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6日清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大多数学生都在睡梦中,而一名叫格莱沃的学生却没有睡着,因为他刚刚结束通宵自习。此时,他正准备去洗手间洗漱一下,以让自己清醒。
当他正在洗手间洗漱时,他的室友赵承熙走了进来,但他们并没有彼此打招呼,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这种方式相处的。23岁的赵承熙对于格莱沃来说,就像一个陌生人,虽然他们是室友,但他却一点也不了解赵承熙。赵承熙每天都是面无表情,不和任何人说话,更没有相熟的朋友。遇到同学就如看到透明人一样,好像看不到他们似的。可让格莱沃想不到的是,这是他最后一次见赵承熙。
早上7点15分,911报警中心接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名女生的报警电话,声称宿舍发生了枪击案。于是,救援人员火速赶往事发地点。当他们到达案发现场时,发现有两人中枪。不幸的是,两人均已身亡,一名是大一的女生埃米丽,另一名是叫克拉克的男生,他是学生管理员。
随后,警方也赶到了事发现场,并对案件展开调查。可是,目击者少之又少。那名报警的女生也是回宿舍时才发现同学被杀,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听到枪声。即使有人听到了“砰砰”的响声,也不会联想到枪杀案,因此,极少有人出去看看情况。因此,警方猜测,罪犯在行凶完就立刻逃离了现场,因此并没有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紧接着,警方开始在校园展开调查,封闭校园的电梯。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警察在四处搜查,都感到莫名的害怕。起初,警方怀疑这起枪击案有可能与感情纠葛有关,因此,他们着手调查女性被害人的男友。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并为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让警方想不到的是,凶手此时正在校园徘徊着。凶杀案发生后,赵承熙回到了宿舍,整理自己准备邮寄的资料,然后离开宿舍去邮局,邮包上的收件地址是美国国家广播中心。
犯罪心理学家路易斯·施勒辛格认为,此时的赵承熙在杀完两个人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准备执行自己更大规模的“屠杀”计划。因此,他将邮件寄给了媒体。
此时,还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已经有人遇害了。9点26分,学校发出了通知,告诉同学们宿舍中发生了枪击案,现在警方在进行调查,让学生们注意安全。如果发现可疑人物,立刻与学校警卫联系。可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有26000多名学生,又有多少人没有看到这一通知呢?
在通知发出4分钟后,赵承熙走进了诺里斯教学楼,那里都是上课的师生。他带着两把手枪和多发子弹,还带有刀子。不仅如此,他还带着两条锁链,目的是将教室的门锁起来。当时,教学楼如往常一样非常安静,这一切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赵承熙快速打开206教室的大门,随即对教室中的师生进行扫射,1名教授和9名学生当场中弹身亡。接着,他又走向另一间教室。所有的学生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弹,更没有人敢上前阻拦他。在整个射杀的过程中,赵承熙面无表情,更没有一丝的害怕。
隔壁班级的同学们听到枪声后,有的学生吓得躲在桌子下,有的学生则用课桌抵住教室的大门。可是,赵承熙却在外面狠狠地撞着教室的大门,门被撞开了十几厘米。有几个学生立刻上前,将门再次关紧。随后,赵承熙在门外对着门开始射击。
最后,赵承熙走到了204教室。当时,正在上课的一位老教授做了一件非常可敬而勇敢的事情。他一个人死死地抵住教室的大门,命令学生们赶快逃跑。于是,很多学生纷纷打开窗户,从楼上跳了下去。可那位教授却力不抵赵承熙,最终被赵承熙撞开了门并杀死。
9点45分,警方接到了来自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第二通求救电话。随即,大批警力立刻赶到事发现场,包围了诺里斯教学楼。紧接着,警察陆续进入教学楼,但他们发现很多门都被锁上了。于是,他们强行将门打开。当他们听到二楼的枪声时立刻上楼,一间一间教室地寻找凶手。
此时的赵承熙估计自己肯定是逃不出去了,于是,他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在赵承熙行凶的9分钟里,他一共开了170多枪,杀死了诺里斯教学楼里的师生以及之前的两名被害人,死亡人数高达32人。
直到第二天早上,世人才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令人惨不忍睹的枪击案。人们对行凶者赵承熙的身份和背景充满了疑问:他是天生就有杀人的本性,还是由于某些精神疾病导致他杀人呢?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对赵承熙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分析。
有心理学家认为,谋杀行为其实是一个很长的心理过程的终结点,这个心理过程的起点一般都发生在罪犯的童年时期,并且是不断发展的。的确如此,在赵承熙很小的时候,他的异常行为就有所体现。
在赵承熙童年时,他就是一个沉默寡言且有些自闭的小孩子,从来不会主动与其他人交流,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见了长辈也如此,从来不会主动上前问好。可是,他的家人并没有注意,以为他性格使然,不爱说话。到了高中,赵承熙的自闭倾向越来越严重。当有同学主动向他介绍自己时,他总是低着头看着桌子,没有任何回复。同学们都以为他比较害羞,不爱说话。
这正是很多心理专家总结出来的校园杀手的典型个性特征: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没有亲近的人,不合群,时常会有偏执、消极的情绪。
由于赵承熙是一个外国人,因此他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语言上的侮辱,还给他起了很多外号,从来都不喊他的名字。有时候,同学们还故意在他面前羞辱他,因为他们知道赵承熙是不会回嘴的。
在课堂上,赵承熙也永远保持沉默。他的高中英语老师让所有学生大声朗诵课文,但赵承熙不愿那么做,一直低头不语地盯着书本。最终,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他不得不读出声。但由于他是外国人,发音很奇怪,因此,同学们都取笑他的口音。
对此,美国社会学家凯瑟琳·纽曼分析,赵承熙总是将自我世界封闭,没有任何面部表情的面孔下隐藏着难以压抑的愤怒。因此,他的精神世界已经扭曲,会把自己所受到的苦难和委屈无限放大。
虽然高中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但赵承熙的成绩却相当不错,并最终考入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他的父母本以为进入大学会让他忘记高中那段不愉快的经历,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从而会改变他,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进入大学后的赵承熙依然自我封闭,不愿主动与同学说话。偶尔与同学聊天,也总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声称自己曾与普京一起度假,自己的女友住在外太空。他的这些反常的话语让同学们惊讶不已,但他的反常举动远不止于此。
2005年秋天,赵承熙曾暗地里跟踪两名女生。两名女生将这件事告诉了学校警卫,他才收敛了自己的反常行为。可是,赵承熙的内心却躁动不安,他曾告诉室友自己可能会自杀。室友担心他会做什么傻事,及时地通知了学校。赵承熙接受心理评估后,心理医生表示,虽然他有心理问题,但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
赵承熙的老师曾反映,他在教室中上课时,总是戴着帽子和墨镜,让人难以看到他的面部表情,这让人不免感到很害怕。犯罪心理学家路易斯·施勒辛格分析,这是因为他不愿让他人看到自己的样子,由于他很自卑,而且非常憎恨自己,因此,他会认为所有人都憎恨他。
在大学时,赵承熙曾写过两部戏剧,但心理学家分析其剧本发现,剧本中处处体现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被迫害者,而且内心十分偏执,有犯罪的倾向。
犯罪心理分析专家也表示,很多有暴力倾向的人都是非常不合群的,通常来说,他们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可是一旦他们突然爆发,不会随意攻击别人,但会有计划地杀人。比如,为自己准备好武器、设计在哪里开枪等。
的确如此,赵承熙在杀人前做了很多精密的准备。在2007年2月,他曾在网上购买手枪;3月,他又在火药店里购买子弹,还去射击场训练自己的枪法。在行凶前,他还录了一段视频和手写了一段个人宣言。
在枪击案的两天后,美国国家广播中心收到了赵承熙寄来的录像带和手写宣言,里面的内容让所有认识他的人大吃一惊。当时的媒体只公布了录像带中的片段,赵承熙声称“是你们逼我的,我别无选择”。
而从他的手写宣言中,心理学家分析出了赵承熙的内心,对世人相当愤怒,并且对自己相当憎恨。对自我憎恨情绪的反抗,会让他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甚至会抬高自己,想要操纵他人。这些材料都反映了他的扭曲、变态心理。
当很多心理专家集中精力分析赵承熙的心理时,有一位心理学家却最为了解赵承熙的心理,他就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鲍勃·贝克特尔。因为他曾有与赵承熙非常相似的经历:从小被人嘲笑、侮辱,他总是将愤怒藏在心里,将自己与他人隔离起来。上大学后,他的杀人计划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实施了。22岁的贝克特尔拿着枪准备将整个宿舍大楼的同学全部打死。可是,当他打死一名新生后,他停手了,并向警局自首。
由于这是一起恶性事件,最终,贝克特尔被判终身监禁。不过,一份心理鉴定报告却救了他的命,在被监禁5年后,有位陪审员发现贝克特尔的精神状况可以被判定无罪。与此同时,那名死者的母亲也写信给法院,声称已经原谅了贝克特尔。最终,贝克特尔被释放了。
后来,鲍勃·贝克特尔彻底改变了。现如今,他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了30年的环境心理学教授,而且还教授一门关于幸福心理学的课程。不仅如此,他还帮助立法机构制定一项约束校园中恃强凌弱行为的规定。
心理学家表示,很多校园杀手都是从小就被他人排挤、嘲笑,因此,他们总是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即使他们很想走进社会,但总是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就会变得扭曲、不正常。虽然他们的心理是病态的,但很少有人会去看心理医生。赵承熙的反常行为和变态心理虽然也被同学和老师注意到,但没有人真正明白、了解他在想什么。即使心理医生诊断出他心理有问题,但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治疗,才导致惨案的最终发生。如果提前预防、提前安排其就医,就可能不会酿成这一悲剧。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有话说
心理画像专家分析,暴力罪犯的特点往往是没有任何朋友、不合群等,很多罪犯都具备这一特点。而校园杀手在此基础上又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排挤、侮辱等,使得他们承受常人难以体会和忍受的痛苦,这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无助,发泄的目标也更加明确,爆发的时间也更难以控制。
对于年纪较小的校园杀手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杀人的行为相当“酷”,会因此让自己出名,并让其他人惧怕他们;而年纪有些大的校园杀手则认为杀人行为会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主宰一切。在这些冷酷而年轻的校园杀手的脸上是麻木的表情,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仇恨,总是活在自我编织的幻想中。如果他们能顺利地买到凶器,比如,枪、刀等,而身边的人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病态心理和行为,最终,他们就会做出屠杀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