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入中国,蝉嫣五六百年,至于隋、唐之时,遂成为极盛时代。隋虽短祚,特崇译学。西来大德,中土僧俗,飙起云兴,赍经译梵。
《续高僧传》(释道宣):“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人。天保七年,届于京邺。文宣礼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请为翻经。三藏殿内梵本千有余夹,敕送于寺,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翻译。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初翻众经五十余卷。有隋御宇,重隆三宝。开皇之始,梵经遥应,爰降玺书,请来弘译。二年七月,住大兴善寺,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令对翻传,凡前后所译经论一十五部、八十许卷,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并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余僧,监护始末。”“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开皇三年,于大兴善寺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给事李道宝传语,沙门法纂笔受。”“阇那崛多,隋言德志,北贤豆犍陀啰国人,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届长安,渐通华语。”“有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以武平六年,采经西域,往返七载,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大隋受禅,暹等赍经来。开皇元年季冬,届至京邑。”“开皇五年,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请敕延崛多来还京阙。寻敕敷译新至梵本,或经或书,且内且外,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尔时耶舍已亡,专当元匠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复勘。”“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至开皇十二年,书度翻讫,合二百余卷。”“时又有达摩般若,隋言法智,本中天竺国人。妙善方言,执本自传,不劳度语,译《业报差别经》等。”“达摩笈多,隋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哕国人。开皇十年,入京。奉敕翻经,处之兴善。所翻经论七部,合三十二卷。”
炀帝置翻经馆及翻经学士,
翻经馆,隋炀帝在东都上林园设立的佛教译经处。
《续高僧传》:“炀帝定鼎东都,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撰举翘秀,永镇传法。”“大业二年,东都新治。彦琮与诸沙门诣阙朝贺,因即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处之。”“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黎树叶,有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以次渐翻。”“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妙精玄理,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录年号,并诸所翻经部卷目。”“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
沙门彦琮尤精译事,
彦琮(557~610),隋代高僧,佛经翻译家。精通梵文。著有《西域传》、《天竺记》等。
《续高僧传》:“释彦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人人也。周武平齐,延谈玄籍,敕预通道观学士。”“开皇三年,西域经至,敕琮翻译,住大兴善。”“琮专寻教典,日诵万言。《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皆亲传梵书,受持读诵,每日暗阅,要周乃止。”“仁寿二年,敕撰众经目录,乃分为五例,谓单译、重翻、别生、疑伪、随卷有位。”“寻又敕令撰《西域传》,前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百许卷。”
妙体梵文,以垂译式。所举八备,世多称之焉。
《续高僧传》:“琮晚以所诵梵经四千余偈十三万言,七日一遍,用为常业。”“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经不容易,理借名贤,常思品藻,终惭水镜;兼而取之,所备者八: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三藏,指佛教的经藏(佛所说之经典)、律藏(佛所制定之戒律)、论藏(后世弟子对佛典经义的论述)三种佛教圣典。
两乘,指佛教的大乘(即北传佛教)、小乘(即南传佛教)两大派。
唐代译业,尤盛于隋。道宣《续高僧传》、赞宁《高僧传》三集,译经篇中所载西来高僧,不下数十人: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中天竺人 武德九年 由突厥入京
那提三藏 中印度人 永徽六年 由南海来
伽梵达磨 西印度人 永徽中
阿地瞿多 中印度人 永徽三年 自西印度届长安
佛陀波利 罽宾国人 仪风元年 涉流沙来华
释地婆诃罗 中印度人 仪凤初
那跋陀罗 波凌国人 仪凤三年 由交州入唐
菩提流志 南天竺人 永淳二年
释提云般若 于阗国人 永昌元年
阿你真那 迦湿弥罗人 长寿二年
实叉难陀 于阗人 证圣元年 由于阗来
般剌蜜帝 中印度入 神龙中 由南海来
弥陀山 睹货逻人 天后时
输波迦罗(善无畏) 中印度人 开元四年 自北印至长安
阿目佉跋折罗 北天竺人 幼随叔父来华
(不空)
释跋日罗菩提 摩赖耶国人 开元七年 由狮子国来
(金刚智)
般剌若 北天竺人 贞元二年 由狮子国来
牟尼宝利 北印度人 贞元十六年
佛陀多 罗罽宾人
释勿提提羼鱼 龟兹人
尸罗达摩 于阗人 贞元中
释莲华 中印度人 兴元元年
般若 罽宾人 宪宗时
满月 西域人 开成中
以上皆有专传者。外此如《义净传》有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罽宾沙门达磨难陀、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等;《释无极高传》有中印度大菩提阿难律、木叉师、迦叶师等;《释极量传》有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日照传》有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菩提流志传》有天竺沙门波若屈多,亦皆有功于译业者也。他若神策军正将罗好心,为般剌若之表兄;金满郡公尉迟智严,为于阗国质子;以及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为义净证译,均可见唐时西域僧俗来居中国者之多矣。
其西行求经者,有玄奘、
《旧唐书·僧玄奘传》:“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
《慈恩传》(释慧立、彦琮):“法师于西域所得《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义净、
《续高僧传》三集(释道宣):“义净,姓张氏,范阳人也。慕玄奘之风,欲游西域: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余皆罢退。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所至之境,皆洞言音。”“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
不空,
《续高僧传》三集:“释不空,梵名阿目怯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开元二十九年,附昆仑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达狮子国,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次游五印度境,至天宝五载还京。”
及会宁、
《续高僧传》二集:“麟德年中,成都沙门会宁泛舶西游,路经波凌国,与智贤同译《涅槃后分》二卷,寄达交州,宁方之西域。”
悟空等。
《续高僧传》二集:“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姓车氏。天宝十年,随使臣西去,留健陀罗,投舍利越摩。落发后,巡历数年,回及龟兹,翻成《十地回向轮经》,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
其翻译之规模,远轶前代。
《旧唐书·僧玄奘传》:“玄奘于弘福寺翻译,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高宗在东宫,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凡成七十五部,……后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
《续高僧传》二集:“贞观十九年五月,奘师于弘福寺创开翻译,召沙门慧明、灵润等以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以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以为录文,沙门玄模以证梵语,沙门玄应以定字伪。”“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慈恩传》:“麟德元年,法师属纩,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续高僧传》三集:“义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约七十八卷。”“不空译经,起于天宝,迄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余卷,七十七部。”
《慈恩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简称,为记叙唐代僧人玄奘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持完整面貌的长篇单行个人传记。玄奘弟子慧立、彦惊合著。
而玄奘之论胜异邦,
《续高僧传》二集:“戒日王于曲女城,大会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请奘升座,标举论宗,命众征核。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img alt="" class="inline" src="images/092718488707.jpeg" /]衣一百具。仍令大臣执奘袈裟,巡众唱言支那法师论胜,十八日来,无敢问者,并宜知之。”
译华为梵,尤前此所未有也。
《续高僧传》二集:“敕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令叠词旨,方为翻述。”
自晋至唐,中土之讲佛学者,各有宗派,近人综为十宗。诸宗有至唐而已微者,有至唐而始盛者。三论、成实,则至唐而已微者。
《十宗略说》(杨文会):“《成实论》译于姚秦罗什三藏,六朝名德专习者众,别为一宗。至唐而渐衰,后世则无闻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为三论,亦在性空宗。文殊师利实为初祖,马鸣、龙树、清辨等菩萨继之。鸠摩罗什至秦,盛弘此道,一时学者宗之。生、肇、融、睿,并肩相承:生公门下,昙济大师辗转传持,以至唐之吉藏,专以此宗提振学徒。三论之旨,于斯为盛。天台亦提《中论》,其教广行于世,而习三论者鲜矣。”
俱舍、贤首、慈恩、律、密诸宗,皆盛于唐。
《十宗略说》:“世亲菩萨造《俱舍论》,陈真谛三藏译出,并作疏释之。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当时传习有专门名家者,遂立为一宗焉。”“《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俨、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前之三论,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其文约义丰,莫妙于《成唯识论》。以弥勒为初祖,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唐之玄奘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精通其法,归国译传,是为慈恩宗。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承。”
《十宗略说》,概述中国佛教诸宗思想的专著。清末佛学家杨文会(1837~1911)著。
《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律宗从所主律藏得名,远祖为优波离尊者,此方开宗者唐道宣,律有《大、小乘》,宣公以《小乘律》释通《大乘》,立为圆宗戒体。所弘通者为《四分律》,著述甚多,其《行事钞》等称五大部。宋有元照,复作《资持记》等释之,中兴律宗。”“真言宗一曰密宗,以秘密真言为宗,故名。奉《大日经》等为本,大日如来传金刚萨埵,再传龙树,龙树授之龙智,再授之金刚智。金刚智唐时来中国,偕者有不空。不空能汉语,共译经论。既受其传,更还天竺,亲接龙智。密宗之弘,在此师也。”
《印度哲学概论》,研究印度佛教各宗的专著。现代学者梁漱溟著。
净土则始于晋而盛于唐,世或分为二流。
《佛学大纲》(谢无量):“净土宗持念佛法门,实三根普被之要路也。念佛缘因,出于《起信论》,继则龙树、天亲亦间论念佛。而震旦开宗,实始于东晋慧远。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博极群书,尤善《老》、《庄》,为道安法师之高弟,专倡净土法门,道俗皈依。共结莲社。”“魏昙鸾,雁门人,家近五台。历观圣迹,发心出家,逢天竺三藏菩提流支以《观无量寿经》授之,鸾遂作《往生论注》二卷,莲宗著述推为巨擘。”“唐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十四岁出家,讲《大涅槃经》二十四遍,景慕昙鸾净土之业,继其后尘,住玄中寺。道俗赴者弥众,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瑞应甚多。著有《安乐集》二卷。”“善导者,不知何处人。见禅师九品道场讲论《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人见其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口中出;百声千声,亦复如是。著有《观经疏》及各种净土典籍传世。”
《佛学大纲》,通论性的佛学理论著作。现代学者谢无量(1884~1964)著。
《印度哲学概论》:“净土宗从其皈依净土得名,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本。在天竺则马鸣造《起信论》,劝修净土;龙树造《十住论》,而宏念佛;世亲造《净土论》而乐往生。中土则有二流:一为晋之远公,结莲社于匡庐;一为唐之善导,化俗众于长安。中间昙鸾、道绰,制作最宏。”
天台则倡于齐而继于唐,说复分为三部。
《印度哲学概论》:“天台宗从智者大师所栖天台山得名,此宗《法华经》为本,而以《智度论》为指趣,以《涅槃经》为辅翼,以《大品经》为观法,专习禅定。先是北齐惠文,悟一心三观,以授南岳惠思,惠思传智[img alt="" class="inline" src="images/092718491499.jpeg" /],即大师。大师以为道有传行,亦必有说,于是由一法华说为三部:一玄义以判教相,二文句以解名义,三止观以示观行。中唐有荆溪作《释签》疏记辅行,如次第,以释三部,大振其宗。”
而禅宗六祖,唐居其三。
禅宗六祖,禅宗衣钵相传共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佛学大纲》:“佛之心印,即是般若波罗蜜,五祖令人诵《金刚般若经》,六祖称为学般若菩萨,皆以般若为心印也。后人名为禅宗,是出世间上上禅。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学,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迦叶为禅宗第一祖。”“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为中华初祖。尊者本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得法于般若多罗尊者。承师遗命,泛海达广州,在梁普通元年。广州刺史萧昂馆之,表闻于朝,武帝迎至金陵。尊者知机不契,遂渡江届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而壁坐九年,人莫能测,终为东土禅宗之初祖。”“二祖慧可,武牢姬氏子,参初祖于少林,勤恳备至,后付袈裟,以表传法,并为说偈。又付《楞伽》四卷,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三祖僧灿,住舒州皖公山,往来于太湖县司空山,作《信心铭》六百言,流传于世。”“四祖名道信,蕲州人,姓司马氏:三祖付以衣法,后住蕲春破头山。”“五祖名宏忍,黄梅人,则生为破头山栽松道者,再来为浣衣女子弃子。四祖识其法器,令出家,付以衣法,住破头山。后迁黄梅东山,宗风大振,”“六祖名慧能,姓卢,岭南新州人。家贫,鬻薪供母。闻人诵《金刚经》,问所由来,遂往黄梅参五祖。祖令入碓坊舂米,人称卢行者。经八月,述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即付嘱心传,并授袈裟,且曰:‘衣至汝身,不复传。’六祖至岭南,经十五载,一日至广州法性寺升座说法,闻者倾心。别传之道,由此大行。”
南岳、青原分开五派。今之佛寺禅宗,皆传自唐者也。
《释氏稽古略》(释觉岸):“六祖弟子最著者,衡州怀让、吉州行思,是为南岳、青原二宗。唐末,南岳复分为沩仰 、临济 二派,青原又分为曹洞 、云门 、法眼 三派。”
有唐一代,自诗文书画而外,其宗派林立超轶前世者,殆无过于宗教哲学矣。
唐之佛教寺庙,掌于礼部。据《唐六典》,开元中,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
《唐六典》:“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 ,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而僧持行有三品:一曰禅,二曰法,三曰律。大抵皆以清净慈悲为宗。凡僧尼之簿籍,三年一造。”
至武宗时,增至四万余所。
《通鉴》:“会昌五年,祠部奏报天下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
以道士之毁,遂大汰僧尼。
《通鉴》:“会昌五年,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等复劝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僧袄,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
世谓北魏太武帝、周武帝及唐武宗为三武,皆反对佛教最力者也。然不数年,所毁者尽复。
《通鉴》:“大中元年闰月,敕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时君相务反会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复其旧。”
故至唐末,禅宗之盛,转轶于前焉。
唐代之于佛教,不独译经求法、分宗立寺为最盛也,即整理佛教经籍,亦以唐为最大。藏经之确定,即缘于开元释教之目录。
《大藏经雕印考》(常磐大定):“自后汉之末叶,至元之初期,佛典传译之时期,前后通计千三百有余年。当时及其后之多数学者,整理此极纷杂之典籍,调撰目录,达六十次以上。今其存者二十余部,此皆调查《大藏经》内容之变迁,所不可或缺之材料也。”“多数目录中,最可贵重者,前有《隋录》,中有《开元录》,后有《至元录》。此三种者,诸目录中之尤最也。而三录又以《开元录》为中心。自汉以至五代,仅有缮写之藏经,至宋初雕印《大藏》,于是为《大藏经》划一时期。而为宋初雕印之基础者,《开元录》也。故《大藏经》有种种之经过,至唐有《开元录》,而后完全因之。自目录上研究《大藏》,亦遂可谓至《开元录》而结束矣。”
常磐大定(1870~1945),研究中国佛教的日本学者。号榴邱。著有《印度文明史》、《释迦牟尼传》、《大藏经雕印考》等。
《开元目录》,释智昇撰,体例最善。
《大藏经雕印考》:“《开元录》者,自后汉永平十年,至开元十八年,六百六十四年间之传译者,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之三藏及集传并失译,总计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至是而《大藏经》之本体,始确定不动矣。……智异之分类法,定《大乘经》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其外开重译、单译各门。《大乘论》中,开释义、集义二门;《小乘经》中,开根本四阿含、四阿含中别译及四阿含外重译、单译各门。《小乘律》中,开正及、眷属二门;《小乘论》中,开有部根本、身足支派二门。《贤圣集》中,开梵本翻译,此方撰述二门,秩序整然,殆达于目录完成之域。”
贞元间虽有新定释教目录,实不逮其整备也。
《大藏经雕印考》:“后世刻经,不据新定《贞元录》,而仰范《开元录》以成宋之刻藏,故此录有左右《大藏》之力。”
唐代译经,文义之美,既极其盛,而禅宗语录,又别开一俗释典之例。观六祖《坛经》所载问答之语,
《坛经》:“怀让禅师至曹溪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曰:‘我不会佛法。’”
为宋代儒家语录之祖,亦为今之倡语体文者所称道也。大抵诸宗学派,皆尚文言,惟禅宗六祖徒恃慧力,不用功于文字,故其后别成一种风气。而佛典之优美,与语录之鄙俚,实不可以一律视之也。
唐代宗教之盛,自佛教外,首推道教。盖唐出李氏,崇拜老子,故盛倡道教。
《旧唐书·礼仪志》:“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等,每年准明经例举送。……天宝元年,诏《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学生一百员。”
其道观亦掌于祠部。
《唐六典》:“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纲统众事。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而斋有七名:其一曰金录大斋;其二曰黄录斋;其三曰明真斋;其四曰三元斋;其五曰八节斋;其六曰涂炭斋;其七曰自然斋。而禳谢复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大抵以虚寂自然无为为宗。”“凡道士、女道士之簿籍,亦三年一造。”
此外则有祆教、摩尼教、景教等 。
《通典·职官门》:“视流内有正五品萨宝,从七品萨宝府祆正。又视流外有勋品萨宝府祓祝,四品萨宝府率,萨宝府史。”
《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六年正月,回纥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许之。”“八年十二月二日,宴归国回鹘摩尼八人。”“长庆元年五月,回鹘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又《回鹘传》:“元和初,以摩尼至,其法,日晏食,饮水茹荤,屏湩酪。可汗常与其国摩尼至京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武宗初年,命有司收摩尼书若像,烧于道,产赀入之官。”
武宗之排佛也,大秦寺 、摩尼寺皆废罢。京城女摩尼七十人皆流回纥,于道死者大半。景教僧、祆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 ,故惟道、佛二教,流衍至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