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1 / 1)

读史巧做人 上官云飞 500 字 2个月前

只有守信义,才能取信于人。一个人没有信用,人生途中就会寸步难行。一旦约定,就要努力去兑现,出尔反尔,会让人对你失去信任,此乃人生大忌。齐桓公正是因为守信义而被推举为霸主。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王命以临诸侯,布告宋、鲁、陈、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在齐地北杏会盟。日期已到,鲁国带头抗命不来赴会,齐桓公便以败约为名起兵征讨。齐军出师获胜,势如破竹,鲁庄公惊惶失措,只得修书请和说:“孤有犬马之疾,未能如约赴会。君以大义责备,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齐桓公果然退兵,在齐国柯地筑坛,让鲁庄公前来谢罪请盟。

鲁庄公临行前向群臣说:“寡人越境求盟,谁肯同行而能保全君臣的体面?”将军曹沫欣然请命。鲁庄公问:“你和齐军三战三败,不怕他们耻笑吗?”曹沫回答:“臣随主公赴会,正是要洗雪三败之耻!”鲁庄公见他态度坚决,勉强同意了。到了那天,齐桓公在坛下布列雄兵,七层坛阶俱有甲士把守,远远望去旗甲鲜明,戟戈耀眼,一派整肃气氛。傧相传令:“只许鲁国一君一臣登坛,任何人不得随行!”

鲁庄公君臣历阶而上,庄公脸色灰白,一步一颤;曹沫按剑相随,全无惧色。刚登上第一层坛,齐国甲士阻拦说:“今日两君会盟,不准携带兵器。”曹沫怒目斥退甲士,保护鲁庄公直至坛上。两君相见,各叙通好之意,三通鼓毕,正要在香案前歃血盟誓时,曹沫右手拔剑,左手抓紧齐桓公的衣袖,厉声请命说:“请齐侯归还鲁国汶阳之地,两国休兵盟好。”齐桓公不情愿地指天发誓,当面答应。曹沫丢下佩剑,再拜称谢。两君这才举行了隆重的歃盟仪式。事后,齐国诸臣打算劫持鲁侯,以报曹沫之辱。齐桓公说:“寡人已许曹沫,不能恃强欺弱。匹夫有约尚不失信,况且一国之君呢?为了一时气愤,劫持鲁侯,杀了曹沫,一定会在诸侯面前失去信义,为天下人所看不起。”次日,齐桓公置酒为鲁庄公君臣送行。随后命南鄙邑宰将齐国侵占汶阳土地,尽数交割还归鲁国。史籍评价:“昔人论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怒,由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另有诗云:“嵬嵬霸气吞东鲁,尺剑如何能用武?要将信义服群雄,不吝汶阳一片土。”列国诸侯听到这件事后,皆服齐桓公的信义,称赞说:“齐侯真是守信义的君主,和齐联盟尽可放心了。”

后来,齐桓公为众诸侯推举称霸。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齐国军力强盛,守信义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