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讲究效益和效率的社会,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有更高的掌控水平和能力,懂得如何成功地进行自己的时间运筹,从而为我们未来的成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成功,从掌握时间开始
《有效的管理者》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德·杜拉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时间利用的专家。他在该书中指出:“关于管理者的任务的讨论,一般都从如何做计划说起,这样看来很合乎逻辑。可惜的是管理者的工作计划,很少真正发生作用。计划常只是纸上谈兵,常只是良好的意见而已,而很少转为成就。
“根据我观察,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清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
人才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前进,在时间中改造客观世界,在时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人才对各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人才创造的各种成果,必须经过时间来检验。时间,唯有时间,才能使智力、想象力及知识转化为成果。人的才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尽快踏上成功之路,若没有充分利用时间的能力,不能认识自己的时间,计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那就只会失败。
时间,是成功者前进的阶梯。任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踩着时间的阶梯一级一级登攀。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提出过“三万天学习论”,他设定人生寿命为八十一岁,把生命分为“成长时代”、“活跃时代”、“充实时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二十七年,大约相当于一万天。从出生到二十七岁,这第一个一万天被称为“成长时代”,是人们成长、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锻炼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时代。从二十八岁到五十四岁,这第二个一万天称为“活跃时代”,是人们接受事业挑战,施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里展翅翱翔的时代。从五十五岁以后,这第三个一万天称为“充实时代”,是人们思考、总结的阶段。人才也和一般人一样,从呱呱坠地到满头白发,都是踩着时间的阶梯前进的。
时间是成功者胜利的筹码。射箭需要练一段时间才能准,画画需要多画一段时间才能精。成功要有个定向积累的过程,这是人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世界上从来没有不需花费时间便唾手可得的成功,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大诗人歌德曾后悔地说:“在许多不属于我本行的事业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假如分清主次的话,我就很可能把最珍贵的金刚石拿到手。”我们再假定,如果歌德活到六七十岁即去世,那他的伟大巨著《浮士德》肯定完成不了。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我们在赞叹成功者成就大小时,实际上是使用了时间这个尺度。伟人们有限的一生中,做出了超越常人的贡献,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所在。我们赞叹鲁迅的伟大,常常想到他一生写了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的著作;我们赞叹爱迪生伟大,也常离不开他一生有一千多项科学发明。
时间,是鉴定成功者成就的最伟大的权威。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人类的一切成果,都将接受时间的批评,都将接受时间的鉴定。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凡有远见卓识的人,都十分重视让认识去接受时间的考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谈到他的化学理论时说:“我不期望我的观点立刻被人接受,因为只有时间的流逝才会肯定或否定我提出的见解。”法国另一个化学家巴斯德,因考察生命起源而被人们骂为骗子和小丑时,坦然地对妻子说:“一个科学家应该想到的,不是当时人们对他的辱骂或表扬,而是未来若干世纪中人们将如何讲到他。”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一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渺小,时间自有鉴定。
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所引起的信息革命的爆发,使时间产生了增值效应,正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能否有效地运用时间,提高时间管理的艺术,成为决定成就大小的关键因素。由于现代信息的增加,知识陈旧,周期缩短,使人才越来越具有不固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抓紧时间学习,就可能从昨天的英才变成今天的庸才。
成功是驾驭分分秒秒的结果
学问、事业都是时间和精力的结晶。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诚恳地告诫青年们:“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章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成功之路,是一条要经过长期艰辛的奋斗之路。成就的大小,与人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和时间成正比。达尔文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才于五十岁时出版了《物种起源》;孟德尔对豌豆花进行了十年的实践,终于在四十四岁时发现了遗传法则;发明大王爱迪生前后经过十七年,试验了一千六百种不同的物质,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用的电灯泡的钨丝;美国科学家吉耶曼和他领导的一个小组,历时二十七年,处理了二十七万只羊脑,终于得到一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样品;而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三十六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年。就以画虾为例来说,齐白石对问他成功秘诀的人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凡此等等,无一不说明了时间与成就的关系。
据人才学家研究,立志和勤奋相结合是支配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所谓“勤”,就是要求人们像珍惜生命一样去珍惜时间,我们常说,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就是这个道理;说到“奋”,就是要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奋斗的目标。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勤奋可以克服一切障碍。”达尔文说:“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门得列夫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要知道,成就之果并不是一伸手就可摘到,光辉的成就之峰并不是一步就可攀登上去。《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托尔斯泰说:“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一生都在研究蠕虫的构造,他说:“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知识不需要货币购买,知识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学来。从前,有个国王想了解人生的“奥秘”,他的大臣立即给他送来一马车的书对国王说:“读了这些书,人生‘奥秘’就知道了。”国王摇摇头说:“这么多书读起来有困难,少一些吧!”隔一会儿,那大臣又背来一包袱书说:“读了这些书,也就差不多了。”国王还是说太多,再少些。又隔了一些时候,大臣只带来一本书,这时国王因思念人生‘奥秘’而染了重病,躺倒在**,他看了书一眼,勉强说:“看来我连一本书也看不了了,你把书里面的意思告诉我吧。”大臣点点头,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国王就死去了。这个国王因想了解人生“奥秘”而染了重病,进而丧了命,求知心不可谓不切,可是不想认真花点时间去读几本书,最后只好一片雄心付东流了。
人生以时间为尺度计算其长短,事业以时间为标准衡量其成败。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命,没有存在,没有思想,没有希望,也就没有一切。一切都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一切条件中的基本条件,不珍惜时间就得不到生命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个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哪一个没有演奏一曲曲动人的时间之歌?因此,如果你想尽快踏上成功之路,那就首先要知道时间的价值,学会珍惜时间。
时间价值的实现在于充实的劳动
古今中外的有志者,都是充分利用了时间的成功作用,进行了“充实的劳动”,从而做出光辉的业绩的。
驰名中外的中国画泰斗齐白石老人,以画花草虫鱼见长。他的画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笔墨造诣十分精深。他的秘诀是“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见天然”。
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是怀着忧郁的心情计算我一生的岁月的。使我心灵苦恼的是这个思想:什么我也没有破坏得了!什么我也没有创造出来!不过,我还要瞧!我要写作!我并不装腔作势,大海上的拍岸的浪潮在叫嚣,心灵里产生出新的旋律——心灵燃烧得像篝火一样,当烧成灰烬的时候我得死掉——但在死亡以前,我要照亮某些东西,我要给某些人加热——使他们变得暖热起来!”高尔基每天都在“怀着忧郁的心情”计算着有多少可以让他“拼命”的日子,所以他每天工作得像一个苦役犯一样,脊背痛得要裂开似的,感到维苏威火山的山峰在他背上生长出来。“拼命”式的“充实劳动”就是学徒高尔基成为伟大文豪的最根本原因。
为了变时间的“空洞延续”为“充实的劳动”,法国文豪雨果用了一个令人突笑喷饭的妙法。雨果在赶写一部长篇小说时,苦于经常有些亲友邀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像一个功率颇大的干扰源,很容易把时间失掉。万不得已,他只好把自己的半边头发和胡须剃掉,这样一来,便不失礼节地谢绝了一切约会。当他的头发和胡须长起来后,他的一部新的巨著也就问世了。
为了变时间的“空洞延续”为“充实的劳动”,不少有志者做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曾经连续获得几届世界女子排球冠军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他带着球队一年训练三百六十四天,只在春节放了一天假。三年中,他每天陪着队员训练,猛力挥臂击球三四千次,胳膊肿得老粗,仍然咬牙坚持。三年中,他只回过几次家,连孩子在哪个学校读书都不知道,气得妻子要和他离婚,他也不动摇,终于率队夺得世界女子排球赛的金杯。另一位日本女子排球教练森隼一,为了训练球队,十年没有看过电影,不知道本国电影《追捕》、《望乡》以及影片中两位著名演员的名字。
不少有志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或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也不让时间“空洞延续”,而是加倍地进行“充实的劳动”。被誉为“东洋卢梭”的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得知自己患了喉头癌,只能再活一年半的时间之后,仍顽强地奋笔写成《一年有半》和《续一年有半》两部专著。特别是《续一年有半》,是他一生乃至明治年代整个日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的不让时间“空洞的延续”精神实在感人至深。他说:“一年半,诸君说是短促,余则曰极为悠久,若欲说短,十年亦短,五十年亦短,百年亦短……若在有为且乐之时,一年半岂不足以善为利用哉!”
诗人马尔夏克在一首关于时间的诗中写道:“我们知道,时间有虚实短长,全看人们赋予它的内容怎样。”时间向人们提供了发展条件,有的人生虽短,却如日月光辉;有的人寿命虽长,反而默默无闻。关键看一个人是否进行了“充实的劳动”。李卜克内西在回忆他与恩格斯的初遇时写道:“我不仅对他深怀敬意,因为他已经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并且比我年长五岁——这五岁简直就等于整整一个世纪。”
五岁等于一个世纪,这个不等的等式说明,时间的报偿,不仅使热爱它的人延长生命,而且还使热爱文字的人生命长存。让哭时间逝去的泪水变为汗水,变时间的“空洞延续”为“充实的劳动”吧!
时间是生命之舵
一位哲人说:时间是生命之舵。只有勤勉有为的舵手,才能驾驭生命之舟,抵达目的地。
有志的舵手把分分秒秒都看得无比珍贵。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于1903年首先发现了铀的放射性,成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放射性的鼻祖。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的危害还毫无认识,当然也谈不上什么防御了。贝克勒尔由于在毫无防护的条件下,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致使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他刚过五十岁,身体就垮了。那时医生找不出他的病因,只好劝他迁居疗养。但对科学着了迷的贝克勒尔怎么能舍得离开他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呢?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1908年8月25日,病魔终于夺去了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命。我国被癌症缠身九年之久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梅放,正在研制诊断早期肝癌Ⅱ号造影剂,但因为国内当时尚不能生产的颗粒研磨机一直无法进口,而广州市白云山制药厂愿意为梅放提供科研和工作便利,虽然梅放病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却惜别大上海,自愿去广州工作。这些卓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牢牢地把握住了生命之舵——时间,所以,他们也就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效,一个个胜利地抵达目的地。
人生如行舟。在人生的旅途上,既有惊涛骇浪,也有急流险滩,更有那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使你陶醉,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使你迷恋,金钱筑起的玲珑塔把你**。在同一时代的江流河浪中生活的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们,有的超群出众,贡献卓著;有的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有的白发暮年,徒自伤悲。这种差异固然原因很多,但能否紧紧把握住生命之舵——时间,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佛朗西斯·培根曾经戏谑地说道: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在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有的因而丧志,苟且缠绵于小家庭的温暖中,可悲地沦为爱的囚徒,使大好时光白白流去。更有甚者,因爱情的丧失而导致终生的不幸。唯有那些有志者却将恋歌化入事业奋进交响曲之中,使爱跨越时间和空间,获得了永恒。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是爱情的丧失,也往往能激励他们事业上潜能的爆发。丹麦医学家芬生在中学毕业时,爱上了一个渔家姑娘,正当他沉醉于初恋的柔情蜜意之中时,他不幸染上了可怕的胞囊虫病。渔家姑娘拒绝了他的爱情,使芬生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就在那年秋天,芬生考进了丹麦的歌本哈根大学医学院,他决心奋斗苦学,用对事业的追求来冲淡失恋的痛苦。当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任解剖学实验助教时,得知那位渔家姑娘早已与别人结婚后,内心感到非常烦恼。但他时时告诫自己要坚强,要镇定,一定不能被感情所左右。他在自己的座右铭中写道:“你一天到晚心烦意乱,必定一事无成。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只有这样,你的生命才能焕发青春。只要你的言行服从于你的理想,那你就把握住了赢得健康、快乐、幸福的真谛。”芬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他竟靠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去指导研究所的工作,发明了光线治疗狼疮,因而获得了1901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
如果你把生命之舵交给了吃喝玩乐,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的不幸。正如德谟克里特说的那样:“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对同一些东西的欲望继续不断地向他们袭来,而当他们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时,他们所尝到的快乐很快就过去了。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到有需要来满足。”只有把幸福和快乐融进伟大事业的人,快乐和幸福就犹如一滴水融进大海,永远不会消失。当法国大画家毕加索作画时,他闭户不出,甚至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有人为他感到痛苦。他回答说:“疲劳是人体的感觉,而当我作画的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形骸则寄存于画室之外,就像穆斯林进寺院前先把鞋留在门外一样。”在毕加索看来,离开了创作,即使最奢侈的物质生活都是暗淡无光的,他的快乐和幸福只存在于作画之中。
“当你占有了一件东西,它同时也就占有了你。”确实,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如果过多地占有物质,同时也会被物质所占有。所以,有作为的人,都是那种精心选择占有的人。正如诺贝尔说的那样:“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需要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人生短暂,时间无限珍贵。意大利总统罗德·佩尔蒂尼1980年访问中国大陆时说过:“我在青年面前算不得什么。如果你们能给我青春,我宁愿把总统的职务交给你们。”让我们紧紧把握住生命之舵——时间吧!
珍惜可以支配的每一分钟
我国清代诗人张际亮在《自题读书斋壁》一文中叹道:“夫人之生世也,其大约准之七十,前之为童子者凡十几年,后之老而耄者又十几年,其间可以笃志于学者约四十年耳!而仕宦、疾病、奔走、婚嫁、丧祭、酬应、嬉游之日又分之。是以古之贤人君子,恒汲汲然,不敢一日自废惰,期其学之克成焉而已。”
是啊,人生的“名义时间”虽有七十年之多(很多人还达不到),但其中以笃志于学者的“实际时间”只有四十年左右,还要七折八扣,又要扣除睡眠花费的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那么可供开支的“纯时间”确实不多了。所以,人生既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那就更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时间的价值。法国哲学家兼文学家伏尔泰,当他对人的生命时间进行了种种扣除时,他悲观了:“那我们就一无所余了。对了,可怜的东西,你还有什么可自豪的呀!”当他理智地思考人的价值时,他又乐观了:“在所有的动物中,最完善、最幸福、最长寿的是人。”
面对人生的短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据说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孙子,在自己的纪念册上抄了作家让·保尔的一句话:“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因为在爱的这半分钟间他死去了。”
生命的短暂,人生可供利用的“纯时间”的短暂,使很多的成功人士惊醒。爱迪生大声疾呼:“生命是如此短促,我有许多事要做,必须争分夺秒啊。”一个“争”,一个“夺”,两个字用得多好!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只有“争”、“夺”,那分分秒秒才能被我们抓住,如果不“争”、不“夺”,那许许多多分分秒秒,就会白白流去。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非常珍惜可供利用的“纯时间”的人。世界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有一天正在专心地工作,忽然响起了叩门声,原来是仆人送来了饭菜。柴可夫斯基一见就立刻喊道:“快拿回去。”“为什么?先生,是不是菜烧坏了?”仆人摸不着头脑,瞪着眼睛问道。“不,”柴可夫斯基说,“菜烧得很好,但是离开饭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呢。时间是很宝贵的,别小看这二十分钟,我还可以利用来写很多东西呢!”
一生的时间是一个整体
人的一生,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活到七十岁,那么,他的全部时间就是六十万个小时。如果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那么就是到了三四十岁,他会认为现在刚刚是起点,即使五六十岁,还有许多有效时间可以利用。但对于对一生时间运用没有一个整体打算的人,活一天算一天,到了三四十岁,他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已快走到尽头了。人过三十不学艺,结果是无所事事地混过晚年。就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也一样,如果不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两个小时的业余时间他就会感到不足挂齿,白白地消磨过去。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人的一生,就还按七十岁计算,除去学龄前的七年,有两万两千九百九十五天,倘若你一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两个小时,就是四万五千九百九十个小时,合五千七百四十八个学习日,相当于比十五年还多的学习时间,这要学习多少东西啊!有的人由于忽视了时间的整体性,随意把时间浪费掉,那么,虽然他在此时是自由的,但在即将接踵而来的社会竞争面前,却很可能不自由,甚至会丧失某些原本属于他的机遇。
我们提出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就是说对人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整个人生的时间段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合理而科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不失时机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其实,这种设想,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他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发奋学习,三十岁开始创立事业,四十岁已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干扰,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不出差错。孔子的这一自我设计,在今天看来,虽不一定当做固定的模式让人们都去效仿,但其精神却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时,首先要围绕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来对自己进行终生设计。
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是人才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之路,是一个艰辛的长期的奋斗过程,在成功的目标与起点之间,隔着崇山峻岭,除了汗流浃背地攀登之外,还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热情地探讨。”几乎所有贡献巨大的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都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欧拉的数学研究从十八岁开始持续到七十多岁的高龄,由于工作过度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眼微明,却仍坚持工作;俄国画家伊凡诺夫,用了二十八年时间,画了二百多张预备性的初稿;法捷耶夫写《青年近卫军》,收集的资料竟有几百斤之多。美国丹佛大学教授卡尔·查勒西比,为了研究避孕药,在人迹罕至的墨西哥丛林中,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之后又转到加利福尼亚州西北部人烟荒芜的一座高山上。为了从事新课题的研究,他忍痛与结婚二十六年的伴侣离了婚。所有的成功者的人生都证明,如果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安排,把时间和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就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把一生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是时间观念历史发展的产物。时间观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深化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很淡薄,这是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很缓慢,而资本主义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时间也获得了新的意义。同样,人类对时间的控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加强的。古代人通过日晷、水漏来观察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短短的时间里所包含的巨大容量。计量时间的单位也由时、刻、分、秒,逐步精确到毫秒、微妙、毫微秒、微微秒。我们提出,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就是为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以适应在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成功的要求。
小心偷走时间的“窃贼”
一位管理学家针对繁忙的经理人行为进行了超过十年的观察与研究,得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90%的经理人都把时间浪费在了各种形式无效的行为上。为什么有的经理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好工作,有的却在面对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拼命争取时间而仍显得碌碌无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时间的管理。没有很好地管理时间的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地到处乱飞,自然谈不上什么工作成就。而那些懂得管理时间的人,则能够很好地掌控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工作中,不管是总经理还是普通员工,要想高效率地做好工作,要想使工作和生活达到平衡,保持和谐,就得在工作中提防八大时间“窃贼”。
1.时间“窃贼”之一:办公室杂乱不堪。
日本著名的时间管理专家保进在《别再说时间不够用》一书中指出:办公环境杂乱无章,办公桌面上的资料随意乱放,抽屉里塞满办公用品,会使人平均每年浪费掉六个星期的时间,这意味着,他们每年要损失10%的时间。办公环境杂乱无章主要表现在办公桌上,有的经理人没有随手整理文件、计划书的习惯,看完的文件随手丢在桌子上,时间一长,这些东西就会在办公桌上堆积成山,当需要某个文件时,只好到处翻找,而且越急越找不到,越出乱子,这样就更耽误时间了。所以,防止这一时间“窃贼”的最佳方法是:没有用的东西扔掉,有用的东西就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2.时间“窃贼”之二: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需要经理人亲自决策、管理、调查的事情很多,而且有的事情比较急。面对这些状况,部分经理人心浮气躁,失去目标。比如想到车间去检查工作,走到半路上又决定回去写一份计划书,计划书写了一半,又放下准备召开一个会议……结果一天内做了很多事情,可一件事也没有做完,一件事也没有落到实处。防止这一时间“窃贼”的最佳方法是:集中精力,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后,再着手处理下一件事情。
3.时间“窃贼”之三:不做任何准备。
准备与否是影响工作品质的重要因素,没有准备就贸然行事,结果必然不佳。因此,经理人有必要力行“准备八分,当日二分”的工作方法,也就是说任何工作都先准备好八成,当日执行时只要做好剩下的两成就可以了。比如,一位经理想在周末会议上给员工讲讲公司产品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差异,可是,由于会议仓促,他没有整理出有关数据,结果他的讲话就没有说服力,这次会议就成了一次失败的会议。
4.时间“窃贼”之四:缺乏沟通。
事前不沟通,重大事件发生时,就难以让下属理解和接受。如某公司经理突然作出有关公司三名中层干部职务调整的决定,但他事前没有和这三名中层干部进行沟通,而是让人事经理直接公布了调整决定,结果这三名中层干部很难接受突然调动的决定,为此产生抵触情绪,致使工作一下子陷入僵局。工作中缺乏沟通最容易造成时间的无谓浪费,因为缺乏沟通,彼此无法配合而增加了等待时间;因为缺乏沟通,对下属的情况了解不够,前边已经做过的工作又要花时间修正;因为缺乏沟通,对公司已有的情报又需要重新收集……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的时间浪费。
5.时间“窃贼”之五:成为电话的奴隶。
改变电话的使用方式。有一部分经理人成了电话的奴隶,而不是把电话作为有效工具使用。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就不要把电话直接接入办公室,可以事先告诉秘书,哪些电话秘书可以直接接,哪些电话由秘书问明事情的重要程度后,根据重要程度,再转告经理本人。另外,一天当中划出一段时间专门用于接打电话。记住:电话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设置的,而不应该本末倒置。
6.时间“窃贼”之六:消极情绪。
情绪波动能使人失去干劲,工作效率下降。如果一个人怀有戒心、妒忌、愤怒及其他消极情绪,就难以把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这样就把本来有所作为的时间浪费掉了。因此,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发脾气,不要随便动怒,不要没有限度地批评下属等等。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时,他的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7.时间“窃贼”之七:拖沓的习惯。
许多经理人在工作中拖沓成了习惯,本来一个小时可以处理完的事情,他可能会拖一天,甚至下属送来的销售报告等着签字,他也可能一放就是一个星期。当经理人发现自己有拖沓的毛病时,就要静下心来想一想,确定自己的改进方向,定出一个最后期限,然后努力遵守。渐渐地,经理人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8.时间“窃贼”之八:对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的经理人在获得解决某个问题所需要的足够资料之前,就试图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工作作风与拖沓者正好相反。想迅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好的,但行动显得太匆忙。这样匆忙作出的决定在执行过程中很难保证不出偏差,一旦出了偏差,只好推倒重来,这就容易给工作带来麻烦。防止时机未到之前就开始行动的最好方法是在得到足够资料之前耐心等待,积极思考,全面剖析问题的实质,当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一定能找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
树立现代管理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宝贵的,它转瞬即逝,永不返回。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成功创业家及战略顾问安东尼·罗宾指出:“作为一个经理人,要管理好资金、设备和人,然而,最棘手的还是如何管理时间。”做好时间管理,对于经理人而言,不仅意味着丰厚的经济利益,更彰显了出色的经济意识。
1.时间管理法则一:认清工作的特性。
每件工作都有它时间上的特性。有些工作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并持之以恒才会有结果,例如学习一门语言;有些工作则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例如学习某种机器操作。因此,必须认清这些工作的时间特性,如学习一门语言,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恐怕很难办到,其结果往往是会半途而废,结果浪费了原先投入的时间。最好是每天花一个半小时来学习,并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
2.时间管理法则二:专注如一,远离琐碎。
很多经理人都习惯一边打电话一边翻看手中的文件,或是向进来汇报工作的秘书打着各种发号施令的手势……当然,一心多用是一种了不起的工作能力,但这往往会使经理人不知不觉地在琐碎小事上浪费了很多时间。有这样一句俗语:“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所以,经理人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尽可能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切忌只顾追求表面上的高效率,不停地盲目加速,而忘记了自己的工作重心。如果学会了专注于做重要的事情,就能掌握主动权,提高工作效率,并最终为自己赢得时间。
3.时间管理法则三:创造有效的时间。
每人每天所能支配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可通过下列手段,创造出更多的有效工作时间。
(1)让工具为自己工作。在工作中,不只是下属能够分担工作任务,还有各种工具也能够承担并完成工作任务。如使用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机器设备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测定仪器等,都能节省工作时间,获得更多的有效工作时间。
(2)采用格式化信函。许多商业信函和表格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将其格式化,格式化的信函和表格只需几秒钟就可以输出。电子邮件的地址列表也有类似的功效。
(3)运用现有的经验、情报。同样的工作,如果运用已有的工作方法或标准,能节省经理人重新思考该工作的时间,运用公司已有的情报也能省下自行收集的时间。
4.时间管理法则四:善用“旅途”时间。
经理人几乎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在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度过,他们在旅途中度过的时间比普通人多,有些经理人非常善于利用这段时间。
艾米丽是一家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她平均每年要负责处理20宗大案件,而且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
艾米丽认为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她经常在候机时给她的客户发电子邮件。她说:“我已经习惯这种工作方式,时间是宝贵的,我没有理由浪费时间。”
5.时间管理法则五:随时“盘点”时间。
为了使时间的使用更趋合理,使用时间也需定期“盘点”。盘点,始于计划。
管理大师奥格·曼狄诺指出:“制订计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漫不经心的,好比业余摄影爱好者随便捕捉几个镜头就匆忙冲洗照片,结果往往令人沮丧;另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如同专业摄影师不但事前认真选择镜头,而且冲洗照片后还要仔细研究,经过剪切、曝光等一系列程序,从中选出几张最好的照片予以再加工,终于成为获奖照片。”有了计划之后,就要“盘点”可以投入的时间,确定处理问题的先后次序,规定出完成的最后期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主动对计划进行重新评价和对投入的时间进行“盘点”。时间是常数,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从时间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时间的价值与人生的发展和成功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在时间面前是一个弱者,那他将永远是一个弱者,因为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了他。一个人如果在时间面前是一个强者,那他将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6.时间管理法则六: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分配时间。
重大事情分配较多的时间,不特别重要的事情分配较少的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却做不到,往往花费较多的时间处理小事情或别人请求协助帮忙的事情,反而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7.时间管理法则七:适时休息。
身体会疲劳,精神也会疲劳,盲目地死拼硬干并不能保证优异的工作质量。因此,当感到精神不佳或提不起劲儿时,最好先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工作。适当休息有利于身心放松、陶冶精神和人际交流。在感到疲劳时休息片刻,既可以避免因疲劳过度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又可使自己始终保持较好的“竞技状态”,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