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场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含蓄就是在交谈或论辩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带有哑谜特色的一种当众讲话方法。
怎样避免和别人争论
这并不是主张绝对不要和别人争论,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确信的真理和主张去和反对者争论,辨别是非。这种争论,有时还会发展到很激烈的程度。
但是,在一般交谈的场合,却要极力避免和别人争论,因为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是一种社交性的活动,一争论起来就很容易伤感情,和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然而,这也并不是说,在一般谈话的场合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看法,别人说黑,你也跟着说黑,别人说白,你也跟着说白,这样虽然可以避免争论,但你已经变成一个没有确定的主张和见解的应声虫,或者被人家看成不诚恳不老实的大滑头,这也会妨碍你和别人的正常交往。
如果要做到既不必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又避免和别人争论,究竟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
答案是:有的。
1.尽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争论的发生多半由于大家只看重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而对别人的看法没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立脚点去看事情,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认识到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一方面使我们自己看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对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于完全抹杀他的理由,那么自己的态度就可以比较客观一点,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公允一点,发生争论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
同时,如果你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并用它来说明你的意见,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而你对其观点的批评也会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细心地体会他的真意,他对你的印象就会比较好,他也会尝试着去了解你的看法。
2.对方的言论,你所同意的部分,尽量先加以肯定,并且向对方明确地表示出来。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双方观点的差异,而忽视了可以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双方为了一个枝节上的小差别争论得非常激烈,好像彼此的主张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似的,这实在是一个不智之举,不但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精力与时间,而且使双方的观点更难沟通,更难得到一致或相近的结论。
解决的办法是,先强调双方观点相同或近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求同存异。我们的目的是在交谈中使双方的观点更接近,使双方的了解更深。
即使你所同意的仅是对方言论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只要你肯坦诚地指出,也会因此营造比较融洽的交谈气氛,而这种气氛,是能够帮助交谈发展,增进双方的了解的。
3.双方发生意见分歧时,你要尽量保持冷静。通常,争论多半是双方共同引起的,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结果火气就越来越大,情感激动,头脑也不清醒了。如果有一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那么,就不至于争吵起来。
但也有时候,你会遇见一些非常喜欢跟别人争论的人,尤其是他们横蛮的态度和无理的言辞常常使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都会失去耐性。在这种时候,你仍然能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气不恼的,将会使你可以能够跟那些最不容易合作的人好好地进行有益的交谈。
4.永远准备承认自己的错误。坚持错误是容易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只要有一方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立即加以承认,那么,任何争论都容易解决,而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也将是一桩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但却不妨以身作则,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立刻爽快地加以承认。这种行为,这种风度,不但给予别人很好的印象,而且还会把谈话与讨论带着向前跨进一大步,使双方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之中交换意见与研究问题。
5.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老一辈的人常常规劝我们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说这样做会得罪人,是非常不理智的。然而,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去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岂不是使交谈变成一种虚伪做作的行为了吗?那么,意见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岂不是都成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行为了吗?
然而,指出别人的错误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但会打击他的自尊和自信,而且还会妨碍交谈的进行,影响双方的友情。
那么,究竟有没有两全之道呢?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
首先,你不必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却要设法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交谈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有许多人都有一种感情用事的毛病。即使那些自己很愿意跟别人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人,有时也不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在自己的思考与推论中,掺进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你把这些成分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往往使对方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或是情绪上受到影响,感到懊恼异常。这都是对交谈的进行十分不利的。
但如果在发现对方推论错误的时候,你把你交谈的速度放慢,用一种商讨的、温和的语调陈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够自己发现你的推论更有道理。在这种情形下,他也就比较容易改变他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一个人免不了会看错事情、想错事情,假使他们能够自己发觉错误所在,他就会自动地加以纠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气地当众指出来,他就要尽力去掩饰、尽力去否认、尽力去争执,因此,为了避免使他情绪激动,我就不去直接批评他的错误,不必逼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错了”或者“我全错了”。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叮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与人为善的做法。
6.最后,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不但不要心急地去使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反而更要争取长期和别人互相交谈的机会,让我们从心平气和的讨论中,逐渐把正确的真理传播到朋友们的心中、脑中。
灵活处理不同意见和见解
处理不同意见和见解有以下四种基本方式:
1.不处理
我知道这种建议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是我觉得有时候某些异议可以置之不理。比如,你在介绍计划时有人会说“听起来实施这个计划会很复杂”。对此,你的反应可以仅仅是一个会意的微笑,然后继续讲下去,不再理会。
在促销会上,有人可能会说“听起来会很花钱的”,对此你可以说“对”,然后继续解释你的计划,介绍从中得到的好处如何会大大地超出所需的投资。
我们在采取不理会的方法时应非常谨慎。这些异议如果对提问人来说真是问题的话,那么他会始终记着的,等你讲完后他还会提出来,这期间你说的什么他几乎都听不进去。
2.一段时间后再处理
我们可以这样说:
“这个问题提得好,一会儿我会讲到这个问题。”或者“我准备在讲投资部分时谈谈这个问题。我把它留到那时讲,好吗?”
另外,还必须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情,确信他暂时已不会再纠缠这个问题,而且明白你会在后面讲解的。绝不能让他有这样的感觉,认为你说后面再讲仅仅是希望大家会忘记这个问题。
3.立刻处理
通常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立刻就处理异议,当然这样做会打断你的发言或思路。你可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很高兴你能把它提出来。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
“约翰,你说这个计划可能难以落实,能否再详细说说你的观点,让我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你从这个问题的答复中能更好地理解约翰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等他答复后你可以说:“要是我理解得对的话……”针对他提出的异议,你重新措辞解释来肯定你的计划。
4.提出之前就处理
对付潜在问题,这是最有力的方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一,这表明你为会议做了很好的准备,对提出的计划,你一定考虑了他人会怎么说。第二,你能把解答问题与你的发言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时间妥善处理各种异议。第三,你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问题,而不用被动地等待他人的提问。第四,你显然是一点儿也不担心会有异议,否则,你是不会自己提出来的。
你可以这样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个计划可能难以落实,他们说的也许有点道理,但是……”接着解释计划将会如何容易地被落实完成。
“有些人会认为太贵了,但是我已经核查了所有必需的支出,平均下来每月只需1800英镑,而这项投资每月能产生6700英镑的收益。这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你们不会不同意吧?”
问题在提出前就解决了,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该委婉和含糊时,就不要直白
1.学会委婉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服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妇女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2.要学会含糊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的精确尺寸,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2)回避式含糊法
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3.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我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嘿,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侦察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含蓄说话往往是做人有深度的表现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场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含蓄就是在交谈或论辩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带有哑谜特色的一种当众讲话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记者问萧伯纳:“当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么人?”萧伯纳答道:“要说我所崇敬的第一个人,首先应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记者接着问:“那么第二个人呢?”萧伯纳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先生,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的将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他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记者又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阁下崇拜的第三个人呢?”萧伯纳微笑道:“至于第三个人嘛,为了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细加揣摩便会明白萧伯纳的本意,记者们心领神会,对萧伯纳含蓄幽默的说话技巧钦佩不已,同时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因此不得不“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使本来也许十分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在以下情形你可以试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你要表达难以启齿的事物、行为或要求时,含蓄的方法可帮你解围。
《贵阳晚报》曾介绍过一位卖夜壶的老大爷与一个顾客的对话:
冬天,一个顾客见有久违的夜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便去挑选。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点。”
老大爷闻言,笑道:“冬天——夜长啊!”
顾客一听,会心地笑了,于是买了一把。对话中,这位老大爷用“冬天——夜长”一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夜长尿多”的意思,幽默风趣。
对有些棘手的问题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时,为照顾对方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众讲话时可含而不露,让听众去自己体会。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与基辛格及白宫来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在18号楼,而国务卿罗杰斯等人住在不远的6号楼。基辛格以前两次来访时在这幢楼住过,尼克松从住处的安排就觉察出周恩来十分熟悉美国国情,知道美国权力设置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制度。
到达宾馆后,大家在会客厅摆成大圆圈的沙发上落座,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客人一一打过招呼,寒暄中不时开几个小小的玩笑,以活跃气氛。
当时由于中美未正式建交及历史原因,很多问题的表达都让人感到棘手。如何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令对方过于难堪成了外交活动的理想境界。在谈判时,采用含蓄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令对方一思即得,又能使谈判顺利进行,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就鲜明地体现在对含蓄方式的运用上。
晚上,在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酒会上,周恩来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
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真是绝妙,它既使在座的人们知道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干涉,又不伤美国人的面子。听到这一“原因”,在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当你发现领导或长辈确实犯了错误,又不便直接指出时,借助含蓄的语言可以起到劝导作用。
齐景公滥用酷刑,百姓怨声载道。晏婴一直想借机劝谏。一天,齐景公对晏婴说:“先生的房子离集市太近,狭小潮湿,喧闹而多尘土,我想给你换一处好房。”晏婴推辞说:“离集市近,也有好处,买什么东西出门就到,再说,怎么敢烦劳众乡里帮我盖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道:“你离集市近,了解市价行情吗?”晏婴点点头。景公说:“那你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当时齐景公对百姓采用的酷刑是砍掉双腿,因此市场上卖假腿的很多。于是晏婴趁机说:“踊贵履贱。”意思是说市场上假腿的需求量增大而不断涨价,而鞋却十分便宜。齐景公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从此免了砍腿的酷刑。
为防止产生误会,造成隔阂,也为了让对方接受建议,对一些特殊人物可采用婉言批评的技巧。
曹禺的《日出》中方达生和陈白露有这样一段对话:
方:竹均,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
陈:这样什么?
方: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
陈:我原来不是很爽快吗?
方:(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是不是?
在这段对话中,方达生本意是要批评陈白露“太随便”,但这样说怕伤了对方,而使用“好客”、“爽快”、“大方”等词语,婉转地批评了陈白露,使陈白露自然地警觉起来。这种婉言批评是一种正话反说。还有一种方法是先隐后现,即先引其亮出观点,而后提出事实,证明其观点错误,使其自我否定,达到教育目的。
当你不愿、不必或不需对一些错误言行进行直言批评时,运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批评,既可以给被批评者留面子,又能一语点透。永远要记住,如果你不采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批评,而是严言厉句地批评别人,也许你早就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
顾及更多人的面子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问题,在同事、朋友间相互批评时也要注意这一点。生活中有不少人不是这样,常常无情地剥掉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还自以为是。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对那些性格内向、爱面子或工作中偶有疏忽和性格敏感多疑的人,只需含蓄地表示一下这种批评意思,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当你不能肯定自己的某些要求愿望是否合理,别人是否支持,或为顾及风度不便直言提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帮助你维护自尊,避免尴尬,取得成功。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出席印度支那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一天趁休会,他邀请了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诙谐地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叫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那以后就不吃鸭子。”
这时,大家急忙向他表示歉意,他又说:“不过,这次可以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卓别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笑声不止。卓别林夫妇对北京烤鸭也赞不绝口。宴会结束时,周总理关心地问今天的菜是否合胃口?卓别林风趣地说:“贵国的烤鸭,食味之好虽然举世无双,但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不能让我再多吃。”
周总理听后,理解其意,嘱咐工作人员送两只烤鸭给卓别林夫妇。卓别林高兴得连声道谢。卓别林不愧为幽默大师,想吃烤鸭,又不便明说,于是借周总理问话之机,含蓄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谓得体自然,幽默风趣。
《谈薮》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祖曾当面答应授予张融司徒长史官职,可很长时间没有下令。于是张融上朝时,故意骑着一匹瘦得皮包骨头的病马。太祖见了,问:“爱卿的马太瘦了,每天给它吃多少粮食?”张融说:“每天喂一石。”太祖说:“吃一石怎么这样瘦呢?”张融说:“嘴里答应实际上不给。”太祖明白了张融的话,不久就授予他司徒长史官职。
男女间表达爱慕之情,采用含蓄语言,既可避免尴尬,又充满浪漫色彩。电影《归心似箭》中,写了抗联战士魏德胜和女青年玉贞的一段对话:
魏:“咳,要不是你,我早就喂了黑瞎子啦!这可是没法报答的恩情。”
玉贞:“哎哟,我就等着听这句话呢。你要报答我,那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
魏:“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玉贞:“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挑一辈子?”
玉贞:“挑一辈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女子,质朴、羞赧,心底里的爱慕之情羞于出口,只好借助“挑一辈子”这句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恋情,既深沉又动人。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对恋人在海边散步,男青年情真意切,对女青年海誓山盟,而女青年只是静静地听,并不说话。当男青年有些忐忑不安时,女青年才缓缓地说道:“我是大海的女儿。”读过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的人都知道,美丽的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而献出了动人的歌喉以至生命。女青年的爱慕之情不便直说,而巧借小人鱼表达感情,暗喻要像小人鱼爱王子那样爱她的恋人。
但含蓄不是似是而非,故作高深,含蓄的目的是让对方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达到讲话目的。如果将含蓄理解为闪烁其词、躲躲闪闪,与含蓄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在鼓舞斗志、交流思想的当众讲话中,言辞还是坦白直接点好,讲话太含蓄会让人觉得你太虚伪、做作,反而听不懂你讲话的目的何在。而对于新闻发布、辩论等类型的当众讲话不妨含蓄一点,多用“弦外之音”。
含蓄才是最有力量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犯了过失,并不等于他一无是处;反之一个人做了件好事,也不能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在发现别人犯了过失时,既然决定要批评或指出,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过急或过火必然招致对方的厌烦,批评也就无法奏效。过轻或过迟,对方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所以,只有及时和含蓄地提出批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这里说的含蓄应遵循不失实、不就轻的原则。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而他在批评唐太宗时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尽管这样,唐太宗也非常惧怕魏征。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鸟,唐太宗很高兴,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见魏征进来,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其实魏征已看见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时有意慢条斯理,拖延时间。结果等魏征走了,鸟闷死在唐太宗怀里。魏征用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批评,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不提他的长处,对方就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讲自己的缺点和过错。
这是因为你讲出你的错误,能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是犯过过失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你再去批评对方,他就不会有“损害面子”的顾虑,因而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批评,这要算含蓄的一种方法。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触伤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如果寻找一种间接批评,反而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目的。这种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评他人。它首先忌讳的是批评者大发雷霆,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另外,批评不应在公众场合进行,尤其是不要当着他所熟悉的人的面,否则批评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说话最好简短有力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长篇大论,这就说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在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
说话简短有力,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才能一语中的。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先生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
日本一家大汽车公司的经理,想订购大批用于车厢内坐垫的绒布。有三家商店送来了货样,想承揽这笔大生意。经理看过这三家商店的样品,便约定一个日期,请这三家商店派人去商谈。
因为这是一笔大生意,所以这三家商店当然各自选取口才好的职员前去。甲、乙两店派去的人,都是长于言谈的人,丙店所派的人口才也很伶俐,然而这一天他竟不幸得了喉病。
他要是因病请假,那么眼看一笔巨大的生意因自己而失去,未免有些对不起店主;如果前去应命,那么,他患着喉病,又不能开口说话。犹豫半天,他还是去了。到了后,他看到甲、乙两店所派的职员,口若悬河似的说着话,把他们自己的商品,形容得天上少有地下绝无。他没有办法,只好用纸写道:“我今天有喉病,我不能说话,就不说了,反正货您已看过了,我说多了也无用处。”可没想到那家汽车公司的经理竟说:“那不要紧,我来试着代你说吧。”
真想不到,这位经理竟帮他把他店里的货物分析得一清二楚。于是,丙店最后自然而然地接下了这笔巨大的生意。
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有些偶然,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我们常讲“言为心声”,“真心”自然不需要过多“表白”。
让人印象深刻的回答
说一个人口才好,并不是指他怎么在人面前侃侃而谈,或者同样一件事经他嘴一说就天花乱坠,而是说他每一次说话都能起到说话的作用。古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话也一样,不着重点的废话连篇,往往抵不上一句有根有实的话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俗语“豆腐多了都是水,话多了都是唾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创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一句话,已足以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
要想说话简练,一语中的,引起对方的关注,还必须注意,所说之话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请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大家都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他对假山连看也不看。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
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
姚坦回答:“我在乡村时,亲眼见到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这座假山都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这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看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许便会大祸临头了。
巧妙精彩的无效回答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贡与齐景公这样一段对话。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
子贡:“鲁国的仲尼。”
齐景公:“仲尼是贤人吗?”
子贡:“是圣人啊?岂止是贤人呢。”
齐景公:“他是什么样的圣人呢?”
子贡:“不知道。”
齐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子贡:“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齐景公无法再问了。
子贡应该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却因随口应对“不知道”而遭来责难。面对责问,子贡不愧为孔子的高徒,他用戴天不知天之高、践地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来类比就学于孔子而不知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不仅做出了圆满的解释,而且赞美了孔子的伟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坦白地答一声“不知道”或“无可奉告”,这不仅使对方难堪,破坏气氛,而且使自己显得无风度、没涵养、没水平。这时,你心中如果真的没有答案,或根本不想回答,那么最常用的巧妙答法就是使用无效回答,或叫作模糊回答。
所谓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