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时刻关注企业的责任,也时刻发挥着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铺就了他的一条成功之路。而担当责任之余,南存辉不断学习的态度,铺就了他与企业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道路。
有人说,他是“财迷”,还有人说,他是“学习迷”,在他的身上,时时,处处,体现出了学习的精神,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只要是有利于正泰的,他都会仔细琢磨一番,学习学习。
在正泰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项:“赚钱第一,不是唯一”。南存辉认为,“赚钱第一”是企业家最大的责任,企业家的责任是赚钱,而不是做慈善,只有赚到了钱,才能维系企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赚钱是第一位的;但赚钱“不是唯一”,不能为了赚钱什么事都做,违规的事不能做,违法的事更不能做,有损社会公道和职业道德的事同样不能做。除了赚钱,企业要做的事,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正泰这些年赚了多少钱,是不容易计算出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泰因为推行股权入股、要素入股、知本入股,产生了100多个千万富翁,几百个百万富翁。正因为其“赚钱第一”的企业文化理念,南存辉被一些人认为“财迷”。当然,这里的“财迷”,不是说为赚钱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里的“财迷”,是指对财富的追求和热爱。这种热爱也不是欧也妮·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即使这样,南存辉的老师,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棒喝南存辉“财迷一个”。
除了“财迷”的称谓,人们还送给他一个“学习迷”的称谓。人们说,他是“最善于学习的浙商”。在他的身上,时时处处体现着学习的精神。试想,一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小小修鞋匠,能一手创办出电器企业并将它带到上市,成为国际大集团,能在知识产权方面与跨国巨头打了十几年的官司并反诉对手侵权而赢得官司,能从低压电器起步到高压电器再到太阳能光伏产业,如果没有学习的精神,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南存辉,就是一个善于学习并在学习中成长的传奇。
学习是一个意义广泛的词,学什么?在南存辉的身上,学习体现在时时,处处。他学习企业的经营,学习企业的管理,学习自身的修行。向理论学,也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向竞争对手学;向国内其他优秀企业学,向国际大公司学。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他都颇有兴趣,并且学得深入,学得透彻,学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南存辉是聪明的,他知道,哪些可以学,哪些不能学。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作为企业的领头羊,能将企业带向何方,这是非常重要的。南存辉虽然出生在小小的柳市,但他具备国际大视野:刚将企业做得风生水起时,他没有学习其他创业者的多元化经营理念,将精力放在房地产等热门而且“赚大钱”的行业,而是坚持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专心致志做电器。他不顾别人对他“保守”“缺乏尝试”的批评,而是一心一意烧着自己那壶水。后来,当房地产业不景气的时候,最初的投资者已经无法抽身,主业也受到拖累时,南存辉的睿智开始被人称道。
南存辉不学同行的“多元化经营”,却学习了跨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同美国通用电气合作洽谈的过程中,他彻底被美国跨国大公司征服,对方精细的管理、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都成了他学习的榜样。于是,南存辉以其为坐标,向通用电气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学习他们的经营方式。于是,在正泰内部,凤凰计划应时而出。通过这一计划,南存辉变革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提升,同时带动了企业全面发展。可以说,在这方面,他学习得相当成功。
在学习方面,南存辉最为人称颂的,是他向对手学习的精神。正泰与法国企业施耐德,可以说是一对“老冤家”,双方在一起斗争了十几年。施耐德最初想收控正泰,收购不成,又想到合资,但要求是一定要控股。而天生倔强的南存辉,则要求自己的品牌独立。于是,二者之间上演了十几年的恩怨纠葛。施耐德将正泰告上法庭,认为正泰侵权,正泰则在迎战中,开始向对手学习,学习什么是知识产权,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当这一切都学习透彻之后,南存辉这个学生,开始状告施耐德这个“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是,老师十几年都没有告赢学生,学生却一次就将老师告倒了。这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界的一段佳话。
除了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外,南存辉还特别注重自身的修行,在他看来,企业的经营者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掌好企业发展的舵。
可以说,南存辉是一个大忙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处理,而且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也有太多的社会活动需要他参与。所以,有人说,南存辉一年之中,有1/3的时间在公司处理重要事务,1/3的时间在国外考察,1/3的时间参加商务或社会活动。而南存辉,无论多么忙,始终都没有放弃学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都会有的”。他学会了见缝插针,客人来访前、会议的间歇、出差的途中,他都会挤出时间读书,就这样,他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
南存辉说,自己对学习的痴迷,是受到恩师南怀瑾的影响。以前,自己虽然也热爱学习,但都是有目的的学: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师从南老后,却切切实实受到了南老的影响。南老告诉他,研修学习打坐的最晚年龄是48岁,过了这年纪,想要学习就有困难了,就会很辛苦。而南存辉正是听从了恩师的话,开始跟南老学习研修,并且一发而不可收。
从师之后,南存辉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生,因为师傅的每次集中开班,即使再忙,他都会尽量推掉,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平日里,他也坚持早晚静坐。一有空就认真研读禅学书籍,偶尔写写“学禅日记”。
学习,让南存辉学到了企业管理的智慧。南存辉的老师南怀瑾,在学术研究上非常重视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在古代本来是给帝王治国看的。南怀瑾推荐给自己的学生学习,并组织大家结合企业实际分组讨论。在读到《资治通鉴》“秦记”部分时,南存辉就开始思索:秦朝曾经那么强大,却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这对企业家办企业,有什么启示呢?在同老师和学员的讨论中,南存辉开始明白,作为一个领导,带领一个企业,如果懂得了这些用人之道,就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南怀瑾讲“文景之治”这一中国历史兴盛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内用黄老,外施儒术”的治国方略时,南存辉更深刻地明白,假如什么都是方的,肯定要磕磕碰碰,而什么都是圆的,又不会有支点,所以,要懂得外圆内方,以柔克刚。
学习,让南存辉学到了淡然处世,乐观看问题。南存辉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中,他能时时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正泰的发展过程中,他时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学习中,南存辉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强大,说传统文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近几年,正泰在布局太阳能的同时,也曾陷入“滑铁卢”的困境,经历了太阳能的风波,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而自己,能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心平气和的处理各种问题,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说,有些事情是很自然的,主要在于人们的心态。他用“鸟鸣与心情”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同样是一声鸟鸣,心情好时,说这是鸟语花香;心情不好时,说鸟叫声吵死人了。这,就是心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