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最近我父亲提前退休了,他好像对地方振兴之类的事情产生了兴趣,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岸见一郎:那不是挺好的吗?不过,也不是说非要忙活起来才好。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某男性为了公司工作或为了给地方做贡献而拼命努力。他的妻子在旁边看着,感到很恐慌。丈夫虽然现在很有精神,可毕竟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患上痴呆症,给别人添麻烦。因此妻子拼命劝丈夫早点退休。
但是很多人会说:“不,我还有精力。”就这样到八十岁还没退休。政客当中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的。
如果他们真的能通过认真工作感到幸福的话那还好,但有很多人似乎认定自己没了工作就没了价值,因此离不开工作。
因此,有些当过领导的人到了退休年龄,尽管没什么事干,还是不请自来地回到公司。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就算这个人不在,公司也会照常运转。但有人坚信自己退休离开后,年轻人肯定会很为难,因此还是每天来露脸。这种人肯定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有的人一旦失去这么一份工作,就会一下子变老。
A:但如果他们特别喜欢这份工作的话,不能继续干的时候就会情绪低落吧?
岸见一郎:如果真是能通过工作获得幸福感的人,那么就算不干了,他们也不会产生任何动摇。
通过工作获得贡献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这样的人真的会拼命工作到忘记时间。他们并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
如果抱着“能通过工作为他人做贡献”的想法认真干,那么就算这份工作本身干不下去,他们也应该早已明白怎样通过其他方法获得贡献感了吧。
因此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也会愿意从事其他工作,但这并不是因为不工作就没法获得贡献感,不工作自己就没有价值。他们只是因为单纯想做才去做。
一旦一个人明白了什么是做贡献,就算退休后做了别的工作,就算后来那个工作没法做下去,他也依然能坚信自己的存在就是贡献。这样的人大概就算不工作,也不会觉得自己不行而失落。
我并不是说不能通过工作来做贡献。趁还能工作的时候去工作就好,能为家乡做贡献的话当然也很好。然而,我希望大家能明白,就算没法再做这些事情,自己的价值也不会因此减少一分一毫。
B:这真是“最强”状态啊。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常年抱有“普世价值观”生活到现在,他们也能像这样改变想法吗?
岸见一郎:或许需要他人的帮助才可以。哪怕父母坚信自己不工作就没有价值,家人也能对他们说“就算没有在工作,也不代表爸爸没有价值”,那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情。
如果有家人能告诉他们,他们身边的人都不觉得不工作就没有价值就好了。这种家人的存在是很重要的。
B: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要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非常难。要怎样才能自己改变自己呢?
岸见一郎:“自己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呢?”——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吧。
可想而知,肯定会有人回答“这种事我连想都没想过”。我们首先要试着扪心自问,幸福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感受到幸福这类问题。
也可以试着去想一想小时候的情况。在开始工作之前,你做什么事情会感到开心?试着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有哪些瞬间你感到了幸福。在工作中陷得太深的人,会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
C:这么一来,就会回想起“做某某事情时觉得很开心”的那些“某某事情”。如果说做某件事情让人很开心,感到很幸福的话,那么果然,要获得幸福就不能仅仅只是活着,而是需要某种特别的行为或者条件,不是吗?
岸见一郎:这一点也请从存在的维度上去考虑。
虽然我们会想起一段又一段做某事很开心的回忆,但继续深入思考下去,你就会明白,当时感到幸福并不是因为做了某事。
我上保育园[1]一年后做了一次手术。因此,我在年纪稍大的第三学期没能去成保育园。
当然,当时的我不可能自己一个人住院,毕竟还是小孩子。现在我肯定只能自己一个人去住院,但当时应该是父母陪在我身边。不过,那时的事情我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似乎是做了局部麻醉的手术。我记得当时还和医生说了话,但麻醉效果过后太痛了,痛得我失去了意识。
上中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又因为交通事故住院了。那一次是我母亲陪在我身边。也就是说,我上保育园时住院的那次,母亲也肯定陪伴在我身边。我通过中学二年级的这次住院体验,回想起了上次住院的事情。那时候我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单方面接受母亲的付出。和母亲一起在医院里度过的日子,回忆起来很令人怀念。
对我来说,那就是幸福的样子。仅仅是有某个人在身边,就感觉自己得到了幸福。
然而,在父母变得需要看护以后,我却被“得做点什么才有价值”的想法束缚,光顾着想必须做点什么才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他得的是痴呆症。渐渐地,他有很多事情都没法做到了,整天除了吃饭就是在睡觉。
虽然我每天都去看望父亲,但有一天我对父亲说:“您每天都像这样睡那么久的话,我不来也没关系吧。”父亲听了以后却说:“不是那么回事。正因为你来了,我才能安心睡觉。”
那一刻,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为他人做贡献,不一定非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我明白了,像这样仅仅是在这里待着,也能做出贡献。
虽然上面说的净是些和生病有关的回忆,但这些事都说明,要想感到幸福,doing(行为)并不是必要的,只要有being(存在、活着)就够了。这样一想,说不定就能勾起很多回忆。比如,在心情低落时受到朋友的帮助。
A:听了刚才的话,我不禁想到,有没有可能,人类本和花草树木没什么两样?仅仅是存在着,就能让我们感到治愈。
岸见一郎:是的。花儿不是为了想讨人喜欢才开放。你刚觉得樱花开了,它过不了多久就会凋零。花儿的凋零也并不是为了引人悲伤。它们并没有期待着那么多人前来赏花,只不过是自顾自地开了又谢罢了。花儿们没有想要推动人行动的意图,但却能让看到它们的人心情平静下来。受伤的人看了,会感到治愈。我觉得,人类的存在本来也应该是那样的,不是吗?
C:但人们很难去那样想,而是忍不住会认为,现在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做到更多事情,必须拥有更多东西,这样自己才有价值……人们很容易认定,没有doing,就没有贡献。之所以会这样,问题是出在人们自己身上吗?
岸见一郎:当然,也有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只以生产率来衡量价值,受到这一点影响,人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认为,不做到某件事自己就没有价值了。这的确是事实。
但是,一旦你明白那不是唯一绝对的价值观,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人生了。
改变世界的第五十五步
人只要活着,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