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公益的认识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开始,我对公益这个领域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我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公益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在“善”的名义背后,可能牵扯着数不清的利益纠葛和虚假纠纷;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因果的,从小的经历让“努力就会有回报”这句话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我进入牛津后,我的认知被颠覆了。我开始认识到,我的所谓“逆袭”和“成功”的背后,虽然有我努力的成分,但也是因为我“足够幸运”。相比于这个世界上很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我所要克服的困难和不公仅仅是资源和信息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它们是可以被跨越的。
在牛津,周围人和老师们的观念逐渐让我意识到,结构性、系统性的不公造成的困境,会让很多不同维度上的边缘人群就算用尽所有的方法和努力都无法突破的自身遭遇的困境。
“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都超越不了别人的起跑线”这样的话,是残酷的现实。
我们不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社会的观点去看待社会,而是要以悯弱的、善良的态度去看待不同人遭遇的困境。
我的老师告诉我,可以用下列“我可带来的社会力量”和“如何扩大影响”这样的方式,厘清在慈善上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以及如何“扩大影响力”。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180-0001.jpg" width="95%" /]
在牛津大学的申请书中,我曾经期待自己可以通过地理学了解为何城市与国家会存在不平等。在进入大学学习后,我逐渐意识到,我的知识、认识,也可以给予需要的人帮助。
对我个人而言,除了参与募捐以外,也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的成功经验、输出有效价值观,来帮助那些身处逆境的人。
基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我认为在慈善上可带来的社会力量,主要是“信息传播及经验分享”“平均资源”和“女性力量”。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他的社会价值”,再微小的影响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做公益,不仅是有钱人的事情,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事情。它弥补的不仅是金钱上的鸿沟,也是信息上的天堑。同时,做公益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向内探求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与外界积极地建立联系,我们可以充盈自己的生活。毕竟,一个人可以无止境地获得成功,但如果无法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他只会陷入无止境的空虚中。
我们要追求自我实现,但最终极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