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造势 先声夺人(1 / 1)

读史巧做人 上官云飞 428 字 2个月前

人们在谋划事情时一般讲究“名正言顺”,尤其是涉及到重大的利益时,一定要有一个行事的理由,这个理由一定是合乎道义的,为世人所认可的。

隋炀帝当政时,天下已呈败迹,及炀帝被杀之后,天下更加混乱,各地的豪杰之士与盗贼流寇并出,自踞一地,自封为王,互相攻伐,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自己的权力。

李密本来跟随着楚公杨玄感举兵反叛隋朝,杨玄感因没有采纳李密的意见,终于失败被杀,李密幸得逃匿。李密逃至山东,聚集了一些人起兵,自号为魏王。当他击破了隋军宇文化之后,大家都来投靠他,军势渐盛。没多久,因为人一增多,粮食不足,军队中有人逃走,将士怨天尤地。李密心想:现在大家士气低落,如果我急攻洛阳成功,不但粮食问题能解决,也可振奋士气,重振声威。

隋朝仆射王世充当时驻守洛阳,知道李密正缺粮,军势锐减,想乘机迎击,但是多数的官吏都被李密一向壮大的声势镇住了,深怕大家不能同心协力。他思索许久,终于想出一计。他暗中唆使左军卫士张永能到处散播谣言,假装说周公托了三次梦,要他向大众传达意旨——令王世充出兵击贼。大家皆信以为真,立即为周公立庙,王世充便率军出兵征讨李密。每次出兵之前,都先至庙中祈祷,军民士气逐渐加强。王世充更进一步与巫者暗中说好,说是周公之意,要王世充立即率军出兵攻打李密,且必定能奏大功;否则将会有一场瘟疫来临,士兵和百姓谁也逃不了。大家对巫者之言深信不疑,无不奋臂请战,军势壮盛。

到了第二天,王世充引兵攻讨李密,李密出来应战。李密的军队尚未散开,王世充的兵将已冲杀过来,双方一下子混战在一起。

王世充事先已找到了一个外表与李密非常相似的人,把他绑起来暗藏军中。当两军交战正烈之际,就将此人缚在马背上绕阵示众,大喊:“李密捉到了!”李密的军队惊恐不安,隋军士气大振,致使李密落荒而逃。王世充以自己的智谋大获全胜。

王世充称得上是老谋深算的人,将起事的理由归于“周公托梦”,可谓是顺人心得道者。他步步设营,每一步都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李密难挡其气势,一举溃败也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