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我给自己找学校(1 / 1)

牛津女孩 赛茜 803 字 1个月前

小学四年级的那个暑假,离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上的调动,我们一家需要搬到北京去,我也再次“被转学”了。

一开始我很憧憬,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那些在课文中一遍遍出现过的景点,即将出现在我的眼前了,我也要在祖国的“心脏”开始新生活了!

然而,父母忙于搬家和工作,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带我去玩。初到北京的那个暑假,我是一个人在空****的房子里度过的。

那个时候的北五环,与今天拥有“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北五环大有不同,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个小区空得好像只有我们一户人家。由于转学的原因,我很“幸运”地没有任何暑假作业,所以每天的生活就只有在家里自娱自乐,找事情打发漫长的午后时光,然后期待着父母在傍晚回到家里。

这似乎是很多孩子都向往的暑假生活,没有作业,没有不停啰唆的家长。但在我的记忆里,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里我曾有过许多期待,但更多的是期待落空后的失落与孤单。那个夏天我具体做了什么,已经消逝在记忆里,但那种落寞、孤独的感觉,却一直残留在我的心里。

在离9月1日开学还有3周的时候,父母告知我,他们还没来得及给我找学校。我一直相信找学校这件事就像以往一样,会被父母妥善安排好。但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是顿感担忧。

但是,年仅7岁的小孩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有的,或许只有一份天真的勇气。

2006年的那个夏天,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很多补习班,想尽快了解北京的好学校,不停地搜集信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父母解决问题。

情况就如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写的那样,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可能老天也被我一往无前的执着打动了,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我在小区里散步时,遇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位恩人,邻居王阿姨。

现在回想起来,她也许没有想到在相遇后的5分钟里,一个7岁的小女孩会对她进行关于北京小学问题的“连环问”,甚至直接请求她的帮助。当时的我似乎发挥出了整个夏天攒下来的能量,而后王阿姨露出了微笑,温柔地说道:“好,阿姨可以帮你想办法。”

后来我在《杀鹌鹑的少女》里,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什么时候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那个再普通不过的傍晚对我而言,或许就是命运发生巨变的岔路口。

那次相遇,让我感激至今。不仅是因为王阿姨的帮助,也因为在第一次向陌生人请求帮助时,我获得的是一条诚恳的橄榄枝。这让我更勇敢,也更愿意相信人,它给了我未来敢闯世界的信心。

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后,她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结识了王阿姨。两人见面的两周后,我顺利地成为北京朝阳区的一名小学生!

虽然事情发展的很顺利,但我并没有像故事里的女主角那样,一路“逆袭”成为好学生。在高手众多的北京,只有数学成绩我还算凑合,其他科目的成绩都是倒数。

班主任评价我:“虽然稍有些聪明,但从来不把心思用到正事儿上。”我不以为然,觉得或许他指的就是我懒散的学习态度吧,反正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被困在了固定型思维模式里。这种思维模式在我后来听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杜维克讲课后才明白——“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都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所以,他们会认定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缺乏必要的基本能力。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拥有这种思维模式后,你会相信,只要投入精力或学习,就能获得任何特定的能力。

这两种思维模式,为我接下来的人生转机做了精准的注脚。

因为接下来我的人生道路会证明,人的任何目标都能靠努力来实现。

这要从我9岁决定离开父母,独自前往英国留学的事情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