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誓旦旦(1 / 1)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电脑方兴未艾,网络时代便悄悄地靠近现代社会,并且大有网络电脑替代个人电脑之势,而且现代的电脑软件系统在网络电脑市场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由于当时网络电脑的概念是对微软公司和Intel公司的Wintel体制的巨大挑战,而为了顺应时代主流,微软主动出击,从各种方式干扰视听,并说网络电脑不能取代个人电脑,打乱网络电脑联盟事先的战略部署,拖住对手,为微软反击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为打击网络电脑的概念,微软公司进一步推出一台Simply Interaltiue PC(简易型个人电脑)的概念。

现代经济社会,市场就是战场。谁占领了市场谁就得以生存,谁失去了市场,谁就意味着灭亡。今天,我们从微软生存和发展的每一个步骤与策略,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市场这一血淋淋的规律。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是微软成功的法宝。这当然与公司第一把手比尔·盖茨的精明能干、高瞻远瞩,以及公司电脑人才群体的杰出、求新,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有方也密不可分。

面对网络时代,微软又把自己的手伸进了网络软件公司的钱袋。微软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在此时微软不扮红脸,将来便会吃大苦头。

因特网在最初一段时间是很沉静的,后来由于网络浏览器的发展而使知名度骤然提高的。也就是在近几年才为广大电脑用户所熟悉和经常使用的。

比尔·盖茨曾说:“在微软,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将大量投资放在研究和发展上,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的方向,同时保持今天产品的开发竞争力。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保持活力并于必要时成功转型至新的经营模式,显然那是一大挑战。

然而在那时,太阳公司的Java技术将这种潜在的威胁扩大化了。Sun将Java描述成为一个标准的应用程序使用环境,它为软件开发商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即仅需单一版本的程序代码,也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甚至不兼容的系统平台和浏览器上运行程序。也就是说,Java拥有这样一种潜在能力:使应用程序达到“仅写一次,随处运行”的状态。

而且网络浏览器一般均包括并依赖于运行Java所必需的软件。网络程序设计者也通过广泛使用Java来开发其网页。因此,不仅Java的跨平台性能对Windows构成潜在威胁,而且,它与网络浏览器的联合使用,更加强了网络浏览器的挑战性。

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挑战,微软的大脑瓜“理所当然”地要谋划对策。微软派出使者于1995年同网景的高层人士进行了会晤,其目的是为了确定网景是否意欲通过领航员浏览器的浏览软件,作为代替Windows的操作系统而与微软进行竞争。

微软表示,如果网景不与它竞争,则两家公司可以形成一种互惠合作的伙伴关系。微软还特别提出,如果网景同意不推出可替代Windows的领航员浏览器,那么,微软将在其他操作系统平台方面作出让步,比如在对待Macintosh(苹果的操作系统)和UNIX的问题上。

比尔·盖茨说:“相同的决定不要作两次。第一次花时间好好想一想,然后作扎实的决定,这样一来,你就不必要烦恼那个问题,如果你太随便的重开议题,不仅会妨碍政策的执行,而且也与你起初作决定的动机相抵触。毕竟如果问题不是真的有了定论,为什么要费神去作决定呢?”所以,以比尔·盖茨的付出,他不会轻易被拒绝而放弃目的的。

于是,当网景公司拒绝了微软提出的在两家公司之间分配浏览器市场建议,意在对网景进行限制的行动失败后,微软便收起了橄榄枝,软的不行来硬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将微软看作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事实上,凭借巨大的财富和无敌的威力,微软早已将势力扩大到整个信息产业,并极大地延伸到产业之外,形成了无所不至的强大帝国。

微软的胃口是不断扩大的,这也是因为产品是不断创新、电脑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于是不久,微软发布了OEM Service Release(“捆绑服务版”,即OSR 2.5)。

到1997年11月,据估计,微软的IE已占据网络浏览器市场的42%,比1997年4月增长近2%。而且,微软预计,IE将于1998年第二季度,在市场份额方面取代网景公司原领航员浏览器的主导地位。

最后,微软计划在1998年5月中旬向原始设备制造厂家提交Windows98,并于1998年6月底将其推向零售市场。将微软的网络浏览器与Windows95或98捆绑销售,定会排除网络浏览器市场中相当数量的竞争者。

想当初,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并不认为网络会成什么大气候,所以信誓旦旦地说绝不会发展网络软件,除非他死了。不过事与愿违,他没死,倒是快把网景气死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对待网络上微软为有一定的收获,并希望成为最大的网络系统,它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并且和NBC和MCI公司协议合作。和NBC的合作是在“MSNBC专线”提供NBC的新闻和其他信息,从而储备大MISN的使用范围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