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佛门平常心(1 / 1)

平常心,说起来简单,但要获得它也是需要经受一番风雨挫折的。可是,平常心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在禅宗语录里说,平常心是饥来则食,困来则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却要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去研究、去践行。可见,这平常心说简单却也不简单,说难得却也十分易见。何为平常心?我们为何需要平常心?这就是本章节想要和您谈的话题,请您做三次深呼吸,让我们一起踏上探寻平常心之路吧!

何谓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 马祖道一

第一讲 佛门平常心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我们都能听到有人在讲:遇事不要急,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可是,要时刻保持平常心似乎是件很难的事情,而且这颗平常心也不是说现在这事儿很棘手,现在麻烦很多,我要保持住平常心,一定不能慌,不能急——并不是这样就可以的。假如真能这样的话,那估计这平常心就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东西了。

“平常心”是什么呢?它真的很神秘吗?拥有了平常心,我们做事情就一定会顺利吗 ?我的朋友问我:“平常心是什么灵丹妙药啊?为什么我去看心理医生,他就说要我凡事都保持平常心呢?”我默笑。

“平常人需要平常心,那不平常的人还需要吗?”他又追问。

“只要是个人,都需要平常心的。因为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平常与不平常的区别。所谓的区别只是他们各自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所以才有‘平常’与‘不平常’的区别吧。要知道,我们都是‘烦人’,就是充满烦恼的人。平常心就是拿来对治烦恼的。”我对他说,也许他听明白了却装做不明白,因为我看见他狡黠地笑了笑,然后说道:“那平常心可真难保持啊。”

不过,咱们还是先别说保持,咱们就先弄明白喽,什么是平常心吧。

(1)平常心就是道

话说,古时候,有位禅师收了三个弟子,某天,师父问这三人:“我门前有二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大徒弟说:“我看荣的好。”二徒弟说:“我看枯的好。”三徒弟笑笑,说道:“枯也由它,荣也由它。”是枯是荣,全是外境,与我何干。看到枯荣,就说明在心内计较着得失。我看倒是最好得也由它,失也由它,真个是自在随缘,随缘自在。这不是要我们消极对待一切事情,而是不能让外物外境束缚了自己的心。

禅宗语录里说,平常心是饥来则食,困来则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只有经历之后,看破之后,想通之后,才能有这种自然平淡、恬静安然的心。所以,平常心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平常心,只有在经过世事之后,才能自然拥有,要想刻意去寻找,那是找不到的。

马祖道一有言:平常心是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道”就是平常心呢?我觉得这样就不合适了。“道”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显然,不足以准确地说明平常心的具体性。

马祖道一所说的“道”也就是禅道,是一种生活之道。生活之道需要平常心来作为指导。《景德传灯录卷28》中写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于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可见,平常心就是一种生活的心态,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得安宁而祥和。顺乎道,就是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无为、不争、知足、安忍、不贪、不执。同时,它也是不骄不躁、不喜不悲。有人把平常心看作是一种人生修为,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平常心本也不神秘。它和我们所说的“清净自性”是很相似的。

在道德体系中,所有一切对平常心的解释看似也是一种曲解,比如把平常心等同于仁爱之心。在平常心的维度里,仁爱或不仁爱,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在平常心的世界中,没有对立,一切都应该是个统一体。

平常心不仅是追求不来的,而且也不能执着于它。所以说,平常心是不执。一旦执着,一旦计较,就不再平常了。平常心也是不能造作的。并不是说今天我遇到的事情太让人气愤了,我要用平常心来控制自己。也许我们通过这样的自我暗示能控制住自己的坏脾气,但这终究是远离平常心的旨趣的。

在马祖道一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一切都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因为我们的心,原本就不受任何束缚。就如同瓶子中的那只鹅,人们都以为要超脱尘世才能获得自由和解脱,可是,我们原本就不在尘世之中啊!马祖道一把禅视作生活,视作一种自由和无拘无束,平常心大抵也是这样的:它任运自在,无所作为,但却能调节着我们的情绪。它内在于我们体内,但我们始终都找不到它的身影。平常心不是召之即来的,因为一旦我们能够拥有这颗平常心,就不会再丢失了它。平常心应该是“大我”,充满了灵性的光明,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指引。

随缘任运是平常心,自性清静是平常心,自然而然是平常心。真正的平常心必定是摆脱了一切目的性的。所以说,平常心是强求不来的,甚至刻意地去想,也不能够感受到。惟有在当下体会,在生活中体悟,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在重建心灵之后,才能一睹平常心的光彩。而这个过程,必将伴随我们这一生。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平常心呢?大家不妨看看下面这个禅宗故事,也许您曾听过——确实,它是个老掉牙的公案,它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六》,但时至今日,能真正参透它的人又有多少呢?

有源禅师向慧海禅师问到:“您现在修道还是那么用功吗?”

“当然用功了。”慧海禅师回答说。

“那么,您是如何用功的呢?”有源禅师穷追不舍地继续问道。

“呵呵,这个简单!饿了呢,我就吃饭;困了呢,我就睡觉。舒服吧,爽吧,简单吧。”我想当时慧海和尚说这话时也许带着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有源禅师不满意了,他说:“世间一切人都是如此这般的,您和这些人相比,您用功的办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慧海禅师腰杆儿一挺,说道:“当然和他们有区别了。您看世间那些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总要思考很多事情;该睡觉时又不肯好好睡觉,总要计较着很多事情。活得真够累的!”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总说自己压力大、烦恼多呢?大抵和慧海禅师所说的情况大致相同:吃饭时总要琢磨一下我在单位该巴结谁;某位领导要下去了,我还要不要跟他保持联系;某个朋友又要加薪了,他是怎么获得老板欢心的呢?瞧吧,这么一琢磨,自己连饭也吃不好了。再多琢磨点儿,只能让自己更心烦而已,这么着吃饭,那您受的罪过可真够大的了,您吃的不是饭,是郁闷。还有些人到了夜里该休息时,他又该琢磨了,谁家比他过得好,他要琢磨;谁人比他赚钱多,他要不满;谁家搬进新居了,他还不高兴。如此一来,这睡觉也不是睡觉了,那是自己跟自己憋气玩儿。

尽管外部环境能给人带来心理压力,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压力和烦恼确实也是我们自己找的。假如我们能安住于当下的环境里,不去思索,也不做计较,那烦恼和压力也就不会产生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从心上来,所以,平常心不仅是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更是人们应当达到的心灵境界。

菩提达摩在《二入四行论》里写道:“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所谓的众生无我,即是说一切生命体,都没有独立自存的“我”。“无我”论是佛教的一个理论特色,是以“无我”来对治“我执”。佛教认为人生的各种痛苦和烦恼皆是因为我执深重才造成的,而“无我”便否定了现象“我”的不真实性。现象“我”的非真实性是由于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促成的,一旦因缘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和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世间众生的一切苦乐感受,也都是从因缘中得成的。假如是受到了表扬、赞美等等荣誉,是我们过去所种植的善因到了一定的时候而感召来的,待到这些因缘发生了变化,或者消失,我们所得到的赞誉等等也会随之不在的。所以,何必要那么欢喜呢?得到与失去还是一切随缘吧,我们不必为了得失利害而作过多的计较,人生不过百来年,每天都计较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论我们遇到欢喜的事情还是烦恼的事情,都能做到内心平和,不动不摇,这样就是符合“道”的生活。

可是真正能保持平常心,看破得失的人,世上又能有几个呢?保持平常心态谁都会说,可真的要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很难的。不经过世事的磨砺,是很难做到在得失面前保持内心平和的。

从前,有位婆罗门,他年岁较大时才得了个女儿,因为夫妇俩没有儿子,只有这一个独生女儿,所以十分疼爱她。这个女孩生得乖巧伶俐,聪明漂亮,不幸的是,在她十五六岁时因为染上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这对夫妻自然是心痛极了,这个婆罗门无法面对爱女的过早离世,整日里以泪洗面,不久就变得有些疯癫了。佛陀怜悯这一家人,于是就来到这个婆罗门的家里,这对夫妻哭诉道:“佛陀,您看,我的爱女聪明可爱,善良美丽,可是却丢下我们不管了,我们现在一想到这事就心痛,真希望您能开解我们心里的痛苦和忧愁。”

佛陀悲悯地注视着他们,说道:“在这世界上,有四件事物是不能永久存在的。有常者必无常,富贵者必不长久,会和者必定分离,强健者必定归于死亡。”

任何存在的事物,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比如我们的身体有新陈代谢,再经过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变化而消失,至于大地山河,甚至整个宇宙,也是有生就会有灭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生住异灭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连整个世界都是有生有灭,那么财富就更是如此了。经常听到说“富不过三代”,正是这个意思。既然财富是不能永久存留的,那么六亲眷属也必定会有分离的时候。孩子大了就要出去读书工作,即使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一辈子,也总是会因为无常的到来而分开的。再年轻、再强壮的人,他们也会有死亡的那一天,“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我们躲不开它,但也不必害怕它,因为死亡很公平。

婆罗门听完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心里的痛苦便减轻了好多。于是,他们又向佛陀请求要出家修行,后得阿罗汉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有得必有失,这个规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可是,为什么有人就能在得失面前坦然平和,有人会因为一丝一毫的失去而觉得痛心疾首呢?这自然是心态不同而造成感受不同。但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前文所提到过的“我执”过重。我们在这个现象世界中的一切都过分执着,由此而生出种种贪爱之心,已经得到的往往不舍得丢掉,还没得到的总想着拼命夺取,无休无止的欲望充斥在心中,各种纷争也由此而来。是故,要保持平常心,先了解佛教的无我论,认识到了“无我”,也才能对治人性中的贪执;我们要保持平常心,也就是要对我们的清净本性有所体认和了悟。在禅宗的教法中,把人的主体自我觉醒、自我解脱的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而我们所谓的“保持平常心”也正是基于主体的自我解脱和自我主宰,所以,人们精神上的一切痛苦都可以通过自我觉醒而得到治愈。

在说到该如何体悟到平常心这个问题时,我倒想起了多年前听来的一个禅宗小故事: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饱学经论,后来去拜访师兄灵祐禅师时,灵祐禅师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广识,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吧,在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听后一时语塞,竟想不出答案来。待他回到住处,苦思冥想半日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又翻遍了书本,还是找不到答案。智闲对他的师兄说道:“希望您能以慈悲心来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灵祐禅师坚决地说道:“这个我可不能告诉你,假如我把答案告诉你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没任何关系。现在我告诉了你答案,你将来肯定会后悔的,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听师兄不肯指示他,在回家之后就把所有的经典都给烧毁了,从此之后就到南阳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每当他闲下来时就思考这个问题。多年之后,有一天他在菜园子里除草,忽然觉得锄头碰到了石头,只听见“咣当”一声,智闲禅师顿觉身心畅达,终而大彻大悟,于是在沐浴焚香之后,对着他师兄灵佑的住处遥拜道:“师兄啊,您真是太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答案,我就没有今天的喜悦和解脱了!”

平常心也只是生活本身,它与那些烦恼、痛苦、恐惧、疑虑一样都是可以从我们自心内部去探寻的东西。平常心,是一颗灵明智慧而又柔软的心。它只能靠着我们去心领会,而如果想让某个师长教给你到哪里去找平常心,那绝对是找不到的。就像故事里的那位智闲禅师,他面对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时想请师兄给他一个开示,但师兄灵佑禅师根本不理会他的开示请求,而是要他自己去体悟。这个体悟的过程时间较长,但在智闲禅师悟出答案之后的喜悦,却是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的。

平常心自然也需要体悟,在平常生活中感受它,并且学会应用它来化解自己心中的各种烦恼。只有这样,才算是活在了平常心的观照之下。假如我们仅仅是在紧张时告诉自己“我要保持平常心”,那么这个效果就不如通过感悟所得到的那种灵光一闪更来得深刻。

一位朋友问过我:“佛家的无我论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他认为假如我们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争取,人就没办法生活了。比如工作机会要争取,因为我们需要依靠物质才能生活;感情也需要适当地争取,除非是打定主意要单身一辈子。

大安法师曾针对上面这个问题做出过开示,法师在他的新浪博客说道:“‘无我’不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有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

假如有哪一个人说:“我很讨厌名利这些东西。”那说明他并非是真正的怀有平常心,一味地抵触也是挂碍的象征。

在名利得失面前保持平常心,是说既能做到欣然接受而不至于得意忘形,也能做到坦然面对失去而不至于过分悲戚。

现代社会里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当然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有了合适的工作机会,我们当然应该表现积极,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可是,假如再好的职位、再喜欢的工作都被别人占据了,那我们就应该转头找别的出路,而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假如我们有了一个十分深爱的人,适当地去表白,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当然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假如对方没这个意思,那我们自然也没必要再去强求。过于地执着于自己的感情,并不一定就表明爱情的忠贞,对于情欲的执着和贪求,往往会使我们原本灵明澄净的心变得闭塞又自私。

(2)卸下生命重担

古时候有个佛子去拜见一位很有名的禅师,他问道:“师傅,末学请教您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步缓慢,在禅修上难以有所突破?”

禅师笑着说:“还是让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一会儿我们再谈。”于是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眼看水快倒满了,可这禅师却仍不住手,依旧往杯子里注水。

这个佛子提醒他:“师傅,杯子已经满了。”

禅师并不去理会,只是意味深长地说道:“还是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让杯子装得更多些呢!”

佛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啊。”

禅师安然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其实,不仅倒水是如此,学业精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佛子听后,心头一震,自言自语道:“确实!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心里装的东西多了,自然也就装不进其它的东西了。”

禅师看他似乎有所领悟,便慈祥地说:“是啊!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只想着往自己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是满的了,怎么能装进去其他的东西呢?倘若我们心中的杯子装满了杂念和执着,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僵死和老化,无法再接受新的事物,也无法更新我们的感悟和思想。学业上的精进是这样,禅修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清理固有的思维,接受新的观点,那么必然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和原有的成绩。”

仔细想想,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但这个心底容器也有它自己的容量。我们不断地要往里面装东西,却不肯倒掉过去以往无用的东西,又怎么能让新鲜的、有用的东西装进来呢?这个心灵的容器背负着我们人生中很多的事物、思想、情感,有些内容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生命的安然与轻松,可有些东西就是生命的重担,这些重担不丢掉,我们又怎样轻装前进呢?平常心就像一把秤,用它来衡量世间的一切,我们会知道哪些是应该留下的,哪些又是应该舍弃的。

在有些时候,佛家把“舍”也等同于“平等心”或“平常心”。

“舍”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之一个。“舍”要求我们不执着,更不贪求,不分别,更不造作。“舍”的一个意思便是放下、丢弃。生命是绚丽而多彩的,我们绝对不能把那些灰暗苦涩的感触留下,更不能贪执于无常而变化的现象上,而忽略了对生命的领悟、对人生的感受。

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你的心装了多少杂念?又装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呢?既然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如让我们自动地舍弃掉一些“负担”,比如对名利的追求,对财富的贪执,对享受的渴望,当我们心中舍弃掉这些念头时,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美好的思想,从而减少一些忧伤与烦恼。人生本来并不困重,只是因为我们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无形之中就让自己的心灵感觉到不堪重负。有舍才有得,舍下贪执欲望,才能得到宁静祥和。

曾经有一个聪明伶俐的读书人,他想在各个方面都强过别人,尤其想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学问人。可是,很多年过去了,这个读书人的其他方面都很不错,可唯独在学业没什么长进。为此,他非常苦恼,于是不辞辛苦,赶往远地,特地去向一位佛门大师请教。

这位大师知道了读书人的来意后,就说:“我们一起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这座山上有许多晶莹剔透的小石子,着实让人看了喜欢。这个读书人只要见到他喜欢的石子,大师就吩咐他装到袋子里背着,很快地,他开始吃不消了。

“大师,假如再这样下去,别说走到山顶了,恐怕我现在连动一动的力气都要没了。”这个读书人望着大师说道。

大师听罢,微微一笑,道:“年轻人,是该放下的时候啦,背着这么多石头怎么可以登上顶峰呢?”

这读书人听后,忽觉心中一亮,笑着向大师鞠躬道谢之后就走了。后来,他一心一意地读书、做学问,果然进步飞快,几年之后,成了人人尊敬的学问家。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巅峰啊!

保持平常心,有舍才有得,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我们主动放弃的,它们也许是财富,或者是名利,甚至是爱情和自己的生命。当我们面对“应该放弃什么”这个艰难的选择时,不妨做这样的考虑:我们所放弃的一是对他人有利益的,比如我舍掉自己的财富去周济需要帮助的人;二是我们所舍掉的可以是在自己生活中不那么必需的东西,比如名利,只要我们能保证衣食安稳,就不要贪著名利地位;三是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灵成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东西,比如虚荣心和功利心。

在舍与得之间,彰显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风度、胸襟和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感悟。在舍弃与获得之间需要经常保持平常心,要知道,学会放弃才能活得轻松,也才能有所获得。

(3)平常心,入世事

经常听到我身边有些朋友这样说:“这个红尘世界就是个名利场,而人这一生也不过是为着虚名而活,我真的活累了,混够了,真的很想脱离开这个尘世。”其实,这样的想法我也曾经有过,我不止一次地对我的好朋友说:“我真的很想出离这个世间,因为我太累了。”后来,我推荐给这些朋友看一篇文章,是证严法师的《自我净化心灵》,在文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是和无德禅师有关的,而这位老先生,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碰到。

有一位虔诚的居士,他在自家屋后的花园里种植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劳地修剪花草,把花圃里的花草照顾得很好,所以花园里枝繁叶茂、花香弥漫。这位居士经常把这些清香雅致的花草送到寺院里去供佛。

某一天,这位居士遇见了寺院的住持无德禅师,他便将鲜花供养禅师。无德禅师很欢喜地道:“您每天都来寺院里献花、换水,这真是功德无量啊!《佛说三世因果经》里讲道,‘以鲜花供养佛,能生生世世得到端严的相貌’,我想您以后的生活一定错不了。”

这位居士说:“我不求什么,只是觉得每天修剪花草,摘下鲜花送到寺院里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也正是我每天喜欢来这里供佛的原因。”

无德禅师说:“确实如此!学佛者的心中应是无所求的,能做到这样,当下就是清净自在了。”

居士说:“可是,我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里不得安宁。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我的心里清净自在呢?”

无德禅师说:“花瓶里的花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凋谢,你知道能用什么方法让鲜花保持新鲜吗?”

“那就要时常给花换水了。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所以花就容易凋谢。每天必须要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梗及茎,这样就能使花朵保持新鲜。”这位居士说道。

无德禅师说:“保持花的新鲜与我们保持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这样才能适应环境。我们是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的,但我们可以调治自己的心灵来适应环境啊!”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说道:“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呢!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地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无德禅师又说道:“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我们能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这种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我们经常说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平和,可这清净平和并不是要我们彻底地脱离尘世。尘世是个名利场,但也可以当作修道场啊。如若我们果真能做到时时清净自己的心灵,打消当下生起的每一个妄念,那么,我们身处哪里又不是个清净的所在呢?《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有云:“随其心境,则佛土净。”我们尽管在尘世中劳碌,但我们依然可以凭借着调整自心达到清净状态而时刻都能做到随缘自足。

唐代的玄觉禅师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经论,是一位精通天台宗止观学说的秀才居士。后来,因为研习《般若经》,他豁然有所领悟,便毅然出家参禅。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曾忠告永嘉禅师说:“无师自悟是天然外道。”

玄觉禅师听到之后,反复思考却不能有所领会,于是决定前去参访六祖惠能大师。

玄觉禅师见到六祖惠能大师时,既不参拜,也不问话,只是手执锡杖,在六祖的禅床四周绕行了三圈,然后又站在六祖的面前,一动也不动,面带微笑。

六祖慧能大师问道:“出家人应具有三千威仪和八万细行,您这是从何而来啊,竟然如此怠慢?”

玄觉禅师说:“无常迅速,生死之间只是刹那,哪有时间顾及什么礼仪不礼仪的!”

六祖大师道:“既然你担心生死无常,那么,为什么不体认无生,以达成无灭的境地呢?如果是这样,哪里还有时间快慢的存在呢?”

玄觉禅师道:“既然已经真正地体认无生,就已经达到了它的境地,所以早就没有快慢的说法了。”

六祖大师听后,连声称赞。

这时玄觉禅师脱笠整衣,开始正式礼拜,然后就向六祖大师告辞。六祖大师见状问道:“为什么急着回去?”

玄觉禅师道:“自性本来就是不动的,并没有急与缓、来和去的分别!”

六祖大师道:“那么,又有谁知道自己是不动的呢?”

玄觉禅师回答道:“就是自己本身。”

(转自中国佛教网http://cz.zgfj.cn/YNZX/2011-11-27/13887.html)

灵明的心体本来就是我们自身,我们却总喜欢到外部世界里去找寻心灵的安宁和幸福。有些朋友总喜欢说要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归宿,因为心太累了,太飘了,所以我们都想用事业或者婚姻来作为心灵的归宿。但是,假如心是自由的,不管走到哪里,它都能欢喜而自在地有一种归属感。

当我们想起最近太忙碌,太疲累,需要通过心灵体操来给自己的心灵放松一下,这很好,可是,这种心灵体操是没必要等到我们的心累得不行时再去做的。就把对自己心灵的观照放在每一个当下吧,过了这个“当下”,你也许就很难再有心情考虑给心灵减压的事情了,因为我们总有忙不完的事儿,而通常,关于心灵建设这样重要的事情,往往比不过对事业的追求。也许老板的一个电话就能把你从静谧的心灵世界拉回到噪杂繁忙的名利场上;也许昨天你还神采飞扬,因为女友答应了你的求婚,而今天你就萎靡不振,因为你无法满足她的物质要求。我们的心变化得多快啊!即使我们想让它“平常”起来,也终究觉得没有一点办法。

让心安住在“平常”的世界里吧,不然,我们迟早会被自己的心“困死”。想要解开心灵的枷锁吗?那么就告诉你的老板晚上我没时间应酬,然后再关掉手机,也不要理会你心爱的小姑娘哭着闹着要些什么,你只需要静静地坐下来,倾听一下自己的心声。问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或者,你什么也不去想,也不要想着怎么把“平常心”给揪出来,拜托,它不是兔子,你想找见就能找得见。你需要做得就是从杂乱的思维中慢慢平静下来,也不必要告诉自己“我要放松,我要寻求安宁”,当你感觉到身心不再沉重了,你就正在向平常心靠近。

一味地逃避痛苦和困难,并不是保持平常心的最好办法,想要保持平常心,就一定要学会谛观无我,了解到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是无我的,而且是无常的。我们再怎么牵挂也没用。难道生命会因为我们的过于执着而有所延长吗?当然不会的!实事上,我们越是执着于生命的短暂,就越难以活出生命的真谛,创造生命的意义。

有人把名利、地位、金钱等等视为心灵的枷锁。假如我们过分地看重这些,那它们就是枷锁,让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让我们的灵魂为之奔忙。可是,假如我们能用平常心来看待它们,就会知道,这些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们在接触世俗事物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内心不过分执着,不被迷惑,能够抵御**,就可以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心灵踏实而安定,自在而平和。懂得无常就在平常之中、明了无我就在一切现象的背后,这对我们感悟平常心、体察平常心都是大有益处的。保持平常心即使要以自然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一切,不论是善缘逆缘、顺境逆境,是让我们欢喜的人,还是令我们恼火的人,也不论是金钱、名利还是地位、声望,所有这一切都不会久长,所以,能够了知到它们的短暂性、不真实性,就是安住于平常心之中了。

拜伦说:“真正有血性的人,绝不会乞求别人的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我们置身于这个尘世间,假如只是想通过功名成就来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博取别人的喜爱和重视,那就必然会给自己的心灵背负上沉重的枷锁。爱因斯坦用钞票做书签,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玩具,也许你不能理解他们的举动,也许我们都在渴望获得像他们那样的成就,不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假如某一天,我们真的功成名就,一定要懂得看淡、放下,就像那些淡泊名利却活得自在潇洒的人一样。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只要能保持内心的明澈、宁静、祥和,这就可以了。有人说,为了保持平常心,我拒绝要高工资,我拒绝过现代的生活,因为现代生活容易**人,使人堕落。但这并不是平常心的表现。以平常心做入世的事业,是要我们既能努力地融入人群、进入世间,享受生活带来的甘甜和苦涩,也能在成败得失、金钱名利等等面前保持正确的心态。平常心不是逃避,不是拒绝,而是懂得,学会取舍。

耕云先生在《安详集》中以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提醒着人们:“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

真正的幸福和你挣了多少钱、买了多大平米的房子、身处什么职位、做着何种工作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幸福感只能从平常心中得到。生命的真滋味,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体味,假如您愿意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安享人生的美好时光,那么您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又幸福的,尽管它看起来是如此地平常,然而,越是平常的,也就越能让我们放下忧愁和烦恼,不是吗?

以平常心做入世的事情,并非是要我们不再努力进取,甘落人后。而是在进取的同时,要端正心态。千万不要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要做成什么什么事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让别人羡慕我,让以前打压我的人全都害怕我,让看不起我的人都来讨好我。我们可以追求财富,因为我们需要生活就离不开物质,但我们千万不能这样想:我有了很多钱,我要如何挥霍,我要在花花世界里好好游玩一番,我要找多少美女来陪伴,我要买怎样的豪车豪宅来炫耀。一旦有了这些想法,原本是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心,也会因此而变得污浊不堪。

以平常心做入世的事业,可以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也可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创造自身的生命价值,当然,假如是为了利益众生,那就更是稀有难得。只要是正当的追求,都应该提倡,也都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保持平常心并不是要我们一定要抛弃梦想和事业以及追求,而是要我们在追求理想和事业的过程中能时刻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既能经受住压力、挫折、失败、打击,也能承受住成功、荣誉、喜悦和赞美。保持平常心,方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