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职场的打击中不迷失自我,实现一个正向的循环?
我有一个歪理:学会变得更自大和敢于对抗。
在职场工作的两年中,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成就与机会不再以成绩来衡量,更多的是软实力和职场关系。
投行,是以阿尔法人格为主导的工作环境。所谓“阿尔法人格”,就是指“自信,有主见,勇于承担责任也喜欢指挥他人”的人格。
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不自信,我或多或少丧失过机会,又因为过于听从领导的意见,使得自己陷入迷茫。
如果重来一次,我会给自己以下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学会理解自己的弱点,并认清“我暂时不能改变”的现实。
有顶尖高手在的环境中,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成为常见的现状。同时,在压力如此大的工作环境中,如果我们有一颗玻璃心,那你的日子会很煎熬。很不巧,这就是初入职场的我们。
在大学时期,我第一次听说了冒名顶替综合征。在全学霸的环境中,很多同学竟然会认为自己能考进牛津靠的是运气,而不是因为她们自身超群的能力。这普遍是女孩子常有的心态。在这种自我怀疑的状态里,她们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在社团中也争取不到当领导的机会。
因为担心自己的成就名不副实,她们会更加勤奋。可是勤奋的结果就是更多的成功和掌声,这让她们再一次陷入害怕被识破的状态。我刚入学时也陷入过这样的心态,面对深奥的大学地理知识和身边优秀的同学,我会担心自己跟不上。同样,在工作上,身边的同事都来自牛津、剑桥等名校,我会自我怀疑。
随着自我怀疑逐渐加深,我们的敏感度也会增加。原本是针对事情的评论,我们很有可能误解成是针对自己的评价,进而导致工作中出现情绪化。相反,那些抱着“别太当回事儿”态度的同事们,才更有可能快速地进步。
我与女同事们的不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头部投行里,很少能见到女性领导人,每个项目不仅客户是事业有成的男性,同事也都是男性。在速度快、压力大又追求效率和完美的投行工作中,几乎很少给新职员留出上手的缓冲期。尤其是工作这两年都在疫情期间度过,居家生活更少了面对面培训的人情味。在全部转为线上开会的职场生活中,好的机会往往留给了那个说话声音最大、做事最果断的同事。
在职场的这两年,我眼看着一起入行的皮特(化名)成了大家公认的好员工。尽管只是分析师,但他同样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甚至直接领导团队与客户对谈。当然,皮特并不是总能把事情做对,但是这种参与方式让他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思维过程,并让他进一步参与到战略讨论中。
这是一个向上的循环,参与得越多,学到得越多,你就越有信心。因此,当与他同组的其他同事还只是接受待办事项时,他实际上已经能够参与讨论并制订方向。同时,我的另一位女同事,她的学历和能力都和皮特一样优秀。可她在入职的第一年里,无数次地陷入自我怀疑和挣扎的状态。直到最近,她才慢慢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从恶性循环中跳出来,等待我们的就是自信向上的循环。
我要尤其感谢的一段经历,发生在2020年12月。那时我刚入职3个月,与儿时最好的朋友朝雨(化名)通电话,她很自信说到在国内风投实习时,她的能力明显是很出色的。我被她的自信心震撼到,当我询问原因时,她称作为常青藤理科生的经历让她的逻辑能力很强,对新鲜事物和相关领域的学习能力更强,工作都能快速上手。同时,在整个实习中,她会努力争取和享受与各领域“大神”的沟通。
与她聊天后,我开始反思,这不就是我曾经的状态吗?不害怕任何事情,喜爱闯**不同领域。
那次对谈后,我把自己和朝雨的合照换成了手机的壁纸,这让我每次看手机时都记着:我们都很厉害,要相信自己,顶峰见!
从那以后,随着自信心变得更强大,我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在工作上也更顺手,并且学会了享受投行的工作。
学会相信自己,并争取更多的机会,才能够在残酷的职场中实现正向循环。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156-0001.jpg" width="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