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道穷则睽乖离散,理必然也,故家人之后,受之以睽也。为卦,上离下兑,离火炎上,兑泽润下,二体相违,睽之义也。又中少二女,虽同居而所归各异,是其志不同行也,亦为睽义。
睽:小事吉。
睽者,睽乖离散之时,非吉道也。以卦才之善,虽处睽时,而小事吉也。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彖》先释睽义,次言卦才,终言合睽之道,而赞其时用之大。火之性动而上,泽之性动而下,二物之性违异,故为睽义。中少二女虽同居,其志不同行,亦为睽义。女之少也同处,长则各其归,其志异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则非睽也。
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卦才如此,所以小事吉也。兑,说也,离,丽也,又为明,故为说顺而附丽于明。凡离在上,而《彖》欲见柔居尊者,则曰柔进而上行,《晋》《鼎》是也。方睽乖之时,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说顺丽明之善,又得中道而应刚,虽不能合天下之睽,成天下之大事,亦可以小济,是于小事吉也。五以明而应刚,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阴柔,虽应二,而睽之时,相与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肤则无咎也。天下睽散之时,必君臣刚阳中正,至诚协力,而后能合也。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 之时用大矣哉!
推物理之同,以明睽之时用,乃圣人合睽之道也。见同之为同者,世俗之知也。圣人则明物理之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万类也。以天地男女万物明之:天高地下,其体睽也,然阳降阴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则同也;男女异质,睽也,而相求之志则通也;生物万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禀阴阳之气,则相类也。物虽异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众,睽散万殊,而圣人为能同之。处睽之时,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君子观睽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夫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盖于秉彝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九居卦初,睽之始也。在睽乖之时,以刚动于下,有悔可知,所以得亡者,九四在上,亦以刚阳,睽离无与,自然同类相合:同是阳爻,同居下,又当相应之位;二阳本非相应者,以在睽故合也,上下相与,故能亡其悔也。在睽,诸爻皆有应。夫合则有睽,本异则何睽?唯初与四,虽非应而同德相与,故相遇。马者所以行也,阳,上行者也,睽独无与,则不能行,是丧其马也。四既与之合,则能行矣,是勿逐而马复得也。恶人,与己乖异者也。见者,与相通也。当睽之时,虽同德者相与,然小人乖异者至众,若弃绝之,不几尽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则失含弘之义,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见恶人则无咎也。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者,由弗绝也。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睽离之时,人情乖违,求和合之,且病其不能得也,若以恶人而拒绝之,则将众仇于君子,而祸咎至矣。故必见之,所以免避怨咎也。无怨咎,则有可合之道。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二与五正应,为相与者也。然在睽乖之时,阴阳相应之道衰,而刚柔相戾之意胜,学《易》者识此,则知变通矣。故二五虽正应,当委曲以相求也。二以刚中之德居下,上应六五之君,道合则志行,成济睽之功矣。而居睽离之时,其交非固,二当委曲求于相遇,觊其得合也,故曰遇主于巷。必能合而后无咎,君臣睽离,其咎大矣。巷者,委曲之途也。遇者,会逢之谓也。当委曲相求,期于会遇,与之合也。所谓委曲者,以善道宛转将就使合而已,非枉己屈道也。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当睽之时,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转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迎逢也,巷非邪僻曲径也,故夫子特云: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未非必也,非必谓失道也。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阴柔于平时,且不足以自立,况当睽离之际乎?三居二刚之间,处不得其所安,其见侵陵可知矣。三以正应在上,欲进与上合志,而四阻于前,二牵于后。车牛,所以行之具也。舆曳牵于后也,牛掣阻于前也。在后者牵曳之而已,当前者进者之所力犯也,故重伤于上,为四所伤也。其人天且劓:天,髡首也;劓,截鼻也。三从正应而四隔止之,三虽阴柔处刚而志行,故力进以犯之,是以伤也。天而又劓,言重伤也。三不合于二与四,睽之时自无合义,適合居刚守正之道也。其于正应,则睽极有终合之理:始为二阳所戹,是无初也;后必得合,是有终也。掣,从制从手,执止之义也。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以六居三,非正也,非正则不安;又在二阳之间,所以有如是难戹,由位不当也。无初有终者,终必与上九相遇而合,乃遇刚也。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九四当睽时,居非所安,无应而在二阴之间,是睽离孤处者也。以刚阳之德,当睽离之时,孤立无与,必以气类相求而合,是以遇元夫也。夫,阳称;元,善也。初九当睽之初,遂能与同德,而亡睽之悔,处睽之至善者也,故目之为元夫,犹云善士也。四则过中,为睽已甚,不若初之善也。四与初皆以阳处一卦之下,居相应之位,当睽乖之时,各无应援,自然同德相亲,故会遇也。同德相遇,必须至诚相与交孚,各有孚诚也。上下二阳以至诚相合,则何时之不能行,何危之不能济?故虽处危厉而无牲也。当睽离之时,孤居二阴之间,处不当位,危且有咎也。以遇元夫而交孚,故得无咎也。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初四皆阳刚。君子当睽乖之时,上下以至诚相交,协志同力,则其志可以行,不止无咎而已。卦辞但言无咎,夫子又从而明之,云可以行其志,救时之睽也。盖以君子阳刚之才,而至诚相辅,何所不能济也?唯有君子,则能行其志矣。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六以阴柔当睽离之时,而居尊位,有悔可知,然而下有九二刚阳之贤,与之为应以辅翼之,故得悔亡。厥宗,其党也,谓九二正应也。噬肤,噬啮其肌肤而深入之也。当睽之时,非入之者深,岂能合也?五虽阴柔之才,二辅以阳刚之道而深入之,则可往而有庆,复何过咎之有?以周成之幼稚,而兴盛王之治;以刘禅之昏弱,而有中兴之势,盖由任贤圣之辅,而姬公、孔明所以入之者深也。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爻辞但言厥宗噬肤则可以往而无咎,《象》复推明其义,言人君虽己才不足,若能信任贤辅,使以其道深入于己,则可以有为,是往而有福庆也。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上居卦之终,睽之极也。阳刚居上,刚之极也。在离之上,用明之极也。睽极则咈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上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上之与三,虽为正应,然居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既恶之甚,则猜成其罪恶,如见载鬼满一车也。鬼本无形,而见载之一车,言其以无为有,妄之极也。物理极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適东,东极矣,动则西也;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也;既极则动而必反也。上之睽乖既极,三之所处者正理。大凡失道既极,则必反正理,故上于三,始疑而终必合也。先张之弧,始疑恶而欲射之也。疑之者妄也,妄安能常?故终必复于正。三实无恶,故后说弧而弗射,睽极而反,故与三非复为寇雠,乃婚媾也。此匪寇婚媾之语,与他卦同,而义则殊也。阴阳交而和畅则为雨。上于三,始疑而睽,睽极则不疑而合。阴阳合而益和则为雨,故云往遇雨则吉。往者,自此以往也,谓既合而益和则吉也。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雨者,阴阳和也。始睽而能终和,故吉也。所以能和者,以群疑尽亡也。其始睽也,无所不疑,故云群疑;睽极而合,则皆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