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①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②者寿。
【注解】
①强行:勤勉力行。
②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
【译文】
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最聪明。
能够克制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最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
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长寿。
【深度剖析】
本章老子延续上章的内容继续发挥自己的理念,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子在此以四组排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启发人们郑重地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方式。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首先着重强调了能够了解别人是智慧。人类的通病是往往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因此老子说“知人者智”即老子把知人作为极大的智慧。
光了解别人还是不够的,还得了解自己,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就是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按照我们的普通想法,不能真正了解别人,总应该能够自己认识自己吧?其实却大不然。有些人只知道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却不能更好的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把持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获得一种自己能够认可的成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中国有句成语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一个成功者不光要善于了解别人,更要善于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最明智的,但是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别人,这样的人就会百战不殆。
(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这一点为世人所公认。就人类社会的发展途径看,一般先天体质比较优越的人大多成为最早的民族英雄乃至领袖人物。后来,这一类型的人在所有动**年代以及战争时期出尽了风头,而在缺少混乱的和平环境中,他们便大多沦为游走江湖的草莽英雄、驰骋于运动场上运动家或港口码头上的体力劳动者;一般先天体质较弱的人则大多成为巫师、思想家或文化人,依靠贩卖头脑中的才智和谋略或披金挂紫而出人头地或占卜摇卦而潦倒终生。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战胜别人有时候轻而易举,但战胜自己。却很难做到,私心和欲望是人类的两大弱点,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抵挡住物欲的**。想要降服这两个魔鬼,不仅需要超凡的智慧,看清私心与欲望的危害,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能够抵挡强大的**,坚定自己的意志,丝毫不能放松。两者缺一,都难以抵抗私欲的引诱。
(三)“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人生的欲望是无法获得满足的,而能否获得富足生活并不完全在于努力的成功与否,大量未知的、外在的、不可捉摸的因素决定着努力的成败。知足是一种境界,它不在于身外获得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如何,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金山银海,亦不会感到生活富有;知足的人则只要得到了粗衣疏食,心理上便已感到满足。因为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所以,我们对待个人的一切,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以一种知足的态度,就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的富有。
所谓“强行者有志”就是强迫行事的人才最有志向,何谓强迫行事,就是在自己私心和欲望很强盛的时候,而战胜自己,使自己不为之所动,在自己生气的时候,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得意的时候而能够不忘形。有谁能够做到这些呢?就是那些“强行者”。所谓“强行者”就是与知足者持相反态度而能顽强行动的人,强行者们不但拥有坚强的、不懈的、持之以恒的奋斗志向,而且能切实地付诸行动。
保持永远的知足、永远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但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亦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历史的所有进步都是在强行者们的不懈努力之中完成的。老子认为强行者们是有志向的人,他虽然没有批评强行者们的行为,但这种生活态度必不为老子所首肯。
(四)“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丧失自己的根基才能长久。这个根基可以指心灵、精神的寄托处所,亦可以泛指房屋、家庭等身体的寄住处,当然也可以指所有可以安身立命之处——包括深山、荒野、丛林、草莽甚至都市之中。如果从人的身体来说,人需要一个房屋,需要一个家,但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战争连连的年代,所以老子主张人们找到一个栖身、安定的场所。如果从人的精神和心灵来说,则人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寄放、停泊之处,无论什么地方和处所,只要符合了自己的本性追求,就可以使生命获得相对长久的存在。
世界上的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根基,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离开了水就很快丧命;树木在沃土里茁壮地成长,离开了土壤就要干枯。人的根基是什么呢?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动物,他像鱼和树一样,离不开空气、阳光、土壤,同时他又是个社会动物,离不开精神的支柱和根基,这个支柱或根基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草木的零落,节气的循环,乃至人的生生之意,均在“道”中。
“死而不亡者寿。”死是消失,所以亦可说逝世。逝世的意思是这个死者只是消逝在人世,却有可能转移到了其他去处;亡是灭亡,是彻底的消失。人们追求的所谓立德立言和立功,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身死而名声不朽的理想,这种理想在很多人身上能够得到相当真实的体现。老子说,身死而能够长久地被人们怀念,才是真正的长寿,这样的人不会被人们忘记。
人的生死与万物的枯荣轮回是一样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宇宙万物都有其规律,当然人也不能例外,因此,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只为生而喜悦,为死而伤悲。
这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老子在《道德经》曾多次强调人不要有私欲,在本章里,老子依旧在强调这一点。其中案例一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关于么私欲的故事!
【案例一】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贪婪吝啬,您能否点化她,让她从此改正吗?”
默仙应允。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也舍不得请默仙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如果我天天这样,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手天天握着,那就是有毛病,畸形呀!”夫人答道。
默仙禅师听后,微微一笑,又把手摊开,问道,“那么,假如天天这样呢?”
“天天摊开,也是畸形呀!”夫人答道。
“不错,这些都是畸形!”默仙禅师立刻答道,“如果对钱只知道贪取,不知施舍于人,是畸形;反之,只知道花钱,不知道节约,也是畸形。钱要能进能出,量入而出。”这位太太被禅师点化,终于明白了用财之道!
人一旦被私欲蒙住了心灵,就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其实并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只是盲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埋葬了自己真正的幸福,至于那些过于自私或物欲过强的人,多半都会遭受别人的排斥,常常由于自私自利而自毁前程。所以,做金钱的主人,好好利用它来丰富我们的人生,而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将灵魂签约给魔鬼。
【案例二】
战国时期,楚庄王准备出兵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听说大王准备攻打越国,这有什么特别原因吗?”
庄王回答说:“因为现在越国的政治很腐败,兵力也很弱。”
杜子说:“也许是我自己太愚蠢了,我真为你攻打越国的事放心不下。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能清楚地看见百步之外的东西反而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前不久被秦国和晋国打得惨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不是已经表明我们的兵力也不强吗?国内到处都是百姓造反,贪官污吏多如牛毛,大王多次想搞廉政建设就是不能实行,我们楚国的政治腐败混乱,至少和越国不相上下。不清楚自己的兵弱政乱,倒想着发兵去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正如眼睛一样,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啊。”
楚庄王经杜子这么一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
做人难不仅难在要能认清别人,更难在能清楚自己。怎样才能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