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执著是个贬义词(1 / 1)

当我们把生命中的一切都能看得平常,那么外部世界的一切就不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伤害。所谓伤害,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在执著。其实,生命中的一切都没什么,一切都是平常。每次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不妨就这样告诉自己。伤痛只会欺负那些重视它的人,而对于不把伤痛放在心里的那部分人,伤痛只不过是生活里的调味品罢了。平常心告诉我们:放松自己的心灵吧,你所执著的痛苦,都是假象。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海涛法师

第三讲 执著是个贬义词

心的世界,无有边际,当我们打开自己的心灵,将会发现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无数喜悦。假如某一天,我们觉得生活太苦闷,那是因为我们又把心门给紧紧关上的缘故。想要心门再次打开吗?其实也不难,我们之所以关上自己的心,是因为我们负面的情绪在作怪,所以,要赶走那些负面情绪,就保持一颗平静且平常的心态吧。

达真堪布说过:“执着世间、执着世间法是执着。执着佛、执着佛法也是执着。只要是执着,就一定会有烦恼。执着是烦恼的根,烦恼是痛苦的根。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了就会感受痛苦。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轮回,你执着轮回和执着涅槃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我们不仅对于轮回六道不能生起执著,而且对于涅槃净土也同样地不能执著;对于逆境恶缘不应该去执著,对于顺境善缘同样也不能过于贪执。

平常心法则告诉我们,当我们把一切看得平常,外部世界的一切就不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伤害。我们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或痛苦时,往往觉得这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外部世界,于是我们拼命地在外境中寻找这个根源,试图解救自己心中的痛苦,或者拼命要逃离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对我们造成伤害的环境,可是,有谁能知道,我们越是抗拒的就越会持久,因为造成痛苦和伤害的根源并不在外部世界,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

一切都没什么,一切都是平常。每次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不妨就这样告诉自己。伤痛只会欺负那些重视它的人,不把伤痛放在心里的人,伤痛只不过是生活里的调味品。以下的几个法则,就是专门调治我们心性中的执著的。平常心法则,就如一剂良药,帮我们打开心门,获得内心的平静安详。当我们明白所谓的执著也不过是一种假象时,我们会通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祥和,我们的生活自然充满了禅趣。

(1)放下:平常心法则之一

据说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婆罗门来拜访佛陀,他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打算把它们献给佛陀。

佛陀笑笑,轻声对他说道:“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乖乖地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佛陀仍是笑笑,说道:“放下!”

婆罗门大惑不解地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再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两只花瓶,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时,你的心上再无牵绊,你也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放下”两字说起来很痛快,但要做到可就非常不容易了。当人们有了地位,就对地位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财富,就对财富放不下;有了爱情,自然也就对爱情放不下了。

作为世间人,不论是地位、功名还是财富、爱情,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了资粮,我们就难以维持生命,连生命都难以维持,又何谈修行和利益众生呢?我们需要钱财资粮,相信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有美满的爱情和喜欢的工作,这些想法并不为过。只是,我们需要的是一颗随缘的心,能够在该放下时坦然放下,不会因为失去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东西而痛心疾首。

佛家有云:“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即是要我们不要被内在外在的一切欲望所控制。人的欲念越多,就越难活得自在。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心上的压力,岂止是那两只花瓶的重量?正是这些压力,才使我们生活过得辛苦而劳碌。诚然,我们要为了生活而奔忙,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要承担起种种责任,忙于各种事务,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佛陀的那句“放下”,也不失为一条解脱之路。

在以往过去时,曾经有位名叫波斯匿的国王。某日,他乘坐一头大白象,要出城巡游,一大群侍从围拢在他周围。半途上,波斯匿国王看到一位老者缓缓走过来,他担心这位老者受到惊吓,就对身边的侍从说:“我们先停下来,让这位老人先走。”

当这位老者缓慢地走到波斯匿王的面前时,国王亲切地和他打招呼:“您年纪这么大,但看上去身体很硬朗啊!”

“是吗?我只有四岁啊。”老人抬头笑道。

当老者看到国王一脸讶异的表情时,又继续说道:“我从前所过的生活,因为不明白世间的道理,所以过的很糊涂,也很痛苦。可是四年前,我有幸听到了佛陀的教诲,明白了人世间的很多道理,感觉像是重新获得了生命一般,所以,我说自己只有四岁。”

“哦?那您能否谈谈您在佛陀那里都学了些什么道理呢?”波斯匿国王好奇地问道。

“以前的我,计较得很多,总以为来世界上一回不容易,所以就总想要有更多的财富,有更高的地位,娶更美丽的女人做妻子,我以为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拥有幸福了。可是,我活得并不快乐,每天都是心神不安的,却又找不出个原因来。自从我听闻了佛陀的教法后,就觉得以前的自己真是很无知,我拥有的越多,就越贪婪,越自私,越怕失去。佛陀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仅在死后带不走一丝一毫,而且在我们活着时还会因为担心失去,想要不断地占有,这样就会活得很累。我之所以心累,就在于我什么都放不下啊!”老人一口气说完。

波斯匿王又问道:“那么您现在感觉如何呢?”

“哈哈,我现在终于体会到放下是多么令人欢喜的事情了。我把财富布施给穷人,看到他们能吃饱肚子,我由衷地感到开心。当我放下了财富、地位、功名甚至是对美色的眷恋,我才真正地感觉到心里没烦恼原来是这么简单。我现在这样快乐自在地活了四年,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洒脱人生。”老者的脸上泛出喜悦的神色。

波斯匿王也赞叹道:“您说得很对!我们之所以痛苦,就在于我们自己放不下。只有真正地做到不争,不夺,才能放下功名利禄这些束缚,我们的人生也才会轻松而自在。”

佛家说放下,也是要对治我们的贪心。贪嗔痴是佛家所谓的“三毒”,因为贪心而造成的悲剧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贪财的假如自己没有能力挣更多的钱,就会去偷,去抢,去贪污;贪色的假如找不到更美丽的异性做伴侣,就想着法子去声色场所放纵自己;贪情的以为自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情圣,今天和这个人约会,明天又换另一个对象,他自我感觉很良好,以为自己能吸引天下所有的异性,孰不知,就因为自己的贪婪,才种下了不好的业缘,以后也会遭受同样不好的业报。世人的贪欲,从对金银财宝的占有,到对权利、情色的痴迷,可谓数不胜数。这种欲望很容易使人扭曲了心灵,造下恶业。

在古印度有这么一对兄弟,哥哥好吃懒做且贪得无厌,弟弟却勤劳善良,十分诚实。哥哥娶来的妻子不仅为人刻薄吝啬,而且经常挑拨这兄弟两的关系。

某天,弟弟正在打扫房间时,不小心把嫂子买来的花瓶打破了。尽管弟弟很诚恳地向哥哥嫂嫂道歉,但这夫妻俩还是不依不饶,于是他们就让弟弟拿着自己仅有一点东西从家里滚蛋。

弟弟只拿了两件单衣和一把锄头,伤心地离开了家。

这个弟弟走啊走啊,来到了一个小荒山,这山脚下有座破烂的庙宇,一看就是很久没人打理过了。弟弟心想,我倒可以在这里住下来,还可以在这附近耕种,这种日子也还是不错的。于是,勤劳的弟弟就把这个小破庙彻底打扫了一番,还在角落里发现了一尊神像。弟弟尽管不认识这是什么神,但他还是把神像清洁了一下,安放在一张小桌子上。白天,弟弟就在这附近耕种;晚上回来就和神像说话,他把自己满腹的委屈都说给神像听。

一天夜里,弟弟听到有人叫他,他四下里找,却不见人影,这时他发现那神像的嘴正一动一动的。神像告诉他说:“在这座荒山后面,有一个洞穴,洞穴里住着我的好朋友,一只黄金狗,假如你缺少什么,就去找它,它会给你帮忙的!”

这个弟弟满心疑惑,但还是对着神像道了声“谢谢”。第二天一清早,弟弟就按照神像说的去做。果然,在这座荒山的后面有个洞穴,弟弟小心翼翼地走进去,边走边说:“黄金狗,你在吗?”

“我在,你是谁啊?”一只浑身闪耀着金光的大狗来到弟弟的面前问道。

于是,弟弟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黄金狗,这个黄金狗听着不住地点头。弟弟还说是按照一尊神像的指引才来到这个洞穴的。黄金狗说那神像和自己是好朋友,并说只要他有什么需要,就可以开口向它请求。弟弟说:“那你能不能给我一些钱,我想做个小买卖,以后也要结婚成家。”黄金狗点点头,一张嘴,就吐出了几块金子。

弟弟说:“够了,够了,这就很多了。”

黄金狗说:“像你这样不贪婪又诚实的人,现在太难得了。你一定会有幸福的生活的。”

弟弟道谢后,就带着黄金去小镇上做生意了。不多久,这个弟弟就攒下了一大笔钱,还娶了个美丽贤惠的妻子来。哥哥听说弟弟过上了好日子,心里颇为不服,就和自己的妻子来到镇上找弟弟。

弟弟一见哥哥和嫂嫂到来,就殷勤地招呼他们,并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给他们两人听。这夫妻两人听完就赶忙来到了弟弟所说的荒山,他们也找到了那个洞穴,嫂嫂说:“你是男人,还是你进去吧,我在外面等你就是了。”哥哥点点头,大着胆子走进去,喊道:“喂,黄金狗,我弟弟把你的秘密都告诉我了,你快点出来啊,我们正需要钱呢!”

他的话音刚落,就见一道光芒闪过,体型巨大的黄金狗迈着步,咆哮着说:“看在你弟弟的面子上,我愿意帮你,你想要什么呢?”

“我要金银珠宝,要很多!我还要一座大宫殿,要比国王的还好!我还要很多美丽的女郎来伺候我,我还要这世界上最华丽的衣服,我还要……”

“我看你要的真是太多了,我能满足你的需要,但你却不会活着走出这洞穴。”黄金狗张开大口,吐出了一堆金砖,把这个贪心的哥哥给埋在了底下。

嫂嫂在洞穴外面等了好久,也不见自己的丈夫出来,于是就惊慌失措地跑进去找人,她望见前方有一堆东西在闪光,于是兴高采烈地跑过去看,但不成想没注意脚下的石块,她一不留神被绊倒了,而她的头正好撞在一块岩石上,在临死前,这个贪心的嫂嫂还望着那堆金子说:“这是我的金子,这是我的金子……”

对财富的贪执最终断送了找对夫妇的性命。拥有财富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假如我们不那么贪心,假如我们愿意拿出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别人,假如我们能把财富看得很淡,那么它就不会成为捆绑住我们心灵的黄金枷锁。

一声“放下”,便是要我们保持心底的从容和安适,平淡地看待财富、荣誉、名利、地位,以平常的心态创造自己的幸福,这正是平常心告诉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活法则。

(2)心力:平常心法则之二

有位朋友说,他不能安然地应对变化,他甚至害怕变化,尽管他明白我们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变动不息的,他说他害怕变动,是因为在变动的世界里没有安全感,他喜欢牢牢掌控一切的感觉。

而另一位朋友则是希望变化,希望能把不好的境遇变成好的境遇,把不满意的各种外部条件变得令他满意。

大家在聊天时,他们说起了各自的想法,我说:“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同时满足你们两个人,那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把握好,把自己的心安放好。以平常心态看待一切问题,只要过程中体验到了欢愉,领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就不要在意结果是成是败。不论是害怕变化带给自己不利影响,还是希望一切事情都能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这本身都是执著。有了执著,就很难保持内心的平和。”当然,我说得很坦然,可是心里却很忐忑,因为我说的这些连我自己也做不到,当时全是希望能安抚一下朋友的情绪。然后,我就讲了下面这则故事:

有个小和尚自从深秋时节到来后,就整日里愁眉苦脸的,他的师傅就问:“你为什么这样忧愁呢?”

“师傅,我看到秋天到来时,园子里的草都枯黄了,很多花朵也凋零了,想、师兄说冬天里一片死寂,看不到一点花草,所以,我很担心时序的变化,我不想看不到我喜欢的花花草草。”

“哈哈,傻孩子,有变化才有更新鲜的生活啊。别担心,等春天到来时,你会发现焕然一新的世界。”老师傅慈爱地说道。

小和尚半信半疑地点点头。在经历了一个沉寂的冬日之后,某天,小和尚发现柳树枝头返青了,他兴奋地问道:“师傅,您看,春天来了真好,这嫩嫩的柳枝多好啊。”

又过了些时日,小和尚发现园子里的花陆陆续续地长出了花骨朵儿,他又开心地说:“哎呀,终于又能看到那么多花了。”

“孩子,我问你,你说是有变化好呢?还是没变化好呢?”老禅师问道。

小和尚歪着头,想了想说道:“还是有变化好。因为有了变化,才有大千世界的不同景象。”

“那么,你还害怕冬季到来吗?”老禅师又问。

“不,为什么要害怕呢?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这个园子里才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致,看来有变化也是好的。”小和尚天真地笑着说。

我们固执地认为,某件事情、某个环境一旦发生了变化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于是心内就生起万般的抗拒,这种抗拒也会加深我们的痛苦;我们也会固执地认为,某个事情对自己有好处,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假如没能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我们同样会觉得痛苦。可是,这些痛苦都是我们自己找的,因为我们过分地执著于自己的念想,才使得烦恼丛生。保持平常心,也是要我们看到自己心的力量,因为它可以通过在生活中的修行而得到觉悟,从而减少执著,化解烦恼。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现在分享给大家,也许有些朋友看过了,好吧,那么就让我们大家再听一遍这个老掉牙却也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在某个国家,很久以前,那里的人都还赤脚走路。这个国家的国王要到某个偏远的地方处理事情,因为这一路上崎岖不平,使得国王和那些随从的脚又痛又麻,又红又肿。待国王回到王宫后便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觉得这样就可以造福广大臣民,让大家在走路时不再受到刺痛之苦。

尽管这办法是为了大家着想,但并不实际,因为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不能凑到足够的皮革,而这项工程所花费的财力、动用的人力,也远非国家目前所能承担。为了完成国王的命令,大家只能向领国请求支援。

倒是一位聪明的大臣想出了个好办法,他向国王建议道:“我王,为什么您要牺牲那么多牛,花费那么多金钱,耗费那么多人力呢?您完全可以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这样您走到哪里,都不会把脚弄痛了。”

国王听了连声说好,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坚强,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不妨告诉自己,世界总是要变化的,而我们自己也在时刻变化着;而我们之所以害怕变化,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对治它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平常心一颗,外加佛法的正确知见,并把修学到的道理付诸于行动。而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总是能带给我们另一番景象的。以前我也很害怕生活有什么变动。可是,如死水一般沉寂的生活难道就真的能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吗?安全感并非是外部稳定的环境能提供给我们的,正相反,安全感是源于我们内心的力量,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超脱和不争,来源于对一切都保持着平常心态。

当我们想要改变外部事物和环境时,首先应做的,是改变自己,从心态到思想的改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固守着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动,却希望能让自己的人生发生改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先做出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也是佛家所谓的“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在后面的部分中,我们还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英国诗人弥尔顿曾说过:“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将天国变成地狱。”

有这么一对夫妻外出探亲,在回来的路上天色大变,狂风暴雨骤起,这对夫妻只得去半路小镇的一个小旅馆过夜。当夜,这名妻子胸口发闷,呼吸困难,她希望她的丈夫能把窗户打开些,这样她的呼吸就能顺畅些。电灯打不开,这名丈夫只能在漆黑中抓起椅子砸向窗户,当“哗啦”一声响之后,这名妻子说她感觉好多了,而她的丈夫也安心地睡过去了。次日天明,她们才惊讶的发现,这个丈夫打破的并不是窗户上的玻璃,而是墙上的一面镜子。

在我们的生活里,充斥各种压力和苦恼,我们在面对这些压力和苦恼时有时会觉得束手无策,仿佛只能听凭这些烦恼来干扰自己的心境,可是,假如我们懂得用“心”来改变生活的道理,我们就会活的智慧又自在。

(3)内省:平常心法则之三

“内省法”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以这种方法来体认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在《论语?颜渊》中,就记载道:“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是说我们在平日里的所做所为能无愧于心,所以才能内省不疚,自然就没有什么可忧惧的。

孔子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谈内省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内省在开启心智和潜能的层面上的作用。内省是一种对治烦恼的有效力量,通过内省,我们将从内心世界发生根本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影响到我们的环境。内省的力量源自于一种很平实的智慧,即佛家所讲的“观自在”。这种方法我们每天、每时都会用得到,它并不神秘。通过内省的思维方式,我们能觉知到自己的思维正确与否,也可以清除内心世界的一切阴暗,比如焦躁、抑郁、烦恼、过分的欲望、贪执等等。通过内省,我们应该能更清楚地获得下面三个问题的答案:一,我是谁;二,我需要的是什么;三,我该怎么去做,才能达到我的目标。

这三个问题是和我们自身生活关系十分紧密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省获得更多关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在渴望心灵的解脱,希望能活得坦然而自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务就如同锁链一般,系缚着我们的心灵。可是,在内省的世界里,是没有任何系缚和禁锢的。在内心的自省中,我们可以释放出平日里积攒下的怨恨怒气,或者是其他的负面情绪。

也许你每个当下都被不同的烦恼所困扰着,比如财务问题、工作问题、家庭问题、健康状况等等,可是,通过我们的反观内省,这些烦恼将在心上刹那间烟消云散。

在内省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观想:当前我所遭遇的一切苦痛,都是以往我所造业的结果,因此,烦恼是没有用的;只有业尽了,这些苦痛才能消失。所有不顺、不如意,就是我们过去以往的因果在当下的体现。不去执著它们,不去怨天尤人,就已经是在开始清除自己的心灵毒素了。同时,我们也应该用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一切压力、烦恼、抑郁、怨气等等这些阴暗情绪,都是自己的心不清明而呈现在生活,要想灭除烦恼,便向心上寻找。既然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那么当这些内外部条件不存在了,一切烦恼自当消解。把正向的思维在内省中灵活运用,可以让我们轻松地恢复到平和的心理状态中。

有很多朋友把内省视为心灵慰藉的一种好方法,同时通过诵经、礼拜、持咒等等途径来巩固内省之后的效果,这些方法不仅在佛教中有所体现,在其他宗教中也有所表现。经过现代心理学的确认,这些方法对于改善不良情绪、清除心理垃圾还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4)清净:平常心法则之四

佛家所说的清净即是要离开恶行恶念、远离烦恼污染。清净心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拥有的,更不是躲开烦恼尘世就能可以获得清净。

以前有位学僧,他为了能让自己内心清净,没有杂念,就刻意地躲开一切杂碎事务,也不大和别人往来。

某日,他在房中禅坐。一位禅师拿了个扫把走进屋里就打扫起卫生来。这个学僧开始并不理会,只是告诉自己要一心清净,依旧是双目禁闭。这禅师不仅打扫房间时动静很大,而且口中还念念有词,总之,自打这老师父进屋之后,就再没有一刻安静。这个学僧终于坐不住了,他略点责怪地说:“师父啊师父,您没见我在打坐修禅吗?怎么弄出这许多声音来!”

“哦,那你没见我正打扫吗?怎么不来给我帮忙,却要一个人躲清净呢?”老禅师说道。

“即使您在怎么打扫,这房间里依然会有灰尘,再说了,您没见我正在用功吗?您弄出这么大的声音来,我就不能打坐了。”这个学僧还是一脸的抱怨。

老禅师笑道:“假如再怎么打扫房间,房间里依然会有灰尘,那你的心这般不易安宁,还打什么坐呢?”

“正是不安宁,所以才求安宁和清净啊。”学僧说道。

“清净和安宁也并非是求来的。你只是一味地避开噪杂,可见你的心中也是一片噪杂;若你真的内心清净了,又何必在意外境是如何呢?”老禅师说完便径自离去,只剩下那位学僧愣在那里。

清净心并不是我们避开人世间的噪杂和烦恼就可以寻来的,恰恰相反,清净心就在这噪杂和烦恼中。真正内心清净的人,不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平常对待,不慌不忙、不怒不嗔、不悲不喜。

在《佛说清净心经》中,佛陀教导大家要断除五法,修习七法,如此才能达到圆满的精神境界。这要断除的五法就是:一,贪欲、二,瞋恚、三,昏沈睡眠、四,掉悔、五,疑。

贪欲是破坏清净心的大敌,我们总希求能拥有很多,钱是越多越好,房子是越大越好,官位是越高越好……而我们的心呢,就这样被贪欲缠缚住了,因为要满足贪欲,我们可能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我们可能会让亲人伤心,让朋友难过,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一点点小欲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贪欲过重的人是没有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心永远都不餍足。

嗔恚,很容易让我们堕落在三恶道中,当我们对外境中不利于我们的环境、不利于我们的人,或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嗔恚心时,我们就已经失掉了本性中的慈悲和智慧。

贪于睡眠,也是不利于培养清净心的。睡眠过多容易使人产生懒惰和懈怠,自然做事就不容保持精力集中。

掉悔是指两种情形,掉可以理解成心神不安,妄想多;悔,即指对错误的悔过,也指因为办了好事而后悔。假如是前一种悔过,对于我们品格的提高倒还能起到好的作用;可假如做了好事也后悔,那就不应该了。比如,有人见大家都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他一时动了善念,也拿出钱物来帮助贫困学生。可是他过后就反悔了,心里不住地想“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那些捐款捐物的人,他们的生活要比我好多了,我凑什么热闹,把钱给了别人,我自己还不知道该怎么继续生活呢!”这种后悔就不好了。

疑,就是指疑惑,尤其是指对先贤的训诫、教诲起疑惑。不过,佛家又云“小疑小信,大疑大信,不疑不信”,这个疑是要我们学会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要盲从。但假如证明了先贤的训诫教诲是正确的,而还不能去相信,这就不好了,这样会阻碍自己智慧的成长。

以上几点,是要修持清净心所必须断除的。《佛说清净心经》中还提到使我们能达到内心清净的七种办法,这是我们应当修习的:“何等七法。一择法觉支。二念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如是七法应当修习”。

“择法”即是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我们要学佛,不仅是要让自己生活的安乐幸福,也是要让别人同样获得安乐幸福。有了这个心,我们在做事时,就能保持正确的心态,也就容易使自己的内心清净,从而保持平常心。

“念”即是对身心的调理,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把念觉支视作对治昏沉和掉举的最好良药。

“精进”,按净空法师的说法是要精纯进步,精纯即是不夹杂,我们不能学得又杂又多,假如如此修行,如此学佛,那是很难让自己内心平和下来的。为何杂多,是因为内心贪求的多,我们本来就是要通过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平和,从而保持平常心的,所以我们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亦或是修行的时候,务必要舍弃贪多之心。有些朋友可能要疑惑了,在学习上,多学点知识不是好事吗?假如自己的精力充沛,能多学点知识,这当然是好事了。可又有“贪多嚼不烂”这么个说法。假如只是一味地贪求“多”,而不追求“精”,那么学来学去也只能是百样会而无一样精。

“喜”,我们修行学佛的最初利益,就是心内充满法喜,不管外境怎样,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都觉得心情特舒畅,睡眠也安稳,心头烦恼少了许多,就连走起路来都觉得不那么沉重了。这是好的开始。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因为心内舒适安稳了,就觉得自己的修行功夫了不得了,这就不好了,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一定要注意,一旦生起了傲慢心、懈怠心,那么以前的功夫就白修了。

“轻安”即是心与身的轻乐安稳,这种身心畅达的感觉,可以让我们摆脱昏沉、粗重的感觉,从心灵到身体的轻适舒畅,也是法喜的表现之一。

“定”,就是在禅定中,不生烦恼妄想。在《楞严经》卷六中说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可见,因为心内安定,如如不动,是可以产生智慧,熄灭烦恼的。

“舍”是要舍弃,世间的苦乐悲喜要舍弃,出世间的喜悦、轻安也要舍弃,无论是什么境遇、何种境界,都不能生起贪执的念头。

假如你们能把上述七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仅能修得内心清净,而且在慢慢地修习中,我们的烦恼绝对会越来越少,在一切环境面前想要保持平常心,也是比较容易的了。平常心,三字说说很容易,可是真的要做到不动心,不贪爱,不执着,那是比较困难的。除了生活的历练,还要在实际生活里下功夫去修习。没有真修为的人,是很难达到以平常心处世的。

(5)看破:平常心法则之五

我们说的要看破一切,看淡一切,除了我们所获得的功名、地位、名誉等等这些要看破、看淡之外,还要把困难、挫折、失败这些消极、负面的事物看破、看淡。我们甚至应该生起这样的想法:感谢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所经受的一切挫折、失败、苦痛、打击和磨难。从眼前看,有些失败和挫折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痛苦,或是其他的损失,但是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实是没有失败的。也许只是眼前的这条路暂时堵住了,让我们感觉到失败和挫折,请注意,是我们自己感觉到的失败和挫折,而并非真是这样!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而我们要感谢曾经受过的苦难、失败和挫折,就是因为它们教会我们该如何面对,怎样选择,而且,也提醒我们,在障碍面前更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否则,这些阻碍会一直持续,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扰。

从前有个生意人,他因为人缘好,有信誉,所以,他家的绸缎庄一直生意不错,他的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不料有一天,他店铺所在的那条街发生了火灾,而这个生意人和其他人一样,在火灾中受到了严重损失,这个坏消息使他年迈的母亲忧心如焚,从此就一病不起,而这个生意人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损失,还要想办法继续挣钱,以维持家庭生活。

这个生意人于是带着家里剩余的绸缎到另一个街市去卖,不想开张第一天就被一伙地痞无赖给敲去了好多钱。他拿着银钱去给母亲买药,结果却被人骗了,买来的是假药。这个生意人想到自己最近的遭遇,心里十分痛苦,就在他倚在一座破庙门前兀自叹息时,却看见一个老朋友乐滋滋地走了过来。

“哟,您这是怎么了啊?”他的老朋友关切地问。

“你是在嘲笑我吗?我们家最近的这些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奇怪的是,你的店铺也在火灾中受到了损失,可你怎么就能这么开心呢?”这个生意人说道。

“我去另一条街市做生意了,尽管挣的钱比以前要少很多,但也能让我暂时渡过难关了。”这位朋友说。

“我也去其他的地方做生意,可第一天就被一伙儿地痞无赖给敲诈去一笔钱,现在家里的情况是一天不如一天,我是干着急,没办法啊。”这个生意人叹息着说:“我倒很想知道,你和我一样遭受了灾难,为什么你一点儿不发愁,还成天笑呵呵的啊?”

“我才不像您那样呢,遇到了这么点事儿就愁眉不展的。您看我前几天也被人骗去了不少钱,可是我想,反正我的店铺也烧个精光了,那么多钱都赔进去了,这些钱又能算什么呢。我就是这样想的!结果我在第二天开张,买卖就特别好。我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就当我兴冲冲地回到家,告诉我妻子我准备要大挣一笔的时候,我又发现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丢失了一些钱。不过,这又能怎样呢?不论是挣钱还是丢钱,都不会妨碍到我继续生存下去,顶多是要度过几天的艰难生活罢了。”这位朋友乐呵呵地说道。

假如我们在各种困难、挫折和窘境中能保持乐观的想法,保持平常心态,那么,我们不仅不会被挫折和障碍压弯了腰,而且还能从中体味到更多的人生哲理。生活原本就是一波三折的,假如我们遇到点儿事情就寝食不安,那我们还能指望自己在生活里收获到什么快乐和幸福呢?我们很多人总渴望着能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既然我们有这样的愿望,那么老天总会安排一些磨难来考验我们的。如若我们连眼下的一些小挫折、小磨难都承受不了,那么我们还能成就什么事业呢?

我们总想躲开挫折、躲开困难、躲开失败,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回避,却不知道要在障碍和困难面前学会成长,学会看破,然后再放下,把自己以前对于功名利禄那份强烈的渴望给看得平淡些。所谓平常心,绝不是依靠逃避才能得来的。那些没有经历过人生起伏,没有经受过失败挫折的人,就说自己能以平常心看待问题,这是不大可信的。只有经历过,痛苦过,才能从失败、痛苦和挫折中悟得人生真理。可以这样说,平常心不仅是要靠着修持得到的,更多的是要去经历,去感受,经历痛苦,感受痛苦。当我们某一天可以对自己说:不论再重要的事情,不论它是成功是失败,或者生活再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痛苦,我都可以做到心中不动不摇,真正地自在而随缘。这时,平常心才算是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内在自我的一部分。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向宋仁宗上书,力主改革。宋神宗熙宁二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并择日拜相。在上台之后,王安石推行新法,但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于是遭到保守派的坚决抵制,并对他施以压力,迫使宋神宗于熙宁七年废止新法,将王安石辞退。但到了第二年,宋神宗又再度请他出任,主持政事,可好景不长,王安石从政仅仅一年,又遭到辞退,他随即隐居江宁,被封为荆国公。

几经宦海沉浮,使得王安石对人间世态看得也比较透彻。他在官场中,能有较清醒的头脑,并常常有退隐的想法。当日,他拜相之时,宾客盈门,这其中多是趋炎附势之徒。在元宵节那天,宋神宗赐宴相国寺,并一同观看伶人演出。那舞台上展示的一幕幕场景,便正如人生的一场场悲喜剧。王安石于是触景生情,随手作一偈语:“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在推行新法之处,王安石急功近利,但当他经过了几次波折之后,反而并没有因为被罢相而感到失落。王安石的一生,从默默无闻到执掌大权,从平凡到显贵,可谓是波澜起伏,曲折跌宕,颇有些戏剧色彩。可他早已能比较好的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真正地做到了宠辱不惊。

王安石写的这首偈语,既是他看戏时的感受,同时也揭示出人生的真相。我们每个人就如同是演员站在舞台上,既可以扮演富贵显宦,也可以扮演贫贱草民;在人生的舞台上,富贵的人也会变得穷困潦倒,贫贱之辈也可能有一天飞黄腾达。正因为王安石看破了人生真相,所以,在位高权重时,他不得意忘形;在隐退山林后,也不心灰意冷。

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都会遇到种种顺境和逆境,也都会有成功和失败。但是,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会儿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喜欢或讨厌、接受或抗拒就能永远存在。所以,看破些吧,别以为我们喜欢的事物和环境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因为终有一天它们将会消失;也别以为我们讨厌的事物和环境会一直跟随着我们,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总有一天,它们会成为过眼云烟。

不要因为暂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悲观失望,垂头丧气。在人生的舞台上,既可以演出喜剧也可以演出悲剧,而导演和演员就是我们自己。当某一天,我们果真能看破人生的真相,自然就能对一切事物都保持平常心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并非是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荣誉,就想着要保持平常心就可以做到的。刻意地告诫自己不要得意,确实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收敛一些,但这还不是平常心。刻意追求的平静与自然而然的平常,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这个境界,我们只有在苦难、挫折中去体验、去经受、去品味了之后,才能获得。

平常心真平常,看破世间百态相,如若哪天能悟透,大事临头不慌张。

平常心告诉我们,不仅要懂得放下,学会放下,不管你是情愿还是不情愿,而且还要看破一切,不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论身边是顺缘还是违缘。能看破功名、荣耀和赞誉的人,他们绝对活得轻松而坦**;能看破挫折、讥毁和失败的人,他们必将能安住于祥和平静之中。心中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活也会赋予他们一幅恬淡而美好的图景。

净空法师有言:执著害死人。我们时刻想的都是怎么占有、怎么控制,怎么让环境对自己更有利。这种执著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我们的心越来越沉重。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也不过是因缘的聚合而产生,既然各位都晓得人生宝贵,那么为何还要执著于这些名相概念呢?

让我们去过一种不执著的生活吧,以我们的平常之心去体察当下的每一个感受,假如我们觉得痛苦了,那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执著在哪件事物上而得不到安宁。记得有位朋友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受之中的”,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以清静、安宁的心去感知一切存在,把挂碍和执著统统放下,这正是伟大的心灵导师——佛陀所教育我们的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佛陀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