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是你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别人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别人也未必当你是呆子。
看准对象再说话
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肯全神贯注地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另一个时候对甲说,甲却觉得不耐烦。这表明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或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说秦二世的行为不对,劝李斯进谏,并约定秦二世有闲时,代为通知李斯。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秦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茫然无所知,直言进谏,秦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秦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嗦!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是因为如此。
可见你要向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还会遭冷遇。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觉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做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抒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和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得别人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觉得满腹牢骚,如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你是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别人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别人也未必当你是呆子。
不妨从对方得意的事情说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个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生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地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会高兴听你说。
你在说的时候当然要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推崇,否则反而会引起他的不安。对于这件事情的关键,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自会亲自演述,你该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赏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你再利用这机会,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作为第二次进攻的基点。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哪里去探听,那当然要另谋途径,看看你的朋友之中,有否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此外,随时留心交际场中的谈话,像这些时候谈到对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对方在高兴的时候,你的请求易于被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笔发财的生意,你去称赞他目光准、手腕灵,引得他眉飞色舞,乘机稍示来意,也是好机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全在于你随时留心,善于利用。
不过当你提出请求时,第一要看时机是否成熟,第二说话要不卑不亢。过分显出哀求的神情,反而会引起对方藐视你的心理。你的心里尽管十分着急,说话的表情,还是要表示大方自然,并且要说出为对方着想的理由来,而不是为你自己打算。
措辞一定要因人而异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所讲的事情能够带来心灵的变化,那么,其结果也将改变人际关系。
听了这话,或许你会反驳说:“难道所讲的事情都必须是好事?”“难道跟每个人说话都一定要很客气吗?”其实,这种想法过于单纯。你所讲的事情与你讲话的方法,应该视与对方的交情深浅而变化,这也是语言的技巧问题。
有关措辞的使用,对于上级或不太亲近的人,要用敬语,对小孩就用对待小孩的语言。
也就是说,如果对任何一种人都用同样的措辞、同样的口气说话,人家岂不会认为你这个人有毛病?也可能你在使用敬语时,对方会说“竟然提到那样的事,这还算是朋友吗?”或是“千万别说那种见外的话,我们交往了多年,应该说是好朋友了。”这就是你的措辞不当造成的。
因此,正确的措辞和表达方式,是依靠彼此的亲疏关系而定的。不管何时,如果对任何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交谈,总有地方会发生矛盾,重要的是在交谈前就要分清楚。轻浮而善于逢迎的人多失败在这上头。
是否能正确地衡量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这是各人的教养,也是为什么有教养的人说起话来总让人感到如沐春风的原因所在。
分辨对象说话的技巧
古语中有一个词叫“拾人牙慧”,将这个词用到与人交往时说话的技巧上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首先,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和生活状况,也要特别了解他的生活愿望和生活观点。
其次,必须注意对方的心境特征。如果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
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从而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应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这样才能让交谈者达到态度明朗化,引起共鸣。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则应注意委言婉语、循循善诱。
再次,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前不久,有位外国旅游者在旅华期间自杀了,为了减少话语的刺激性,经再三推敲,最后在死亡报告书上回避了“自杀”两字,而用了“从高处自行坠落”这一委婉语。在中国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讳饰;老干部故世了,以“见马克思去了”讳饰,类似有不下几十个同义讳饰词语。再如,生活中对跛脚老人,改说“您老腿脚不利索”;对耳聋的人,改说“耳背”;对妇女怀孕说“有喜”。总之,在语言交流中讲究讳饰,也就是“矮子面前莫说矮”,应做到“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其他如,长途汽车停靠路边,让旅客如厕以“让各位方便一下”来避讳,用餐时需上厕所,一般以去“洗手间”来避讳。在社交场合用这些讳饰式的委婉语,不至于大煞风景。
如何与名人交谈
与名人说话时,不要有害羞畏怯的心情,只要真正表现你内心的意思,你就能与任何名人开口说话。有些人对名人只是一味地说些奉承话及空洞话,这样是不能使对方愉快的。如果你是真诚的,那你就把深烙在内心的印象说给对方听,对方会深深感到愉快,但所用的措辞和说话的态度都要得体。你可以把他视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对他提出一些能够表达感情的问题,不要把他视为什么超人。他也实实在在像任何人一样,敌不过疲倦,也承受不住伤害。他们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与你一样害羞。不要认为他的人格真的就如他借以出名的职业一样,他向公众所投射的信心、睿智、仁慈、滑稽或性感等影像,实际上往往并非真实的。
当你同时应付两位名流时,不要只顾你所景仰的一位,而置另一位于不顾,这会使他们两位都不自在。你应该说,遇见两位,真是使人兴奋,如果你想和他们继续交谈,那么你必须保证话题是他们二位都能参与的。换句话说,你要确保三人谈的方式。如果你对另一位名人并不熟悉,而且在经过介绍之后,你仍想不起有关他的任何事迹,你也不能对他有所疏忽。你必须一视同仁,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和友善。
不喜欢说话的名流,包括外貌滑稽突出而似乎容易亲近的喜剧演员在内,他们在舞台上已经笑到了极限,因此,在真实生活中是再也无法幽默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从事创作性工作的人,虽不大喜欢说话,但这些人往往对政治乃至于宗教,都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在社交场合也许不活跃、不自在,但他们有启发人们思想的独到之处,你和他们说话必须耐心,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太热切,要温和、冷静和体贴,就像应付任何敏感的人一样。
名人往往比寻常人做更多的奉献,而且也有私人的嗜好。当你准备去拜访某位名流时,你可以预先做点谈话内容的准备,如果他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那么,你可以向有关方面的人去打听。比如,他被邀来本地做演讲,而你想与他结识,那你即可向邀他来的单位或个人索取有关他的资料。
名气一般的名人,总是生活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他们内在的恐惧使他们脆弱敏感,别人稍有疏忽就会激怒他们,而且他们也容易傲慢。然而,他们绝对需要你的尊重和顺从,他们的名气愈小,对于亲切、尊重的需要也就愈大。
褪了色的名人,也就是过时的名人,最好采取迂回的战术,也即通过第三者来了解他的问题。你的开场白应当是积极的,如“这些日子以来你是如何打发的呀?”或“我们很久没有见你在公众场合露面,你去哪儿了?”或“这么久不在舞台上露面,觉不觉得无聊呢?”这些话等于当头泼他一盆凉水。消极的开场白,要尽量避免,这无论如何也无法使他表达他的真情了。这样接下去的话,都会成了废话。
在多数情形下,与名人谈孩子是不会错的。你可以问对方有几个孩子,多大了,他们现在在哪儿,以及孩子读的学校好不好,学习成绩如何。如果你也当了爸爸或妈妈,那么,你就更具备和他们谈孩子的资格了。你可以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已经长大,或和对方的孩子同龄,你也可以向他们表达,你对孩子蓄长发的感觉,或孩子喜欢搜集小动物等等。但话题不要扯得太远,要适可而止,更不要把所有的隐密都抖出来。
我们与大人物接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们也是人,对待他们要完全像对待平常人一样,他们也有欢乐、有悲伤、有缺点、有痛苦、有惊恐,和平常人一样有感情,他们并不是上帝或神,他们并不因为有了地位就不再是人。他们是和你一样的,这是你和他们接触最坚实的基础。
如何与富人说话
有钱人比名流还要敏感,他们的富有往往是别人与他们谈话发生困难的关键,他们的财富使你对他们敬而远之——不只是心理上,实际上你的生活方式就和他们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他们和你之间的谈话材料很有限,或者你可能认为,你和他们之间没有谈话的余地了。你当然可以这样使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不能谈就不谈,反正于己也无损失。不过,假定你偏巧遇上了一位富翁,不管他是不是你的老板,你不知所措地呆站一旁,总是不好受的。
当你遇到有钱人时,你可以设法让他说往事。过去的工作是否比现在更有趣?他爬到现在这个位子的关键是什么?谁是早年助他成功的英雄?当年的老板是否使他紧张?他的百万财富是不是他自己创造的?他是怎样赚到他的第一桶金的?如果这些问题问得他不大自在,你就准备跳到其他问题上去吧。不要盯着问,那会很不愉快的。
如果他不愿意打开他的记忆之门,你就问他的工作时间,问他如何承担那么重大的责任,问他爱好哪些休闲活动,以及怎样布置他的办公室,很多有钱人的办公室,布置得就像豪华气派的皇宫一样,很有一谈的余地。同时记住,特别是当对方是一位医生时,不要忘了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你也可以和他谈谈他的健康问题。
大富的人如果是一位妇女时,不管她出于哪一途,人们对富婆的看法往往有失公平,甚至流于残酷。她们的背后有很多流言,比如说她们的成功靠的是无情,她们是残忍、掠夺成性的怪物。纵然同是女人也一样,她们对富婆往往持有偏见。
你对富翁们提出有关事业上的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表白你的意见:这次能认识您,真令人高兴,我有一个困扰很久的小问题,我想您也许能解开我的迷惑。我发现有些公司生产的酱油,瓶盖很难打开,我奇怪何以要封得那么紧呢?你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见,但其中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表达的方式,显示出你对问题的关切,而你又未指名道姓地说出他的产品。你请他解答你的迷惑,你的立场是消费者,是外行人,而他是非常能干的大富翁。他会乐意答复你的问题,因为你是他的听客,不是向他挑战来的。
当你和银行家、鞋店老板或任何孩子的母亲谈话时,均不宜过分直率。坦率是无可厚非的,但适当的含蓄更值得学习。当我们说,“你是怎么能使这么多人来光顾你这地方的?”和我们说“你这地方何以总是乱成一团?”往往所表示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你要知道,前者是不会使人难堪,而后者常会引起听者的羞怒。那么,我们何以不取前者呢?
说话不是竞争,不是斗嘴。商人把他们的时间和金钱都投资在他们的事业之中,并与其他的同行竞争,这是他们为争生存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有些人发达起来,有些奋力维持。如果他们能遇见一位能和他们交换意见而没有敌意的人,他们会觉得幸福和快慰,如果你能发现他们可引为尊荣的地方,以及他们觉得有成就和有价值的地方,那么,你们就能缔结有建设性的友谊。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人只要有一点长处,就值得同他交往。而你所交往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各有长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通常在公众场合中使用指责性说法最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试想,如果这次批评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对方一般也决不会顶撞,可能会很平静地接受批评。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里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为了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对于心直口快者来说,起码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
有些人在交际中对人说话直出直入,惹人生气,把事情办砸,完全是主观上缺乏场合意识的结果。他们对人很诚实,遇事时往往只从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以为只要有话就应该说,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管什么场合环境就往外捅,结果有意无意地冒犯了人,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有两个老工人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甲因重病住进了医院,乙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乙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这位老工人说这话也是好意,想让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开玩笑弄错了地方,才闹出了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头脑中缺这根弦。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应当努力做到在每次投入交际活动时,要把场合大小,人数多少,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据此确定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在具体说法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交际目的,又要顾及他人的“场合心理”,追求主客观的高度一致。
2.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惯性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有些不当的话语并不是主观上想这样说,而是受习惯的支配一不留神顺嘴溜出来,造成与场合环境的不协调,事后连他们自己也感到后悔。比如,小李陪妻子高高兴兴地上街买东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妻子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小李有些不耐烦了。当妻子提出再买一件高档羊毛衫的时候,他忍不住,生硬地说:“你还有完没完,见什么买什么,你挣多少钱哪?”这句话刚出口,顾客们都朝他们这边看,妻子本来微笑的脸顿时拉了下来,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花够钱呢,你急什么?我就要买,怎么着!”直把小李顶得说不出话来,难堪极了。接着发怒的妻子也不买东西了,自顾自地走出商店。使小李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来很温顺,在家里从来不大声说话,更不要说发火了,说她什么都不计较,可今天为什么她的火气这么大呢?很显然,是小李忽略了场合因素,把在家庭中惯用的说法拿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口吻指责妻子,刺伤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发了妻子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表现出的强硬态度。
所以,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惯性,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要把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想一想如何张口,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符合对象的接受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3.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经验证明,人们忽略场合因素,造成语言失控,还常常发生在情绪冲动之时。比如,有的人喝酒之后,或遇到兴奋事情时,情绪十分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不能自控,便会说出一些与场合气氛不协调的话来,造成不良后果。有个特能侃的青年,在朋友的婚礼酒席上,大侃自己的见闻,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不料他心血**,讲起了一个新婚之夜新郎杀死新娘的奇闻。还没等他说完,新娘的脸色就变了,新郎见状也火了,不客气地把他轰了出去。
怎样与老年人谈话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对老年人智慧的肯定。所以与老年人交谈往往能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示。所谓老人的智慧,通常都是在与他们的谈话中体会到的。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喜欢与老年人交谈的青年,甚至中年人都太少了。他们或者埋怨老人说话罗嗦,或者认为他们所说的话题陈旧,或者认为他们思想保守,孰不知他们错过了分享老人智慧和经验的大好时机。
一般人是很难跟比自己年长三十岁以上的人谈得来的。三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社会风俗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方面距离都那么远的人,实在很难有共同志趣。
在这种情况下,同情和了解可以产生良好的融合作用。老年人多半喜欢追忆往事,如果你能引导他谈谈自己的过去,不但对他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对你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听到一个人亲口告诉你三十年前或是五十年前的事情,这是十分难得的。
经过时间的淘汰和岁月的流逝,那些仍然深刻地留在老人们心中的,多半是一些印象深刻而生动有趣的故事。
有些老年人生命力还相当旺盛,仍然关心着现在的社会,对报纸上的新闻仍然产生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最好是让他们把现在的事情和过去作个比较。这不但是他们最喜欢的,同时也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
因此,年轻人在与老人谈话时要了解老年人以上的这些特点,并做好充分的聆听准备。一般来说,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
其一,从老年人过去光荣的历史谈起。例如,谈谈老年人过去得到的荣誉,老年人最喜爱的纪念品,老年人最清楚的历史事件等。
其二,从老年人感触最深的话题谈起。例如,老年人的经历和今昔对比,老年人过去唱过的歌,老年人的日记或他们所读过的书等。
其三,从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例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保健及体育活动等。
其四,从老年人最尊敬和最关心的人谈起。例如,老年人所尊敬的爱国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老上级、他们的老师等。
如何与异性谈话
谈话中的尴尬场面常见于异性之间,特别是当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时,他会无形中感觉到一种心理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会使得他的谈话毫无章法,这是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的。
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或几个男人和几个女人,谈话的局势可称半斤八两,谈话的平行发展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一个男人置身于几个女人之中,或一个女人置身于几个男人当中,情形就有些不同了。
一个男人最为苦恼的,就是他置身在几个女人当中的时候,不易找到一个插入谈话的机会。有些女人不会为旁边的那个男人着想,她们开始谈头发、谈衣服、谈佩饰、谈鞋和丝袜,所论及的都是那么琐碎,以致那唯一的男人虽不完全外行,但也不好意思插进去说上几句,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不愿意守缄默,又不便离开,他必须设法打破这个局面,应该设法把谈话的范围引到较广阔的境界去。他不能谈政治、谈社会问题,在女人占优势的场合中,这些题目决不会引起她们的兴趣和共鸣的,除非她们是一群女权运动者或社会活动家。他应该在她们最感兴趣的焦点中寻找话题:
“听说外国人最近发明了一种新的纤维,织成丝袜,可以久穿不坏。”像这样的一句既投其所好,又引起她们好奇的话,是一句很适当的转换话题的开始。这以后,他可以渐渐转入外国人的发明事业,再转到电影、风俗习惯等,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将她们刚才所谈的头发啦、衣服啦、装饰啦等之类的话题抛到九霄云外,使她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话题上来,这样就不至于受冷落了。
至于一个女人在许多男人当中时,情形就和上述的例子不同了。不消说,男人与男人之间所谈的话题是广阔的,也许是政治,也许是经营之道,也许是社会问题,也许是国际形势。在这种场合中的女人,可以一直保持缄默,但必须保持一种倾听的态度。如果一个女子要想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发式、衣饰方面,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男人们绝不会对这类话题保持长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