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 / 1)

我们的皮肤操持着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务。皮肤在个人生理、感官体验、信息收集及人际关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其中的许多作用鲜少受到重视,但无可否认,皮肤是人类器官中最非同凡响的多面手。

简单来讲,皮肤是覆盖人体,保护人体内在器官免受外部环境侵袭,且具有柔韧性和连续性的组织。皮肤保护人体免受物理致病因子、化学致病因子、微生物致病因子的侵害,替人体挡下绝大部分的有害太阳辐射,并不舍昼夜地调节人体体温。皮肤不是严密、毫不通透的屏障,它还具备一定的选择渗透性。日常生活中,皮肤就好比一个警觉的哨兵,控制着一些东西的进出。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以皮肤的鳞屑和分泌物为食,皮肤也是它们的家园。[1]但,人类的皮肤并不仅仅是一个防护盾、一个守门人、一座私人动物园……

皮肤上的毛孔和神经末梢将人与周围的环境联结起来。皮肤是我们触碰对方、感知外部环境的窗口。透过皮肤,我们能感觉到融冰表面的平滑和凉意,夏日晚风的轻柔与温暖;能感觉到被蚊子叮咬后留下恼人的痒痛,刮伤膝盖后留下蚀皮的疼痛;能感觉到母亲爱抚的手传递过来的温柔和安心,还有爱人的触碰激发身体的震颤与兴奋。

在人类近600万年的旅程中,皮肤一直与人类同在,同人类一道旅行,一同演化,一起经历无数的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变化。[2]皮肤不仅在人体与环境之间搭建了一个边界层,同时还具备社交画布和解读演化隐喻的新功能。皮肤能反映一个人的年龄、血统、身体健康状况、文化身份,还有他想向社会传达的关于个人的许多信息。在所有已知文化中,人们都会以某种方式修饰个人皮肤—通常是在皮肤上做特别的标记或者对皮肤进行改造,以向他人传递高度个人的信息。

人体再没有器官能像皮肤这样拥有如此之多复杂且重要的功用了。事实上,极少有人认为皮肤属于人体器官。“皮肤”这个词并不会像“肝脏”“胰腺”这样的词,会给人一种“肉”的感觉,也不会引人作呕。但是,大体上来讲,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而且绝对是最常见的。[3]一个成人全身皮肤的总面积约为2平方米,平均重量为4千克。不同于心脏和肾脏,皮肤永远不会衰竭,因为它会不断更新。

人类皮肤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无毛,能排汗。除去头皮、腋窝、腹股沟及男性的下巴,人体实际上没有毛发覆盖。这一无毛特征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明显区别开来,并因此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及学术机构中的理论家的注意,他们就此提出了一堆另类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中,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人类褪去大部分毛发,以确保身体在炎热环境中或运动时能保持凉爽。人类相较于其他哺乳动物更能排汗,没有毛发覆盖的皮肤可以让汗液快速蒸发,从而能更有效地让身体保持凉爽。[4]

其二,天生肤色跨度大。从赤道到两极,人体肤色从最深渐变至最浅,从近乎黑色的深棕渐变至近乎白色的浅象牙白。这一天然颜色渐变,或者说颜色梯度,主要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不同有关。演化会对人体肤色进行微调,使其适应环境,增进人类团结。不幸的是,其所附带的具有破坏性的种族观念,也导致了人类的分裂。多个世纪以来,肤色与社会地位之间莫须有的关联,使世界上的民族和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

其三,可装饰。我们的皮肤并不只是一层被动暴露我们年龄及生理状况的覆盖物,它可以是一幅不断变化的个人挂毯,时刻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谁或者我们想成为谁。肤色提供的是不自觉的广告,而与肤色不同,我们在皮肤上添加的都是经过思量的、出自本人意愿的装饰—皮肤变成了一张社交海报,既是一张“广告板”,也是“包装”。[5]再没有其他生物能像人类一样对自身皮肤施加如此广泛的控制了。人类通过暴露皮肤、遮盖皮肤、涂画皮肤、刺青、割伤皮肤、给皮肤打孔等,向周围的人讲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皮肤装饰是人类个性与个人冒险仅存的荒野边疆之一。

与人体其他部位不同,皮肤赋予我们满满的人性与个性,还是人格相关词汇的核心。“皮肤”一词通常被用来指代整个身体,或者完整的自我,由它组成的用法通常能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或者与身份及外观有关的强烈情绪。[6]想一想,你在正常对话中有多少次听到过“皮肤”这个词,在文本中又有多频繁地见到过这个词。它能表达一个人的震惊或者恐惧情绪,如“我都快蹿出皮了(I nearly jumped out of my skin)[1]!”假如你好不容易虎口脱险,你可能会松一口气,然后说“我勉强保住了自己的皮(I just managed to save my skin)[2]”。相似的还有,《圣经》里约伯说“我只剩牙皮逃脱了(I am escaped with the skin of my teeth)[3]”(《约伯记》19∶20)。我们还会用与皮肤有关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人的敏感程度,例如“没事儿,她皮厚”,又或者“难怪她会觉得你说的话让她感觉受到了冒犯—她的脸皮太薄了”。我们还可以用相关表达来表示对某人不予理会或者抱怨,例如“就算他不想去又怎样呢?我的鼻子又不会掉层皮(It’s no skin off my nose)[4]”;还有,“他真跑到我皮下了(He really gets under my skin)[5]”。我们会形容一个极其瘦弱的人为“全身只剩皮包骨头”,会在面对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美人时,警醒他人:美丽“只有一层皮的深浅”。T.S.艾略特的诗集《不朽的低语》以这样一幅画面展开:“韦伯斯特已被死亡缠身/他瞧见了皮下的颅骨。”[7]这些直观的意象和用法至今仍在使用,只因为我们是如此紧密地将皮肤与人本身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意象,这些用法,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皮肤和脆弱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

我教过许多年的人体解剖学,向来对学生在初试人体解剖时的反应十分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在实际执行时,都带着犹豫,有一些还心怀巨大的恐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这种畏缩源自对触碰死尸的单纯恐惧,毕竟大部分人此前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会这样束手束脚,追本溯源来讲,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跨越那道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要去跨越的边界—死尸身上的那层皮,特别是蒙在面部的那一层,将尸体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联系了起来,一个笑过、哭过、真正活过的人,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一个几个月或几年前还在感受着人世悲欢的人。可是当他们小心翼翼地除去皮肤之后,他们的踌躇,他们的畏缩,也慢慢消失不见了。虽然没有了皮的死尸并不会“死得更透”,但皮肤被部分剥除的死尸失去了那层能让学生将之与活人联系在一起的覆盖物。个性和个人特征的面纱被掀开,露出了人类的肌肉、神经还有肌腱。

现代去皮人体解剖图(écorché)表明,去了皮还是人类,只是被剥夺了身份和个性的人类。没有了固有的肤色,没有了伤疤,没有了装饰,没有了一丝丝的情绪痕迹,死尸就只是人类而已,已不再是一个人了。这促使我们思考皮肤作为一种屏障的意义,思考我们对个体的定义。当死尸失去皮肤之时,观者不禁要问:“假如我没了皮,我是谁?”可是,它没了皮,这副躯体生前仍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这引导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在皮肤之下的、共有的故事。我的学生们只有在他们去除了死尸身上大部分皮肤之后,才敢毫无顾忌地沉浸在解剖研究之中,见证解剖的神奇,探索人体复杂又神秘的内部世界。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侵犯了他人的私密空间。

自古以来,皮肤在人体生物学及人类交往方面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说如此,皮肤丰富且有趣的故事却一直未被讲述。本书意欲弥补这一缺口。不过,本书并非一本系统性的专著,也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倒可以说是一本另类的指南,书中随处可见个人在皮肤这个话题上走的弯路。这个话题是我工作多年以来最吸引我的。作为一个受过比较生物学训练的人类学家,我热爱探索关于人类皮肤的一切细枝末节,正如我热爱探索河马、蝙蝠的皮肤的一切琐碎一样。所以,准备好接受一些意料之外、不同寻常的事实吧。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信息,而非给出建议,但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领域—例如太阳辐射与护肤、肤色与种族等方面,在帮助大家了解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为什么以及如何变得对我们如此重要之后,自然地会附上些许建议。

第一章着眼于皮肤是如何构成以及如何工作的。借助皮肤结构功能插图,简要介绍皮肤的基本知识。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后,对于皮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你也会发现自己将前所未有地欣赏并尊重自己的皮肤。

第二章利用比较生物学的方法讲述人类皮肤长达3亿多年的演化史。通过综合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重新构建陆生脊椎动物皮肤演化的主要步骤。事实证明,化石记录对我们没什么帮助,因为皮肤遗迹很少能保存上千年,而皮肤化石本身几乎不存在。本章特别关注皮肤最外层—表皮—的演化,以及它的结构如何使得人类及我们所有的陆生祖先能在陆地上生存下来。

经过前面对脊椎动物皮肤的基本探讨之后,第三章转入对人类皮肤更为细致的研究,特别是人类皮肤特有的无毛和排汗这两个特征。排汗是人类皮肤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虽然工业社会中许多人认为排汗很讨厌,但假如人体不排汗,它将处在一个十分糟糕的情况。排汗有助于降低体温,特别是对热很敏感的大脑。排汗是人类演化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我们可以把皮肤看成一座化工厂,即化学反应发生的地方,包括那些由日照引起的化学反应。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皮肤上发生的大多数反应都是对日照的一种反应,特别是对紫外线。不同波长或者说不同能量水平的紫外线影响不同的化学反应。第四章主要讲的是皮肤里维生素的合成。第五章专门讲人类皮肤中最重要的色素—黑色素—的作用。在过去至少4亿年的时间里,黑色素一直在生物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吸收高能量太阳辐射,保护人体免受大部分由这类辐射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的伤害。

第六章主要讲肤色,这是本人最钟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我研究人类肤色演化已经有近十五载的时光。但直到最近,针对人类肤色的生理学研究还非常少,不管是学界还是大众,对此都不甚了解。部分原因在于,肤色是一个过于敏感的话题,敏感到不便公开讨论或应用于科学。于是,肤色始终是一个人人都注意到,却人人避而不谈的话题。这一情况在最近的1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研究从演化的角度揭示了肤色不同的成因,基因变异对肤色的影响,以及肤色差异对人类健康及幸福的重要意义。肤色值得我们的关注,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健康到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第七章主要讲依托于皮肤的触碰和触觉。本章不仅着眼于灵敏触觉在灵长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还探讨了触碰在人们生活中几乎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找东西、吃东西,到与他人交流最为亲密的情感。本章还将探讨人类的指纹,从指纹原本对我们祖先的意义,到指纹因其独一无二性在现代科技中的运用。

正如第八章所指出的,因为皮肤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所以它会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即使你不希望这样。尴尬时发烫、发红的脸;焦急时苍白、冰冷、发汗的手心,我们所有人对这些都再熟悉不过。皮肤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而言,是一块天然的“公告板”,不仅能传递个体年龄、健康状况及情感状态等诸多信息,而且在某些物种中还能传递个体的性接受程度。

因为皮肤也遵循“肉体之道”,所以第九章主要讲述了皮肤如何应对岁月、环境、疾病等的摧残(略去了皮肤病学教材中的大部分令人惊悚的细节)。皮肤作为我们“直面世界的前沿”,每天都要承受不同程度的伤害,经受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本章还探讨了岁月引起的皮肤变化对现代人的困扰,特别是皱纹对现代人的困扰。

第十章概述了人类这一复杂且文明的存在,对自己的皮肤所做的事情,这也是最近出版的许多书籍所关注的话题。[8]为表达对皮肤装饰渊源及悠久历史的敬意,本章将以一段简短的皮肤装饰史开篇。在我们调研各种皮肤标记类型、皮肤修饰潮流的过程中,你将发现某些主题在不同文化及时间中反复出现。特别地,本章还探讨了人们如何利用化妆品及颜料建立个人身份、宣告个人性取向,以及文身如何成为人类社会中表达个性或团体关系的手段。

本书最后一章聚焦皮肤的未来前景,从用于临床的定制人造皮,到服务于交流与娱乐的远程触碰。皮肤和触觉交流对人们来说一直很重要,但随着未来开发出的、更精密的远程触觉传递设备和远程触觉检测手段,它们对人类来说将越来越重要。我们正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皮肤将在人际及更广泛的社会交流方面发挥新作用。在现代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皮肤一直是人类创造力的“画布”,一层独一无二的膜,将我们与我们的灵长类亲戚区别开来。这一情况将很可能持续下去。

[1] 意为惊讶不已。若无特殊说明,本书脚注皆为译者注。

[2] 意为勉强保住了性命。

[3] 意为勉强逃命。

[4] 意为我没有任何损失,与我无关。

[5] 意为他真的让我非常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