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东西,大家都认为没有用了,但是,如果能好好地回收改造,那么废物也会变成一种宝物。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借古喻今,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古人废物利用的故事对人们仍有启发意义。
宋神宗熙宁年间,担任权都水监丞(掌管水利方面的官)的侯叔献征发民工,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境内掘开汴河河堤,引用汴河中的大量泥沙淤灌田地。
谁料这一年,洪汛特大,汴河水突然暴涨,洪水从掘开的河堤缺口汹涌而出,顿时堤防崩溃了。那狂吼的大水,雄威响若雷奔走,汹涌波如雪卷颠!发狂的人们围住侯叔献,无数的火把照得汴河边一片通红。侯叔献望着脸色严峻的民工们,大声说:“现在硬堵已是没用了,只有把缺口开得更大些……”民工们怒吼了:“你这昏官,这不是要我们大家的命吗?”“不!”侯叔献声若洪钟,盖过了黄色巨流的吼叫声:“只有想法泄洪,减缓凶猛湍急的水势,才有可能修复堤防,堵住决口!”
接着侯叔献向大家解释:在离睢阳几十里的上游,在汴河河边,有一座废弃的古城,里面虽无人居住,房屋也都早已毁坏,但那几尺厚、几丈高的城墙却还是基本完好,用它来临时泄洪储水最合适。侯叔献一声令下,带领民工们火速奔向上游那座古城边,连夜掘开了汴河河堤,把水引到古城里。
第二天,下游的水量大大减少,侯叔献马上带领民工堵塞住了汴河河堤上的缺口。当古城里的水储满,又往汴河里流的时候,原来塌陷的河堤早已修复了。百姓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农田也免遭淹没。人们为侯叔献在大水汹涌的紧急关头随机应变、巧用废物的智慧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