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1 /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存辉似乎也看淡了很多事情,青年时那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慢慢地在向着另一面转化,他变得越来越“柔”,确切地说,是变得越来越“圆滑”。

最近几年,在不同的场合,南存辉时常提到,要“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对此,有人说,南存辉自从师从了国学大师南怀瑾以后,受南老的影响非常深,连说话的方式都变了,越来越深奥了,越来越有哲理了。

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这里的出世,并非惯常所说的“出生”或者“产生”,这里的入世,也与“加入世贸组织”八标子打不着关系,这里所说的“出世与入世”,是一种哲学上的话题。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各大家中都有相关解释。

佛家的解释是:“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入世追求的是一种修行,通过教化大众以求正果,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在道家,所谓出世,是指修道者隐居避尘,专注于自己的身心修炼;或者出离世间,使自己身心清静自然。所谓入世,是指修道者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普度众生。

而在儒家,关于出世入世,主要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

佛、道、儒三家的观点,虽然角度不一样,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比较相近的说法,即都提倡一种观念,一种态度。

现代人对出世与入世的理解是:出世,就是要尊重生命、尊重成长、尊重客观规律,在全力以赴的同时,也要保持自然的心态,顺其自然。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成败、对错等作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以平和的心态对人。

在南存辉看来,出世与入世,说的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或世界观。在他的观念中,“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也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做人,以积极的心态做事”。

实际上,纵观南存辉51年的生命历程,纵观他30年经营正泰的历程,很多事情,无形中都反映出了他的这种品质。

比如,南存辉没有想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修鞋。3年的修鞋生涯,他没有得过且过,而是从那时就展现了他智慧的人生观——靠着质量和诚信立足,逐渐有了自己的名头。

当时的南存辉,显然还不明白何为出世与入世,但他的做法却无形中反映了他正在逐渐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利害得失,并且安心、安静的做着、做好应该做的事。

当然,那个时候的南存辉,也不理解“出世与入世”,但在今天看来,他的行为也恰恰反映出了他现在的风格和行事作风,那就是以平常心对待财富,不能以一时的财富摄取为最终目的。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以积极的心态做事情,事情就容易发生转机。在南存辉谋求出路时,胡成中找到了他,两人开始了7年的创业之旅。在此过程中,发展举步维艰,他施创新渡过难关;外部假冒伪劣产品肆虐,他坚持质量为王;发展环境恶劣、陷入瓶颈,他以大无畏精神不断闯关。正是因为没有停下向前走的脚步,求精才渡过了艰难期步入正轨。

在他眼中的幸福观,并不同财富划等号。他认为,财富是可数的,但幸福是不可数的,以不可数的东西来说明可数的东西,恰恰说明了幸福比财富更要重。不能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幸福与否,看淡一些名,看淡一些利,才能云淡风清。他经常告诫后来之人:“财富不等于幸福,不要去眼红别人。”

对于出世与入世,重要的是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既不能入世太深,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也不能陷入繁琐的生活之中。南存辉说,人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排除私心杂念,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南存辉还认为,人生活在世上,也要遵守社会规则,要融入这个社会。不能只是一味的冷眼旁观,不能一味的不食人间烟火,必须脚踏实地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这样,才不会“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南存辉,从来都不会患得患失,他以出世的态度,做着入世的事情。在他的眼中,天很宽,地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