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和态度
这一章是本书的最后一讲,先和大家谈谈我眼中最好的技术,还有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们的态度。
心理学的爱好者和工作者们有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学习。我们以前以为学习是为了帮助身边的人,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学心理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以前以为最好的技术是那些方法和理论,但是后来发现,最好的技术是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安静了下来,当我们具有那样的力量、勇气,当我们面对了、接纳了,当我们驾驭超越了,我们的心灵自由了,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一切无形的技术,而且这技术会让我们终身受用。
曾经有位跟我学绘画的学员对我说:“韦老师,你在上课的时间里,大部分都在歌颂真善美,给人一种‘太平盛世’的感觉,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太多假恶丑,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法学习到遇到这些问题的真实解决方法,不知道您怎么看?”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特别想说,选择怎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应对是我们的自由。我曾经在课程中提过,不论外部的境遇如何,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态度。我们可以吃不到饭,也可以被别人鄙视,但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这一切境遇的态度、心情和心态,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而能力,就是我们自由的能力,就是我们的自由。孟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当我们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选择很重要。你是选择恶还是选择善,其实就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也是一个伦理、道德,更是一个幸福和快乐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善呢?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相信呢?因为选择相信了,我们就会往相信的方向去,如果选择不相信,就会往不相信的方向去。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家觉得是“害人之心”更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还是“防人之心”更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乍听上去说,“害人之心”,好像更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我们要提防自己。其实更不利于自己心理健康的是“防人之心”,为什么这样讲?说一个人有害人之心,其实不是很可怕。因为有害人之心的人,不会害所有的人,他也不会时时刻刻都要去害人,只是偶尔去害一回人。但是我们再来看防人之心,你要防人可能就是天天防了,可能是从早防到晚,24小时在防,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危险,因为你假设外部是有危险的,所以你就不得不时时刻刻要防。还有,你防的人是谁呢?你不会只防一个人,你会防所有的人,因为你已经选择了相信所有的人都是不好的了,所以你就会防所有的人。当你防所有的人的时候,当你无时无刻不在防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一个恐惧的人,你是一个焦虑的人,你是一个惶恐不安、终日不能踏实睡眠的人。那么这些都综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心理病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能心安理得,你不能问心无愧,你不能够安静,你不能够清净,所以你是一个心理焦虑的人,你不可能获得快乐。当我们选择相信了人们是好的,世界是好的的时候,其实我们就选择了一条心理健康的道路。过去我们会觉得这是道德的问题,你把人生世界看得那么美好,你是一个标榜自己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本身是一个崇尚美好自由的人,现在我们再来看,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也许我当初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我学完心理学之后再次回过头来看一看,我发现原来这种选择是我们人类,尤其是东方人、中国人,不由自主的选择。这种不由自主的选择的背后恰好就能看出我们的智慧,因为这是我们集体的选择。我们中国人集体选择了向善,所以才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我们集体选择了向善的背后就等于选择了快乐,所以我们又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说分享是快乐的,当我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可能我们少吃了,但是我们却获得了另外的精神的富足。孔融让梨,孔融获得的是什么,他失去的是一个梨,可是他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升华。所以这也就有了孟子提出来的“舍身取义”。我觉得当今世界,很多问题出在我们太过于惜命。
很多人动不动谈养生,养生主要养什么呢?我们已经误解了古代真正的养生的价值,真正的养生是养人的生命状态,让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完全自由,完全超脱,清净无为。而我们今天的养生就是养活着,不要死就好。今天的养生就是多活一天是一天,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养生的理念错误地注释了真正的养生。于是一切不利于我们生命存在的,都不要去做,一切有利于我们生命存在的都做。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当我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自私,选择自利。我们会不会为了孩子牺牲生命呢?我们会不会为了精神的追求牺牲呢?如果你丢掉了所有作为人存在的形式,那么还要生命做什么?
所以人的选择就在于善的选择,在于对生命状态的选择。所以,其实每个人在他的成长道路上都已经选择了。我们做心理学其实是在做什么呢?可能是去寻找到他最好的选择,改写他的选择。比如说,一个人选择了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我是一个受害者,我的丈夫出轨了,他抛弃我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是不讲道理的,他们伤害了我,让我有了创伤;在我过去遇到的情感当中那个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被骗了;等等。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这些事情,当选择了它们是不好的,它们是坏的,它们是针对我的,那么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当变成一个受害者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做一件事情,不断地要去证明自己是受害者,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那我们就会去做这件事情不断地武装自己。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城市要建新的大楼的时候,一些文物专家为了保留一些文化遗产,就和政府去理论,让他们保留,那么这种保留是为了留住我们文化的根,留住我们历史的印记。但是如果一个人,他把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和体验也保留下来,而且还要请一个建筑队重新再去装修,打扮成一个受害的样子。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文物”,不再是可爱的,而是可怜的,是一个心理病患者。
所以我们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去做这样的一个改写。所以我们如果遇到了一个在他的认知里面他是没有人疼爱的人,他进入社会就会做一些事情试探来证明别人是不爱他的,当然他每次证明都能够证明成功了,因为如果不成功,他会继续去证明。但是到我们咨询师这里,我们如果还能让他证明成功的话,咨询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我以前在我的小说《谁在掌控你的人生》里面写过这样一段,叫作拔腿毛的小女孩。在她的印象中,她被大人打骂过,所以她不相信大人是疼爱她的。有一天她又碰到了一个做咨询师的大人,她走到这个大人身边转来转去,大人问:“小姑娘,你干什么呀?”她发现之前的大人都是对她说:“干什么!滚开!”但今天,她听到的声音很温柔。然后她心里面想:你少给我装蒜,你等一下肯定会踢我的。这是因为她过去的体验造就了她今天的选择,因为她曾经被踢过,所以她会尝试,她会停在这个人的腿边,然后抬头看一看他,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拔他一根腿毛。如果她拔了你一根腿毛你发了脾气,那么她就会证明自己的选择,认为你刚才的那种和颜悦色是假装的,所以她就继续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其实她拔腿毛不是针对我们,而是她的心理机制,是她过去的模式在不断地重演。
要是你和她说:“拔我的腿毛很好玩吗?我感觉有点疼呢。”你把你的痛告诉她,不责怪她,接纳了她,但是你又没有容忍她,你有底线。那么她就会继续怀疑,她觉得今天比较不舒服,她觉得今天可能碰到了一个不是坏人的人。你要知道,当她认为她碰到了一个可能不是坏人的人的时候,其实已经改写了她的人生。当她怀疑这个世界还有好人的时候,她的内心就开始苏醒了,问题就开始在解决了。
然后第二天她又来了,如果她又想,“昨天我在他腿上拔了一根腿毛,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是因为他昨天忘记了怪我,他昨天一定有高兴的事”,她会找理由。“今天我再拔他一定会怪我”,然后今天又拔了,“果然也没有怪我”。第三天又来了,然后她就想,“不怪我是因为我拔的太少了,拔得不够使劲,我要拔两根”,然后一次就拔了两根。拔了两根后,你说:“哦!嘶~小姑娘你干什么?我发现你拔两根比一根还疼。”你告诉她你的体会,告诉她你对她的态度,告诉她:“我不怪你,但是我很想知道你要干什么?”她也不会告诉你的,但是她开始更加地动摇了。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相信她不是针对我们的,她有她的原因,她不是在伤害我,所以我就不会怪她。而她选择了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要不断地试探,找到一个坏蛋。
还有些第三者,他们也在试探,他们在试探什么呢?曾有人做过统计:上了某节目去晒幸福的夫妻,过后都离婚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一个这样的假设:凡是上过该节目的夫妻,他们就被某一类人盯住了,那一类人就是隐藏他们身边的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婚姻的人,他们就会做一件事,所以那些“小三们”就出动了,叫作潜伏在人群当中的“小三们”。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不相信世界上会有真正的好男人,她们过去的体验和认知让她们选择了相信世界上已经没有好男人。所以她们会去那些男人的周围转来转去,尝试去“拔腿毛”,一来二去,这些男人们的婚姻就被摧毁了。
所以不相信美好是很具有破坏性的,它破坏了自己的快乐的人生旅程。你可能曾被别人伤害,被别人揍一顿,被别人骗钱,但是你不是时时被骗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选择了向善,因为他们相信世界上有善。
我在很多课堂上都分享过我的人生经历,其中有很多的挫折,很多的不顺利。但是最终我却还是选择相信每天的阳光都灿烂无比,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是最近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乐观的能力。乐观是有进化基因的,有54%的原始基因已经注定,所以还有一些人是本不具备的。你可能会说,惨了,我这种不具备乐观能力的人,看什么都消极的人,是不是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快乐了。不是的,还有近50%你完全可以把它发挥放大,你一样可以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朋友与祝福
书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已经跟着我学习了绘画艺术心理疗法中的十个技术,我们用这本书作为载体,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相聚和相交,你有缘看到这本书,我有缘为你讲解一门技术,与其说是你在跟我学,不如说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经历这趟学习的旅程。我们可能隔着千山万水,但因为这本书我们聚在一起,有了时空的链接,其实是很美好的事情。因此我们本章的主题是朋友与祝福,我们从此成为朋友,彼此要说一声祝福,再说一次再见,用绘画的方式来作为一个特别的告别仪式。
我们就先来作第一幅画“朋友与祝福”。我们今天用的是水彩,你可以把最近一段时间,或者你成长历程中,或者你在这段时间学习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体验,画一幅画,先写上标题“朋友与祝福”,然后再绘制这样一幅画。时间为20分钟。
下面是我带领的某一次团体中组织成员绘画的作品和分享过程。
分享过程
分享者1:非常感谢韦老师和各位朋友,给我的分享机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对绘画的兴趣很浓厚。分别是忧伤的,但祝福是美好的。我觉得这十几次课程每次都有收获,我的这幅画是送给各位老师和韦老师的。我画了一些树和鲜花,还有宽广而通畅的道路,天空中是彩虹。希望各位朋友的未来是美好的,鲜花、彩虹为你而来。非常感谢各位!
分享者2:我画的是一颗大大的心,里面有许多带着微笑的小心,在这颗大心的外面我画了翅膀,是绿色的。我想说的就是今天韦老师说了一句话,特别打动了我。韦老师说,最好的技术,是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有力量,有勇气,于是我就为自己的心插上了翅膀,让自己的这颗心自由地前行。像韦老师说的,用自己的这颗心做无形的技术,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我觉得在心理学的道路上,我已经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在爱的道路上,我先成为最好的自己,再把爱传递给更多的朋友,包括我的家人,我的每一位来访者。我还想说的就是,我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每一位来访者。也感谢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这十几节课,我一节课都没有落下,我觉得真的是丰盈了自己,也拓展了自己。我们彼此温暖着,我爱大家,也衷心地祝福每一位朋友幸福,快乐。
分享者3:带着即将结束的时刻,我特别舍不得韦老师以及每一个和我一起学习的学友们。当被告知画一幅“朋友与祝福”的画时,我心里有很多的祝福和话想跟各位说。我画了一颗心,里面写了3个字,周围用花色表示发光,也代表我感恩的心,祝福韦老师,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位学友。
韦老师点评:我们是体验的动物,当我们的身体、心灵、思想、情感与我们当下的时间一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体验是最强烈的,也是最完整的,这种体验就能够重新改写认知和我们的接下来的行为,所以存在主义治疗主要讲此时此地和当下,也就是我们与自己同行了,这是一种立体性的认知,而不只是单一的理性的认知,所以这种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过去我们学了很多,但却不能够知行合一。今天我们回想一下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行动和体验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的会心也是在当下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心在同步的时候,达到了一种交互,这种状态就叫会心。我站在你的面前,你站在我的面前,我看着你的眼睛,你也看着我的眼睛,我仿佛从你的眼睛里面看到我的影子,你也可以从我的眼睛里面感受到你的心,这种会心的状态最能滋养我们的心灵。
接下来继续:第二幅画,任意想说的话,对自己,对别人,自己的心情,把想说的话都画下来。
分享者1:我画的是一幅风景图,远方的天空是一颗心,代表太阳,学习这么久以来,越来越发现真正的自己,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身边的现实状况如何,当迷茫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心的方向就是前行的方向,这是我的分享,也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谢谢!
分享者2:参加了此次学习以后,我心里很舒畅,原来一些郁闷的东西,好像慢慢融化了,非常激动。我画的这幅画是小鸟在蓝天白云中飞翔,我想以后把心胸放开,该放下的东西一定要放下,心中无杂念。就像群燕一样,可以慢慢地长大,慢慢地飞翔。
分享者3:我作这幅画的,这绿色草坪仿佛让我们都看到了希望。我又画了6个小人,代表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相聚到一起学习。我又画了个太阳,我感觉大家此时是收获满满的,还有花朵,我们满载而归。蓝色代表我们即将要敞开的一个很大的人生平台,也代表我的心情。作完这幅画之后发现这6个小人好像是要分开、分别,但是又好像大家要再一次相聚的意思。在我们500人的大家庭中,好像和我们的生活状态很相似。我每一次课程都有参与,但是每一次都在观望,只有在最后一次的时候才突然报名要分享。这跟我在平常生活中的状态也很相像,这也是我在这个绘画当中觉得收获最大的一点,接下来我可能还要完成这项功课吧。
韦老师分享:为什么在最后我会放这样一个环节呢?用意有二,一是大家在学习一系列绘画心理治疗技术之后,有了表达,有了分享,有了释放,有了沉淀,我们在这里再来升华,能让大家的感悟更深,以巩固学习的效果。再者就是帮助大家处理一些分离焦虑。在一些团体活动,或者工作坊中,越是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有些学员越会出现分离焦虑。一个团体,成员之间联结得越紧密,大家彼此的分享越多,同理心越多,团体效果越好,就越容易出现分离焦虑。我带的团体中就常常在最后的课程里面出现分离焦虑,因为都很走心,大家的关系建立得很好,于是在临近结束时,各种各样的分离焦虑就来了。这个时候,其实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因为分离焦虑是跟我们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相关的,处理好了这种分离焦虑,就有可能修复我们已经成型的依恋模式,能与他人之间建立更长久和更安全的亲密关系,是又一次成长。
本书,我以《朋友与祝福》作为结尾,感谢大家一路的陪伴,也感谢书中所有朋友的表达与分享,你们成长了自己,也成就了我,让我们继续心与心相随,情与情相伴,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