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②。
【注解】
①长生:长久。
②成其私:成就他自己。
【译文】
天地永恒而长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老子也是由大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这一章是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从而真正地体现道。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互相统一的,老子认为利他往往能够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的精神,有它积极的一面。(在后而会有详细的讲解。)
老子赞美天地,由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老子所认为的人道,就是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在老子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在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紧接着,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才能长存永在,人间的“圣人”由于忘私退身而成就其伟大理想。我们都知道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他就足以成为“圣人”。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统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处其身而身存”,指把身体交出去反能保存。 “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自己。
佛家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但是大千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要想成就大我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杂念人就很快乐,见人爱人,见狗爱狗,见天见地都是故人。
古希腊学者米松走在路上,常会对着大石头下拜。人们感到怪异,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松说:“难道你们没发现它比国王要活得长久吗?”石头无知无欲无求无私心,所以无烦恼。人们天天从石头边走过,石头也不收费,确实无私。天地都是无私的,所以长久。
老子说“以无私成其私”,就是要我们把自身交出去,给家庭,给朋友,给团队,给国家民族,给全人类,变小我为大我,这样才会成就真正的自我。
老子说:“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说把身体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大我换小我,以“无我”的方式“为我”。石头把自己交给路,反而无伤害,能长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里,反而被开采,不能存璞。
简言之,老子在这一章是要告诫世人们,不要太自私,不要有私心,以下的几个案例更能说明问题。
【案例一】
吕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欢把人家的过失记在心里。他刚任宰相不久,上朝时,有一个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他的同事都为他忿忿不平,要求查问这个人的名字和担任什么官职,吕蒙正急忙阻止了他们。退朝以后,同事们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吕蒙正却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么一辈子就忘不掉。宁可不知道,不去查问他,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恢宏。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气度的人不多,因为人总是有些私心的。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以一己之心去衡量他人思想,也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忘却他人的存在,
学会做一个心底无私的人,你会因自己的无私而得到别人的敬仰,或许还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