尸检时说,这两个男孩不是死于饥饿和寒冷,依据他俩的生理能量,完全可以走出井获救。分析的结果,这两个男孩是死于心理的恐惧和绝望。

可以想像,这两个男孩也曾在矿井里努力地寻找出口,但因为久久没有找到,所以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无边的绝望,最终使他俩放弃了努力,而在离井口不到50米的地方放弃了生还的希望。其实,只要他俩再向前走几步,转一个弯,就能看到洞口的阳光。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当我们为心中的目标而努力拼搏时,我们其实也看不到自己离成功还有多远,于是,有人在拼搏—阵还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便产生了绝望,放弃了努力。也许,在你放弃努力的时候,离成功也不到50米,只要你向前走几步,就能看到灿烂的阳光,但因为你的放弃,你就永远与阳光无缘了。

你如果希望有所建树,务必记住下面的格言:“凡值得着手去做的就值得做完。若不值得完成,为什么要开始做呢?聪明的猎人不仅跟踪猎物,重要的是他们会最终抓获猎物。”

谦虚谨慎的品格,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再进取。居里夫人以她谦虚谨慎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获得了世人的称赞,她对荣誉的特殊见解,使很多喜欢居功自傲、浅尝辄止的人汗颜不已。也正因为她的高尚品格的影响,以后她的女儿和女婿也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令人敬仰的两代人三次获诺贝尔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