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6日,在静谧的麦肯尼公园中,一个年轻人在散步的时候在公园僻静的地方发现了一具被肢解的尸体。顿时,吓得那个年轻人连连后退,并惊慌失措地报了警。
警方闻讯赶到现场后,发现被害人是被勒死的,并且凶手对其实施了性侵犯。随后,罪犯还残忍地将被害人的喉咙割开。但警方对现场进行仔细搜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只在后来调查时才知道被害人是15岁的凯西·迪瓦恩。
正当警方调查这起谋杀案时,另一名被害人乔尼·莉茨的尸体被人发现。警方勘查现场发现,这起谋杀案的作案手法与一个月前遇害的凯西·迪瓦恩极其相似。因此,警方怀疑凶手有可能是同一个人。可是,这个猜测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1974年1月31日,一个名叫琳达·安·希利的女生失踪了。警方接到报案后对她所居住的公寓进行搜查。经搜查发现,琳达的枕头上有血迹,可床垫和枕套却消失不见了。另外,衣柜中的睡衣领口也有血迹。除此之外,警方再也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这让警方陷入了困境,调查起来也毫无头绪:不知道琳达到底是被绑架了,还是已经被杀害了。
紧接着,这类失踪案在犹他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时有发生。被害人大多是白人女学生,身材修长,留着长发,单身住在公寓中。失踪的时间大多是晚上,而且失踪者穿着很随意,并不像是出门与朋友约会的样子。
警方在对此类案件进行调查时,很多目击者说法不一,有的人称曾看见失踪的女生与一个手上打着绷带的男子交谈过;有的人则称,曾看见一个腿上打着绷带的男子向一些年轻的女性询问问题;还有的人说,曾看见一个男子声称自己的车坏了,向一些女性请求帮助。
不过,在调查的过程中,警方还是掌握了一条关键但用处不大的线索。两名女生珍妮丝·奥特和丹妮斯·尼斯伦是在同一天失踪的,她们俩在失踪前,有目击证人看到她们都曾与一个英俊的年轻男子交谈过,并且听到那名男子自我介绍为“泰德”。而失踪的这两名女生互相并不认识,这表明罪犯是在一天之内作了两起案件。
因此,警方怀疑这个名叫泰德的男子就是杀害两名女生的凶手。可是,在美国名叫泰德的男子太多了,如果要进行调查的话,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相当有难度。另外,警方还不确定泰德这个名字是不是罪犯使用的化名。
正当警方深入调查名叫泰德的嫌疑人时,一个名叫卡罗·德洛克的女生戴着手铐跑到了警察局,她声称有一个名叫罗斯兰的警察要杀她。可是,警察局中根本没有叫罗斯兰的警察。当警方安抚好其情绪后,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
原来,卡罗在书店遇到了一个英俊的男子,他告诉卡罗刚刚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偷她的汽车。卡罗以为他是书店的职员,就跟着他出去一探究竟。但到了停车场,那个男子声称自己是警察,需要卡罗同他回警局协助调查。卡罗有些迟疑,那名男子便拿出自己的证件,声称自己是罗斯兰警官。
于是,卡罗跟着他上了车,但她还是心存疑虑。在车子发动后,她发现汽车没有向警察局的方向行驶,而是去了相反的方向。开了没多久,那名男子突然停下车,用手铐铐住卡罗。卡罗更加觉得不对劲,她伺机寻找逃脱的机会。后来,趁那名男子不注意时,卡罗迅速打开车门逃了出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被送到了警察局寻求帮助。
对此,警方怀疑,那个自称罗斯兰的男子很有可能就是几起谋杀案的凶手泰德。
1975年8月16日,在盐湖城巡逻的鲍勃·海伍德警官发现了一辆褐色的“甲壳虫”汽车从身边疾驰而过。由于鲍勃在当地巡逻已久,对本地的车辆非常熟悉。当他看到这辆车时,经验丰富的他不免觉得可疑,因为这辆车他从来没有见过。于是,他准备上前拦住这辆车,按照惯例询问一下。
谁知,那辆“甲壳虫”汽车却突然加速,想要摆脱鲍勃的追逐。这让鲍勃感到更加可疑,他立即加速追了过去,并打电话叫增援。追过两个路口,鲍勃才将这辆车逼停。从车里走出来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出示的驾照证件显示名字是西奥多·罗伯特·邦迪。此时,增援的警察也赶到了。
于是,他们开始对邦迪的汽车进行搜查。搜查发现,邦迪的车后排竟没有座位,而在车中的行李箱里却发现了绳子、电线、一根撬棍、手铐、一个用长丝袜做成的面具等。因此,警方以涉嫌盗窃罪将其逮捕。
在对邦迪进行调查的时候,车内的手铐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这副手铐与一名幸存的被害人卡罗·德洛克手上的手铐一模一样。另外,卡罗曾对警方说过,那个自称罗斯兰的男子当时就开着一辆“甲壳虫”汽车。因此,警方怀疑邦迪并不是涉嫌入室行窃这么简单,他可能与之前的几起谋杀案脱不了干系。
随后,卡罗来到了警局认人。果然,不出警方的意料,卡罗很快从几个人中认出了邦迪。不仅如此,警方还在邦迪的“甲壳虫”汽车中发现了几名被害人的头发。通过深入搜查发现,大量的证据都表明邦迪就是一系列谋杀案的凶手。于是,警方将邦迪逮捕归案,
邦迪在接受审判时被关押了起来,但在监狱中,他很快获得了狱警和检察官的好感。因此,他被允许使用法院的图书馆。进入图书馆后,他开始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越狱计划。由于图书馆戒备比较松懈,他从二楼的窗户跳了下去,从而成功逃脱。逃脱后,他在附近的小镇上“逍遥自在”了几天。但没过多久,他就被警方抓住。
由于邦迪的出逃让警方产生了戒备心理,虽然他依然可以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但警方给他戴上了手铐、脚镣。即便如此,邦迪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逃跑计划。这次他花了7个月的时间去观察和准备,在警方看管松懈的时候,他将书和一些杂物放在**,并用毯子盖住,伪装自己在睡觉,然后偷偷钻进事先打通的天花板隔层,趁人不注意时进入警员休息室,换好警员衣服后堂堂正正地走出了大门。
出逃后的邦迪再次绑架、杀人,并偷走他人的“甲壳虫”汽车。最终,警方依据这条线索再次将其抓住,并让其接受法庭的审判。虽然精通法律的邦迪一次次地为自己上诉,并坚持了10年之久。但最终,由于证据确凿,西奥多·罗伯特·邦迪因为杀死了23个人,还基于各种原因害死了15人,而被处以极刑。
在邦迪被判刑后,很多心理学家和犯罪专家对其犯罪性格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据了解,虽然邦迪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获得了心理学的学士学位。可是即使他拥有高学历,却压制不住内心的“邪恶之火”,抑制不住想要杀人的冲动。有心理学家分析,这可能与他不健全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邦迪是个私生子,父亲是谁一直都是谜。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外祖父便让他跟着自己的姓,并且让他称呼自己为父亲,称呼邦迪的亲生母亲为姐姐。但是邦迪的外祖父性格火暴,被他人称为“疯子”,经常对外祖母拳打脚踢,甚至有时将外祖母打得休克好几天。另外,由于邦迪的外祖父是教堂执事,没收了很多色情书籍,而邦迪时常翻阅那些书籍。
研究者还发现,邦迪与81%的连环杀手有共同之处:被孤立,没有朋友,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总是一个人待在家中;有偷窃的犯罪史,曾是多起盗窃案的嫌犯;感情受挫,化身为“魔”:被女友抛弃后,他空前地沮丧和郁郁寡欢。虽然当时没有爆发,但酝酿的时间越久,其行为就会越发残暴。据邦迪日后交代,在杀人后,他经常回到抛尸的地方,躺在尸体边回忆杀人的情节,并对尸体进行凌辱;还会将被害人的头割下,将头骨放在家中一段时间,最后再处理掉。
有笔迹专家对邦迪的笔迹进行了分析,在他的笔迹中专家发现了明显的特征:在起始笔画中有漫长的弧线,并且出现在每个单词中,尤其是词语的左半边比较明显。专家表示,这表明邦迪对过去的事情感到非常愤怒和痛恨。
一般来说,散漫的笔迹、杂乱的节奏在罪犯的笔迹中时常会体现出来,这表明罪犯的性格有缺陷;而词语之间存在空隙,则意味着罪犯缺乏正确、合理的态度。而邦迪所写词语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很不规范。笔迹专家分析,这表示邦迪在与人交往时缺乏规律。
在写“I”字母时,邦迪会将其放大,这表明他非常狭隘。在邦迪的心目中,他对女生的看法总是不切实际,而且在其心中没有一个可以与“母亲”平衡的“父亲”。
对此,笔迹专家总结出,放大的“I”字母,僵硬的第一笔都表明邦迪在追求权力和控制,而且为了实现某些目标不遗余力,但会走“捷径”。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有话说
有笔迹专家表示,字迹有其独有的特征和规律,包括字迹的格式、大小、字的倾斜度、写字时的用力程度与速度等。所谓的格式就是字给人的视觉效果,比如,字是否让人感觉整齐、是否具有活力等。
在信件中,格式和字母的大小写非常重要。比如,大写字母“I”和小写字母“i”中的点,它们是含有信息最多的字母。
大写的“I”象征着自我:如果将这个字母写得很小,则表明书写者缺乏信心;如果将这个字母写得龙飞凤舞,则表明书写者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如果将这个字母写得飘忽不定或向左倾斜,则表明书写者有罪恶感、喜欢欺骗他人。
笔迹专家表示,“i”中的点不仅很容易识别,而且还能够看出书写者的性格。如果字母中的点偏左,表明书写者在面临选择时比较谨慎和犹豫;如果点偏右,则表明书写者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如果点位于正中间,则表明书写者一丝不苟,但缺乏想象力;如果点与下面的竖连在了一起,则表明书写者很聪明,做事喜欢计划,并能很快适应环境。
除了字母之外,还有标点符号和数字,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如果信件中有签名,可以仔细查看签名。因为人的签名总是存在细微的变化,如果两个签名完全一致或是签名的风格与正文有很大的不同,则表明书写者可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