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一扇扇窗子,心灵从这些窗子向外看世界。
——H·W·比彻[67]
“在图书馆打滚”,这是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68]描述其童年的部分快乐时,用的一个词。聪明的学生从学校生活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熟悉各个学科的书本。能够从图书馆找到对人生最有帮助的知识,这种能力是无价的。这就像某个人在选择开发智力和社会服务的工具一样。“实际生活中每一个部门的人,”耶鲁大学校长哈德利[69]曾说过,“那些做生意的,搞运输的,或者是从事生产的,都曾告诉我说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这种选择能力的人,这种晓得如何有效运用书籍的人。这种知识一开始最好是在家里学习,在那些拥有相当多书籍的家里学习。”
图书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一个没有图书杂志报纸的家就像一座没有窗子的房子。儿童与书为伴而学会阅读;他们通过摆弄书籍而无意中吸收了知识。任何家庭如今都承担不起不读书的损失。
据说亨利·克雷的母亲给人家洗衣服,挣钱给克雷买书。
拥有大量字典、百科全书、历史书、参考书等各种有用书籍的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同时却几乎不需要另外的花费。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会很多东西,而不至于将时间浪费掉;另一方面,他们要是在学校里学到同样的知识,将会花费十倍于这些书本的费用。此外,好书会让家明亮起来,变得可爱,儿童也乐意呆在这样温馨的家里;相反,那些得不到教育的儿童恨不得整天不归家,在外面游**,到头落入重重陷阱和危险之中。
让儿童在书的环境中成长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假如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时常使用书籍,摆弄书籍,熟悉书籍的装帧和名称,他从好书中汲取的知识将会令你惊讶。
很多人从不在书上做记号,也不会把书页折起来,或者在某个段落下面划线。他们的书和刚买来时一样干净,当然他们的脑袋也常常像他们的书一样清洁溜溜。别害怕在书上做记号。在书中做笔记,那只会让书籍更有价值。从小就学会使用书籍的长大后必然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增。
必要时可以衣衫褴褛,但是千万不要在买书上抠门。你的孩子倘上不起学,你起码可以给他买几本好书,从而使他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走进体面荣耀的社会。
一个人小时候的家难道不是他主要的受训场所吗?正是在这里,我们养成了影响我们事业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伴随我们终生。正是在这里,规则的坚持不懈的脑力训练决定了我们此后的人生。
在我了解的一些令人扼腕的案例中,一些很有抱负的男孩女孩渴望提高自己,但是却因为家中的恶习而不能如愿。在他们家中,其他人到了晚上只知道谈天说笑,从不为修身作出半分努力,也没有更高的理想,除了廉价的惊险故事,从没有阅读更上档次书籍的冲动。在这样的家中,有志向的遭受嘲笑,直到泄了气,放弃挣扎。
假如年轻的不想看书学习,他们也不会让其他人看书学习。儿童天性淘气,喜欢都弄别人。儿童还自私,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想和某人玩耍时,某人却要独自离开去学习。
修身养性的习惯一旦在家里养成,它将会给全家人带来快乐。小孩子将会像渴望游戏一样,期盼着学习时间的来临。
我认识新英格兰的一家人。这家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致同意每天晚上抽出一段时间来学习,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自我教育。每天晚饭后,他们会娱乐一番。他们有固定的一个小时的玩耍时间,开心开心。然后就是学习时间了,全家会一片寂静,连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看书、写字或者做一切其他的脑力活动。谁都不允许说话或打搅别人。倘若有人生了病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不想学习,他最起码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别人。这里气氛非常和谐,大家目标一致,可谓是理想的学习场所。凡是会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的,凡是会打断思绪的,都尽力避免。这样一个小时封闭的不间断的学习,其效果要超过两三个小时被打断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习。
要是每个家庭都不再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将晚上用来学习,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鼓舞的事啊!假如一个自我提升的家庭弥漫着一种爽朗、警觉、聪明、和谐的氛围,那么家庭成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受到激励,向往更加美好的事物。
有时候,倘若家里有这么一个孩子,意志坚定,立志不做失败者,不把未来寄托在机会上,那么受这个孩子的影响,家庭的习惯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孩子一旦这么做了,他就和芸芸众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后者正在丢掉自己的机会,既没有毅力,也没有精力,去做任何有价值的事。
总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总是拼命努力,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名声,那么凡是认识你的人都会被你吸引,你就会得到很多推荐,获得那些不努力的人永远也得不到的提升。
即使是最忙碌的人,一生也有大量的时间被浪费掉,而这些时间假如被安排好的话,被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
很多家庭主妇从早忙到晚,于是就以为自己真的没有时间看书读报了。不过倘若她们能把工作更加系统化一些,她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时间!有条有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所以我们肯定可以调整生活计划,从而挤出大量的时间来修身,丰富生活。不过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只有把其他事都做完后,才有机会修身养性。
假如一个商人在其他事都做完之后,才有时间料理重要的事务,那么此人能有什么成就?好的商人早晨走进办公室后,立马就处理一天中的要事。他很清楚,他要是去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事,那些细节琐事,比如会见每一个想见他的人,回答别人想问的所有问题,那么等到他有时间处理大事时,也开下班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挤出时间去做我们喜欢的事。倘若一个人渴求知识,渴望修身,热爱读书,那么他的机会就会很大。
有心,则有财富。有理想,则有时间。
放弃无关紧要的而专注于至关重要的东西,放弃宜人的今天而谋求对今后人生有你的东西,这不仅需要决心,也需要毅力。我们总是面临着这样的**:为了当下的快乐而牺牲美好的未来,享受当下无聊的娱乐,或者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上,而把读书拖延到跟方面的时刻。
世上最伟大的事都是那些会安排时间、懂得如何将工作系统化的人完成的。在这个世界留下烙印的人都懂得时间的珍贵,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矿藏。
假如你希望找到一种令人开心的娱乐方式,培养一种新的快乐源泉,体验从前经历过的感觉,那么就每天都一点好书和好的报刊杂志。一开始时不要贪多,不要让自己对读书感到厌倦。每次读得不必多,但是哪怕读得再少,每天都要坚持下来。倘若你很虔诚,那么你很快就会喜欢上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总有一天,读书会让你无限满意,给你带来非常纯粹的快乐。
在体育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松松垮垮、无精打采之人。他们并不进行系统的训练来锻炼肌肉,相反却漫无目标地胡练一气,先玩一两分钟滑轮拉力器,再举两下哑铃,然后再到双杠上**两下,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耗费了时间和精力。这些人压根就应该去体育馆,因为漫无目的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锻炼只会使他们丧失肌肉的力量。不管是男女,要想锻炼出力量,必须要有意志,并且进行系统的锻炼。锻炼时必须用心,必须要花力气,否则肌肉依旧会很松软,身体也得不到锻炼。
锻炼身体和锻炼大脑只是锻炼的内容不容而已。全面、系统对两者来说都至关重要。通过阅读来锻炼和开发大脑的都不是浅尝辄止的读书人,也就是那些毫无目的的拿起一本随便翻一翻,放下,再换一本书翻一翻的人。
要想从读书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必须有目的地去读书。坐下来,随便挑一本书翻一翻,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这会使人丧失斗志。这就好像老板要雇个人,却告诉此人造成高兴什么时候来上班,就什么时候来上班,想工作时就工作,想休息时就休息,累了就把手中的活停下来。
但凡能够避免,千万不要在精神疲倦时去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你倦了还去读书,你会一无所获。一定要趁精神饱满时读书,要在大脑活跃而不是死气沉沉时读书。这一做法对精神不集中不亚于灵丹妙药。我们很多人都深受精神不集中之害,而当下由于阅读材料泛滥,更使得这种病症雪上加霜。
有目的地读书,意识到自己之后的眼界将会大开,意识到我们正在把无知、偏见等一切使头脑糊涂、阻碍前进的驱离我们,什么能够比这更令人满意?
起作用的阅读,构成大脑纤维和精力的阅读,是精神贯注的阅读。读书时应当全部身心扑到内容上。
被动阅读的危害甚至比胡乱阅读还有大。就像呆坐在健身馆不能健身一样,被动阅读也不能锻炼大脑。大脑处于不活动状态,处于某种懒洋洋的狂欢状态,注意力毫不集中,四处游**。这样的阅读靡费大脑的活力,削弱智力,使大脑麻痹,抓不住重要原则和困难问题。
你从书中汲取的不必要是作者放进去的,而是你带给它的。假如心灵不引导着头脑,假如对知识的渴求、对更宽更深文化的饥渴并非读书的动力,那么你就不可能从书中获得最大益处。假如你饥渴的心灵像干裂的突然吸收雨水一样,吸收作者的思想,那么你潜在的可能性以及种种能力就会像土壤中被延误的胚芽和种子一样,迸发出来,开始新的生活。
读书时,要像麦考利[70]那样读,像卡莱尔[71]那样读,像林肯那样读——要像从读书中受益的每一个伟人那样读,两耳不闻窗外事,全神贯注地读。
“阅读只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材料,”约翰·洛克[72]曾说过;“是阅读时的思考才使得我们读过的东西成为自己的。”
读者要想从书中获得最大收益,自己必须思考。仅仅获取一些事实不等于获得了力量。让大脑充斥着无法利用的知识就如同把家里堆满家具和杂物,直到最后我们连脚都插不下。
食物在被充分消化、吸收之前,在成为血液、大脑和其他组织的一部分之前,成不了力气、大脑和肌肉。知识在被大脑消化吸收之前,在成为大脑的一部分之前,成不了力量。
倘若你希望变得聪明,那么再仔细阅读之后,必须养成一个习惯:时不时地合上书,坐下来思考一下,或者站起来,走一走,然后在思考思考——千万记住要思考,要反思。在头脑中将都读过的内容反复掂量。
在你通过思考把读过的内容消化之前,在你把它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前,它并不是你的。你初读时,它属于作者。只有在它成为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才是你的。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自己手不释卷,只要一有闲暇就拿本书在手,他们就必然也必须知识全面,学富五车。可惜这是个错误的想法。这样要是成的话,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吃喝,到头来也就可以成为运动员了。思考比阅读更重要。思索对于读过的内容来说就像消化吸收于食物一样。
我认识的一切木脑瓜子只知道死读书,时刻往自己的脑袋里填知识。他们从不思考。他们只要有几分钟空闲,就会抓起本书来读。换句话说,他们在智力上只知道吃吃吃,从来不晓得消化知识,吸收知识。
我就认识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已经养成了习惯,随身必带上一本书或杂志。无论是在家你、在车上还是在火车站,他总是在读书,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他对知识有某种**,但是由于他总是往大脑里填东西,他的大脑似乎因此弱化了。
每一个读者都应当牢记弥尔顿的谆谆教导:
凡是读书不停的人,
倘若读书时不用心
或者没有同等或更优秀的判断力,
仍然会心存疑虑,焦躁不安,
深陷书本,自身浅薄,
粗俗或沉醉,收集一些
毫无用处的杂物,
就像儿童收集沙滩上的卵石一样。
在韦伯斯特[73]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书籍还很稀罕,非常珍贵,他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书会只读一遍,相反,他认为书都应该背下来,反复阅读,知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74]说过:“我们因为读得太多、想得太少而犯错。我相信我要是少读一半的书,我会更聪明,头脑会得到更好更健康的锻炼,品味也更加高尚。”
生活安静之人没有那么多分心之事,因此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更多地进行反思。他们都的书没那么多,但是他们却更会读。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任何科目,你都应该像磨刀一样,不是为了从磨刀石中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把刀磨得锋利。读书和学习也是为了让大脑锋利。
书籍的最大好处不是从我们记得的内容中获得,而是从其暗示当中,从其塑造性格的力量当中,获得的。
“你要想寻找‘青春之泉‘、’生命之露‘之类的永葆青春的东西,”格利高里神父说过,“不是从图书馆,而是在你自己身上,从你的自尊以及完成神圣使命的成就感当中去寻找。”
“读一本好书是件了不起的事,过好日子是件更了不起的事——正是在过这种日子当中,产生了防止老化和腐败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同,不是因为能力,也不是因为教育和获取的知识。仅仅拥有知识并不总是能拥有力量;没有成为你的一部分的知识,遇到紧急情况用不上的知识,几乎毫无用处,在关键时刻救不了你。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要想生效,就必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教育必须百分之百得成为力量。一点点的实用教育倘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从不会掉链子,相比无法利用的广博知识,会在世上成就更多的事情。
要说谁最能展示书籍对人以及思考对书籍的作用,这个人非格莱斯顿[75]莫属。他总是比他的事业伟大得多。他超越了议会,超越了政治,一直在成长。他对智力扩张有一种**。他的特殊天赋使得他最好是担任神职,或者在牛津或剑桥做个教授,但是环境却把他带进了政治圈,而他也一下子就适应了环境。他是个全面而渊博的人,在图书馆和人生中勤于思考,从而找到了出路。
嗜好读书和接触书本世界的伟大好处就是其提供的服务,可以用来分心和安慰。
倘若我们能够离开自己,逃离我们身边一切令人自卑、泄气、沮丧的烦恼事,随心所欲地前往美和快乐的世界,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一个人倘若因为巨大损失或折磨而泄气或沮丧时,最迅速、最有效的回复方式就是沉浸在健康的环境中,沉浸在令人鼓舞、奋发向上的氛围中。这种方式在优秀的书籍中总能找到。我认识一些人,他们成绩遭受极大的精神痛苦,巨大的损失和震惊几乎令他们精神失常,但是通过埋首读书,从中汲取的力量您他们的精神焕然一新。
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一些有钱的老人,坐在俱乐部里抽烟,望着窗外,或者以旅店为家,到处旅行,总是不满,不知道自己该做么做才好,因为是他们没有为这部分生活做好准备。他们把精力、雄心等一切都给了工作。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过去在做生意时,极其活跃,能够仅仅把握住事件的脉搏。在他活跃的职业生涯中,他对世事了如指掌。如今他退休了,就像孩子一样快乐、满足,因为他一向喜欢读书,热爱自己的同胞。
人们倘若关注某一个方向时间太长,就会失去弹性,失去精神活力,失去精神上的清新和自发。
要是让我用多雷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读书不得与思考;读书是除了睡觉外,让大脑休息的最好方式。”
不过我更愿引用无所不通的英国人罗斯波利[76]伯爵的话。在位于中洛锡安郡[77]的西卡尔德镇[78]的卡内基图书馆的揭幕仪式上,他作了讲话,谈起了书籍的价值问题,很有见地:
“不过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书籍本身才成为目标,那就是解乏。当目标是解乏,是开心,是迷失在想象的世界而忘掉俗世的一切烦忧时,书籍就不仅是一种手段。书籍本身就是目标。它让人精神振奋,受到鼓舞和激励。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喜欢读书的人在干完活后,可能精疲力竭,这时候他落入某个伟大作家的怀抱,后者把他从地上拎起来,带到一片新的天地之中,让他忘记了创伤,使他的肢体得到休息。等到他重新回到俗世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非常开心。”
“好的书籍,也就是培根[79]所说的那些思想片段,它们越过时间之海,将其珍贵的货物安全地从一代传递给另一代,谁能够高估其价值?”阿特金森教授问。“在书中,最卓越的人将过往和当今最优秀的智慧交给我们;在书中,那些远比我们聪明的人随时都准备好将他们终生耐心思考的结果交给我们,将通往宇宙之美的想象交给我们。”
热爱好书之人永远也不会孤独;无论身处何地,他下班后,都能找到愉悦有益的事情去做,都能找到社会中最优秀的人交往。
对印刷艺术,对那些把自己最优秀的思想置于我们可以随心所欲欣赏的地方的著名作家,我们怎么感谢也不为过份。阅读他们的书籍与和他们面对面交流相比,前者有些优势。他们身上最优秀的部分都活在其书中,而他们令人讨厌的怪癖等都被删除了。我们发现这些作家最好的一面都呈现在其书中。他们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经过筛选的。书籍这样的朋友时时刻刻都在听候召唤,从不会麻烦我们,招惹我们。不管我们有多么紧张、疲惫或沮丧,它们总是会给我们以安慰和鼓励。
当我们深夜无眠之时,我们可以把最伟大的作家叫来,他会一如既往地乐意陪伴我们。伟大的文学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对我们开放,我们不需要预约,不需要请人牵线搭桥,不需要打扮得衣冠楚楚,也不需要留心任何礼仪,我们就能够拜访古往今来最最著名的人物。我们不需要预约,就可以径直去造访弥尔顿、莎士比亚、爱默生、朗费罗、惠蒂尔[80],并且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
“你不需要引荐,也不用担心遭到反感,走进一个大图书馆,也就相当于走几里社会,最广义的社会,”格基[81]说。“在人群当中,你想选谁作伴就选谁作伴,因为在那些不朽人物举行的无声晚会上,没有任何傲慢,最上层的人极其谦卑地给最底层的人提供服务。你可以和其中任何人交谈而不用感到自卑,因为书籍都有良好的教养,不会因为歧视而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让年轻变聪明、有学识的不是他读了多少书,”威廉·马修斯教授说,“而是他掌握了多少书籍,使这些精心选择的书中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思想都成为一个熟悉的朋友。”
书籍只有经过反复阅读,而且越读越开心,这样才能走进我们的心里,才能像麦考利所说的那样,成为永远不会变脸的老朋友,无论我们是富贵还是贫贱,是伟大还是平凡,对我们都始终如一。无论是谁,只读一两遍,都不可能走进一首漂亮的诗、一部伟大的史书、一本细腻的书籍或者一卷精美的杂文的内心深处。他必须把珍贵的思想和说明放在记忆的藏宝室里,闲暇时反复把玩。
“书籍是永远的伙伴。朋友来了又走,书籍却不因经历变化而改变,任何时间都让我们迷醉。”
“我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时,”哥德斯密曾说过,“我感觉就像交了一个新朋友,而当我重读一本书时,那就像是老友再见。”
“哪怕我再穷,”威廉·艾勒里·坎宁[82]说,“哪怕时代的富裕进不了我的寒舍,假如那些神圣的作家能够光临,下榻我的屋檐之下——假如弥尔顿能够跨过我家的门槛,为我吟唱《乐园[83]》,假如莎士比亚能够为我打开想象的世界,让我领悟人心,那么尽管我进不了当地所谓的高尚社会,我在思想上并不会感到孤独。”
“书籍,”弥尔顿说过,“就想用药瓶一样,保存着作者智慧的精华。一本好书就是大师的珍贵血液,将其贮藏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生命[84]。”
“书籍是好伙伴,”亨利·沃德·比彻曾说过。“你想学习时,它就来,但是永远也不会在你后边追。你不专心,它不会生气,你移情别恋,喜欢上了树叶、衣服、矿物、甚至其他书籍,它不会嫉妒。它默默地为心灵服务而不求回报,甚至不要求爱的回报。然而这样做,它却似乎更加高尚,它走进记忆,在记忆里盘旋蜕变,直到外面的书籍只剩下躯壳,其心灵和精神已经流向你,像一种精神一样占据你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