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麦家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故乡属于离乡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从叹息桥旁走过。
牛津的赫特福德桥(Herford Bridge)又叫叹息桥,因为形似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得名。威尼斯的这座桥连接了威尼斯公爵府的审讯室和监狱,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认为,当死囚犯结束审讯走向监狱时,站在桥上最后看一眼威尼斯的美景,可能会发出一声叹息。
这个传说很美,但有时候我会想,当犯人站在桥上的时候,遗憾的究竟是眼前蜿蜒瑰丽的城市,还是那个养育自己的故乡呢?
就像我一样。青春期有段时间,我渴望融入英国,所以不论是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还是思维方式,我都强迫自己“西化”,以此来获得安全感。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乡是他内心深处的根,无论怎么改变外部的形状,滋养他内心的,依然是那片最原始的土地。
我把这样的感受分享给朋友,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说,赛茜,你明明从9岁开始就离开了故乡,为什么还对它有这么深的感情?
有时我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我真的如此眷恋那个我生活不过十载的地方吗?直到我看到麦家的那句话,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
他年少离家,却是在人过中年后才拿起笔,记录那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可见,人与故乡的关系,往往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
我在英国的这些年,一方面,习惯着非常西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亚裔的身份始终是我无法磨灭的标签。它带给我骄傲,也带给我少数派的窘迫。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已经与我的成长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了。它如影随形,一直都在。
每每回到祖国,回到家,回到属于我的小屋,我才会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安心。
漂泊的浮萍停了下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之地。
那种踏实、安心,是真真切切的。
故乡,属于离乡的人。
当我待在家里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觉。当我离开家时,才会有深深的思念。
但是当我再次回到家,我才发现,原来这才是被完全接纳、完全包容,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感觉。
这片土地,始终是我灵魂回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