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物无无瑕,有时不要过于执著,能过就过,也许你会觉得有失原则,但是生活如果太过于执著,只能用一个字给其定论,那就是“累”。
做人不可过于执著
人无完美,物无无瑕,有时不要过于执著,能过就过,也许你会觉得失去了本应有的原则,但是生活如果太过于执著,只能用一字给其定论,那就是“累”。时间并不能治疗伤痛,只能淡化伤痛,让我们所经历过的一点一滴去填充、去淡化这伤痛。也许失去会让人伤心欲绝,但不正是因为这种失去才让我们懂得珍惜吗?不正是因为失去才让我们懂得自己的需要吗?失失得得,得得失失,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失去,就沉溺于痛苦当中,应该在失去后懂得正视自己。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咨询课时听到一位妇女这样报告:“每当我丈夫挤牙膏从中间压挤时,我就会抓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从尾巴向前面开口处挤嘛!”
这个现象引起教授的注意,为此,教授在全班作了一次调查,看看牙膏该怎么挤。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应由尾端挤向开口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一半的同学知道应由尾端先挤;而其他一半的同学竟认为,挤牙膏应从中间开始挤压!
当然,重点并不是你从牙膏的什么地方开始挤,而是你应该将牙豪挤到牙刷上面,至于牙膏是如何附着到牙刷上的,事实上并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问题,那应是从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
希尔达称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方式为“模式”。“我们脑子里塞满了一堆惯性的动作和行为模式。”她解释道,“假使我们无法跳脱自己的固有的思考及行为模式,在与别人相处,他人又希望来点不同的处境时,我们便会被激怒,且会变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当教授跟班上的同学们分享“模式”的概念时,同学们皆承认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的刻板思考的模式:一位妇女竟为了卫生纸纸卷的方向“错误”而郁闷了半天,她只有在卫生纸卷的方向是由墙边向外转时,才会感到满意;另外一位男士则说,每天早上他都会将车停在火车站的某一“特定”停车位,假使有一天别人无意中停了那个车位,他就会有种想法——“今天一定是个倒霉日。”还有一位同学说,只要他的慢跑长袜被折叠的方式“错误”,他就会冒出无名火。
希尔达告诉我们道:“真正的解脱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后破除它。找一天开车上班时,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给自己换个新发型;将房子里的家具换换摆放的位置,……做任何可防止自己落入停滞不前的新鲜事。”
因此,教授建议那位寻找特定停车位的男士给自己一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幸运停车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第二个星期他再次来上课时,脸上充满闪亮的笑意,说:“我照着你的建议去做了!不但没有倒霉事发生,我甚至过了好几天的幸运日!
“现在我们明白,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绑住,如今我已解脱,高兴停哪就停哪!”
另一位叫唐娜的学员对于吃麦片粥的碗有个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会拿起同一个蓝色的碗,吃着同样的早餐——麦片、牛奶和一条香蕉,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项,也成为了一种模式。有一天,唐娜同样走到厨柜前想取出“我的”蓝色碗时,却发现它不见了,这简直太可怕了!“我四处搜寻,结果发现别人正拿着那只碗取用早餐。”唐娜说道,“我有些恼怒并想着:‘他真大胆,竟敢用我的碗来吃早餐!!’我成了那只蓝碗的奴隶(假使不是因为我感觉受到侵犯,也许到现在我仍不自知)。非常幸运地,我突然想起希尔达曾上过的这么一课,念头一转,我告诉自己:‘好吧!这是一个让我从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机会……我可以以同样轻松的心情去使用另一个碗。’”
“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地,我完全能如从前使用那个蓝色碗一般享受早餐。从此之后,我从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
其实,我们全都拥有自由的心灵,而且不会被任何事物所绑住,除非我们自己认为会;我们全都享有自由,不论汽车停在哪一个停车位,不论使用哪一个餐碗。
活着——真实地活着——我们必须让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我们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种不变的形象下,或者认定每件事情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
一位东方的哲学家即说过:“快乐的秘诀在于‘停止坚持自己的主张’。”
我们必须分辨清楚,到底是生活圈住了我们,还是我们自身狭隘的思维限制了自己。能实现快乐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约束;而不受约束的唯一方式则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执著虚名,为虚名所累
别为虚名所累,勇敢地面对一切真相。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他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做出的贡献是相等的。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以致最后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
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做赋,被人称颂,一时成为名人。可是在他成名之后,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学习,渐渐地长大成人之后,他就和一般人一样了。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都离他而去了,一生无所作为。这就是虚名可以毁掉人生的例子。
一位作家朋友,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诉别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惟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矣,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龄不过四十三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名气累死的。
有个女人叫冯艳,曾是一位拥有数处豪宅、开着凌志车出入的款姐,她一掷千金的豪爽大方作风引得众人的惊羡,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富贵侠女”的美誉。然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冯艳突然悄声匿迹,她的豪宅和名车也都易主。一个千万富姐缘何突然一贫如洗了呢?
冯艳与丈夫李刚结婚时,李刚还只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某化工厂的临时工。为了与李刚结婚,父母都与她断绝了关系。为此,冯艳发誓一定要挣回面子。几年之后,冯艳终于等来了艳阳天。李刚果然大发了,成了房地产老板,身价千万。
丈夫有出息了,冯艳觉得应该挣回面子。她对丈夫说:“咱们结婚的时候,婚礼办得太寒酸了,我一直在人面前抬不起头。你要是真想给我挣回面子,就给我补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丈夫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了。冯艳在一家豪华大酒店补办了一场隆重气派的婚礼。那天的酒席一共摆了46桌,迎亲车队是清一色的高档豪华进口轿车,省电视台一位主持人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冯艳的父母终于放弃成见,满面春风地出席了女儿的婚礼。
爱慕虚荣的冯艳胃口,她要求当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丈夫每盖一片楼,都要留下一套自住宅。短短四五年的时间,他们就拥有了11套住宅。每次和朋友一起聚会时,冯艳都慷慨买单,给服务员的小费一出手就是四五百。有一次聚会,冯艳的一位好朋友被小偷割了包,丢失了两千元现金和一部手机,沮丧得没有心思唱歌。冯艳听说后,当即打开包甩给她一沓钱说:“不就是两三千块钱吗?我补偿你的损失!”冯艳的豪爽、大方和仗义,使她在圈子里赢得了“富贵侠女”的美誉。然而,在丈夫眼里,妻子却变得越来越让他不可理解,越来越让他反感。昔日纯真的冯艳,仿佛变成童话故事中的那个不断向小金鱼索要财宝、贪得无厌、俗不可耐的渔婆。终于,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之后,冯艳好不容易挣来的面子又没了,她一下子从无限风光的顶峰跌落了下来。但她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她不能让人们看她的笑话,她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丢失的面子挽回来。这样,她陆续卖掉了从前夫那里得来的6处房产和豪车来维持富姐的面子。最后甚至是手机……
本来,冯艳如果不是为了面子,靠着几处房产下辈子的生活完全不用担心。可是,就是为了保住面子,她丢了婚姻,丢了仅有的财产,甚至还执迷不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冯艳这样的情况,当然属于个别极端的例子。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套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妨碍自己的大成功,这样,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荣誉。
执著虚荣,为虚荣所累
许多人常会掉入自己设置的陷阱里去,而此陷阱常由虚荣组成。只要随便给点虚荣,即使明知自己的行为意义不大,也会像只无头苍蝇飞来忙去。“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生活中,总有一些爱慕虚荣的人为了面子而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有些人越是没钱,越爱装阔,兜里明明没有几个钱了,却仍要请朋友进高档饭馆好好吃一顿;对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却总是抢着买单;与人谈天,总要有意无意与别人说一些自己吃过的大餐,去过的高级场所。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吃好喝好体面了满足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衣,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由此想到一个比喻:死鸡撑硬脚。鸡虽然死了,可它的脚却还在硬撑着。想想确实有点可笑。
究其爱面子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感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未必如此大手大脚。有位身兼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几杯清茶,仅此而已。他的衣着也很普通,但整洁,并不是什么名牌。他的车子也不是奔驰什么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辆车而已。他的公司业绩很好,而且个人的资产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够不被虚荣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于邋遢,事实上,这些人中不乏富豪之人。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实,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不是富与不富的问题,而在于一个的品德。有时,“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那么,如何认知虚荣心和改变虚荣心呢?
1.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获得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2.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
3.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任由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客观实际,盲目跟风设计,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命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4.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和延续种族相关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种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对正常营养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顾实际摆阔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对干净整洁、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需要是合理的,而为了赶时髦,过分关注容貌而去浓妆艳抹、穿金戴银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虽然未必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执著贪念,为**所累
**就如吸毒一样,一旦染上,你就很有可能在那漩涡里无法自拔。**是很吸引人的东西,但也是如利剑一样伤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抵挡**,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逃离陷阱。我们每个人一生会遇到很多**与陷阱。要么是我们被别人**,要么我们去**别人。其实每个人都经受不住**,只是每个人被**的底线不同。
有的人也许可以克制住自己潜在的欲望与内在的野心。有些人却很难管住自己,明知是泥塘,是深渊,也要往下跳。有了**的第一步,当然就有陷阱。既然别人帮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又期盼得到物质与权力地位,你总得付出点什么吧,也要补偿别人点什么。纵使别人不说,但你自己内心又有多少可以承受与接纳的底线?
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均衡发展,无论你是**别人,还是迷惑你自己,找准本我最重要,不然到头来你只会在**的陷阱里感到麻痹与挫败。
据说,东南亚一带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捕捉猴子的方法:当地人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箱子里面,再在箱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刚好可以让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经不住箱子中水果的**,抓住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大多数猴子恰恰不愿丢掉到手的东西,以致当猎人来到的时候,不需费什么气力,就可以很轻易地捉住它们。
其实,人又能比猴子高明多少呢?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法抗拒诸如金钱、权利、地位的**,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是个美丽的陷阱,落入其中者必将害人害己,无法自救;**又是枚糖衣炮弹,无分辨能力者必定被击中;**还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会侵蚀每一个缺乏免疫力的大脑。
经不住金钱**者,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说什么“金钱主宰一切”,“除了天堂的门,金子可以叩开任何门”等等。他们视金钱为上帝,不择手段去得到它。他们一边用损坏良心的办法挣钱,一边又用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钱越多的人,内心的恐惧越深重,他们怕被偷,怕被抢,怕被绑票。他们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惶惶然不可终日,寝食难安。恐惧的压力造成心理严重失衡,哪里有快乐可言?其实,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金钱也并非万能,健康、友谊、爱情、青春等都无法用金钱购买。金钱是一个很好的奴隶,但却是一个很坏的主人,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它的奴隶。
落入权势**之陷阱者,终日处心积虑,热衷于争权斗势,一朝不慎就会成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永生不得翻身。结党营私,各树党羽,明争暗斗,机关算尽,到头来,算来算去算自己。过于沉迷权势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奉承,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更不用说有什么做人的快乐了。
经不住美色**者,流连忘返于脂粉堆中,醉生梦死于石榴裙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的前程断送在声色之中。君不见,李隆基因了一个杨玉环,终日不事朝政,最终导致权奸作乱,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倾刻间土崩瓦解;吴三桂为了一个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留下千古罪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世界的游戏规则也是相同的,有得有失。当你接受一种**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某些变故与失落,你一定要考虑好**背后是什么:对你的未来的影响是一路的平坦,还是暂时的辉煌?
这个世界太浮躁,有太多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美丽的陷阱。所以,为人一定要坚守本分,拒**于门外。
执著欲望,为欲望所累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会让人感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就会变得疲惫不堪,更无法静下心来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所以,欲望是需要控制的,幸福的人其实是知道控制自己内心欲望的人,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这是一个极具**力的社会,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很多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好像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的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值得我们非要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儿欲望,多一点快乐,有什么不好?!
执著私心,为自私所累
私心是条虫,人若肯下狠心治死它,生命之树便会繁茂青翠,反之,怕它、爱它,一碰着它就疼的心如刀绞,等到虫子长大了,树就枯干了。鸟瞰现今生活丰富多彩、新颖便利,可深入现代人群却发现人们心中充满了枯燥与疲惫。尽管社会发展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方便快捷,但人们没有感觉到活着轻松了,反而感觉越活越累。
这是何故?累从何来?累不是来源于工作和劳动,而是因为心理上的忧愁烦恼压制了人们的自由,欲望的膨胀使他们因为票子没别人的多,房子没别人的大,车子没别人的好,妻子没别人的靓,穿的不如别人时尚,用的不如别人的高档;自己说了话,对方不服从;一点小利益自己没得到;什么事没按自己的意思……而烦恼愁苦。
仔细分析他们的这些烦恼无不是因为自己而生的,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惟我独尊为原则而有的,这就是中国成语中的“自寻烦恼”,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寻来的烦恼。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去朝圣,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不过你们当中一个要先许愿,他的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太好了,我已经想好我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那样的话太吃亏了,应该让他先讲。”而另一个教徒也怀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先讲,让他获得两倍的礼物。”于是,两个教徒就开始假装客气地推让起来。“你先讲!”“你比我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人彼此推来让去。最后两人都不耐烦起来,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你干嘛呀?”“你先讲啊!”“为什么你不先讲而让我先讲?我才不先讲呢!”
到最后,其中一个气呼呼地大声嚷道:“喂,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打断你的狗腿,掐死你!”另外一个见他的朋友居然和自己变脸,而且还恐吓自己,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朋友双眼也立即瞎掉了!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因为两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剧。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越南战争中,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亲回答说,“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是,有件事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到旧金山,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然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所以人若想活的轻松,活的年岁长,就当放下私心,少为自己想,多为别人想,与此同时便会找到快乐。“助人为乐”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便会发现心灵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心里乐了,脸上笑了,笑容是最好的化妆品,即使长的再丑,若用笑容来装饰便觉可爱,若长得很漂亮,天天愁眉苦脸,像别人欠他两吊钱似的,人人见了人人烦。
为执著所累,不如变通
天下的事,没有一定的方法;天下的道理,却殊途同归,一理通则百理通。成功之道,只有变通一条,除此之外别无通道。事情不一定要做出来才知道结果,聪明人早在行动之前就对结果心中有数。人生不一定走到尽头才知道命运好歹,聪明人早在创业之初就瞄准了目标,他们的成功,就像神枪手射中靶心,并不是出于意外。
为什么呢?因为聪明人知道成败得失的要点,并懂得因势利导,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变化。
古人说:“遇事知道成败得失的要点,进而推测事情的最后结局,那么,创业不会遭致失败,谋事不会徒劳无功。”
成败得失的要点是什么呢?是人情世态的变化。人情世态的变化决定了时势的流向,聪明人将自身潜能与时势融为一体,就能借大势而行,扶摇直上。这正是古今智者驾驭大事的根本方法。
古人说:“事情变了,时势就有差异,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一个人,行为合于时宜就会发达,违背时宜就会遭殃。”
什么叫“合于时宜”呢?这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行变通之道。时势是由两种东西促成的,一是物质资源的多寡,二是人们的心理趋向。这两者又相辅相成。物质资源丰富,人心就趋于浮躁;物质资源贫乏,人心就趋于变动。天下没有一百年的平安,因为人心总是在浮躁与变动中摇摆。这使因循守旧者感到很不习惯,却给锐意进取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随时而动,随机应变,利用一个又一个机会,架起通天之梯,将命运导向辉煌。
成功者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他们根据事情的需要采用变通的方法,使自己的行为“合于时宜”,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这个道理,就像行船一样,逆水行舟,不如顺风扬帆,又轻巧,又快捷。
古人说:“天下的道理没有永久正确的,以前所用的,现在或许要丢弃;现在抛弃的,将来或许要用它,关键在于投合时宜。如果一成不变,即便像孔丘那样博学,像吕尚那样善谋,也要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所以,聪明人做事,先观察土地,然后决定使用什么工具;先观察民情,然后决定事业目标;先综合大家的意见,然后制订具体措施。”
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确定对策,根据民心确定努力目标,根据大家的意见确定处事方法,已可谓懂得变通之道了。
变通,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此达成人生梦想。
许多人具备很高的智商、很好的学问和很优越的条件,终生努力却无所成就,其根源只有一个:不知变通。
至于那些才具中等,没有什么背景的人,若是不知变通,只能永远沉沦于贫贱之中,难有出头之日。
相反,如果具备变通的智慧,哪怕没学历、没背景、无财又无貌,也能事业有成,乃至创下丰功伟业。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政界商界,顶尖人士都不是智商最高、学问最好的人,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并不比一般人优越。他们唯一优于他人的,是懂得如何根据时势行变通之法。
所以,古人说:“五行妙用,难逃一理之中;进退存亡,要识变通之道。”
天下的事,没有一定的方法;天下的道理,却殊途同归,一理通则百理通。成功之道,只有变通一条,除此之外别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