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了,这就需要我们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变不知为已知,增加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能力,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谦虚好学、取长补短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孔子是个异常好学的人,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传孔子学无常师,曾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孔子渴求知识,知识面很广,对礼、乐、射、御(驭)、书、数样样精通。他的知识来源,一是借助于古籍,即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二是向整个社会学习。他之所以能“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就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他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向社会学习的真实写照。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也是他虚心向社会学习,不耻下问的表现。在古代,太祖之庙便称为太庙。周公姬旦曾受封于周武王,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国君,因此周公庙起初称作太庙。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有人感到奇怪,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了这话,就说:“正因为我不耻下问,才能知道的事情多一些,这正是礼呀。”
孔子一生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直到晚年仍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常同众弟子一起商讨、钻研问题,一边教学生,一边加深、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法,在教与学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好经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他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至理名言,直到今天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普遍被采用。
孔圣人尚能不耻下问,虚心跟人请教,何况我们呢,所以遇到不懂的东西就要虚心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