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平 衡第24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416 字 2个月前

平 衡

一个人站在平衡点上,便是快乐的起点,幸福的原点!

1??对与错,没有绝对的

让我们读一则故事:

一位后生到寺中向方丈求教,谈起世态炎凉,他颇有感慨:“大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请问这是为什么?我该如何对待呢?”

此时恰闻树上有鸟儿啼鸣。接着,有零星的鸟粪落下,差点儿沾到后生的身上,后生举手指着鸟儿怒叱:“该死的东西,没长眼睛!”

“善哉善哉!”方丈言道,“施主,看看你伸出的手——道理就在其中。”

后生看看自己伸出的手——食指指向树上的鸟儿,大拇指指向天空,中指、无名指、小指很自然的指向自己。

看着后生纳闷的样子,大师解释道:“你瞧,你指责鸟儿的手形,意味着指责别人的手指是一个,而指责自己的手指是三个,也就是说假如要指责别人,那么自己首先要承担三倍的指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情世故就不再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至于那个指向天空的大拇指,则意味着还有一些事情谁也没想到的,而且也说不清楚,于是只好由上天来裁决了。”

方丈望着树上啼鸣的鸟儿,接着说:“鸟儿是无辜的,因为树木本来就是飞禽栖息之处,有鸟粪落下来是很自然的事,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为什么我坚持真理,到头来碰得满身是伤呢?为什么我做的很正确,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无法求得好的结果呢?

事实上,问题就是出在了“正确”上。何为正确?一加一等于二正确,一加二等于三就不正确。但生活不是做数学题,生活的要义是解决问题。

经常有人说:你错了,我对了,你没理,我有理……倘若碰上了有素质的人,不和他计较,事情多半就此平息。倘若碰上一个同样认死理的,两个人就会针尖对麦芒,浪费几公升的唾沫是少不了的。但最终平息的时候,也并一定就真的吵出个谁对谁错,而是累得没力气吵了。

即使是我们说的正面意义上的是、非、好、坏、善、恶等概念,也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实际上好坏善恶等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定的。至于很多人高声叫喊着的道理,多半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道理,是强行搅出来的道理,是怒火冲出来的道理。因此,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所有也没必要凡事都分个高低、争个胜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古时候有个老和尚,一天中午,他和一个小和尚在禅房中打坐,忽听门外有两个和尚为一个问题争论了起来,他们各说各的理,不肯相让。不一会儿,只听其中一个和尚气急败坏地说,“我找师父评理去!”说完就气冲冲地跑进禅房,把自己的道理对老和尚复述一遍,然后问道:“师父,您看是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不假思索地说:“你说的对!”这个和尚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没一会儿,另一个和尚也跑进禅房,他气冲冲地质问老和尚:“师父,刚才他和我辩论您估计都听到了,根本就是胡搅蛮缠。而我的说法是根据佛经上说的。您给评评理,是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照样不假思索地说:“你说的对!”这个和尚也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和尚却越听越纳闷,他问:“师父,先前大师兄进来,您说他说的对;接着二师兄进来,您也说他说的对。我以为,既然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大师兄对,二师兄就不对;二师兄对,大师兄就不对;您怎么可以说他们两个人都对呢?”老和尚转过头来,望望小和尚,意味深长地说道:“你说的也对!”

这下,小和尚反倒更不明白了。

很多人过于看重对与错,俗称“一根筋”,其实世间万事万物极其复杂,“非此即彼”只是一种常见情况,还有“亦此亦彼”、“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又非此非彼”等情况,况且不同的人囿于不同的信仰、价值观、立场、角度、方法等,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判断往往不同,但往往又有一定合理之处。因此,即使是把世界上最高明的法官请来,他也很难做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裁判。这种时候,需要的往往不是证明谁对谁错,需要的是包容,需要的是退让,需要的是“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否则生活的“大法官”一生气,结果往往是把有理的和没理的各打五十大板。

汉字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字:射和矮。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叫错了,但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以错为对了。比如射,左边一个“身”,一般来说是身体的意思,右边一个“寸”,一般来说是尺寸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只有一寸高,不是“矮”是什么?《水浒传》中的武大郎绰号“三寸丁糓树皮”,说的就是他不仅矮(三寸),而且皮肤粗糙的像树皮。

我们再来看“矮”,左边一个“矢”,谁都知道,这在古代代表箭,而右边的“委”则有“任”、“派”的意思,想想看,一个人把箭派出去,不是“射”是什么?但由于一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人们把它叫做“she” 并且传开了,它的真正的读音“ai”反倒被当成了“射”字。

上面的例子当不得真,但它至少有点儿歪理。战国时期的名家学派代表惠施曾提出过一个类似的理论——“犬可以为羊”,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狗就是狗,羊就是羊,生活又不是《封神演义》,狗怎么可以突然变成一只羊呢?实际上“狗”也好,“羊”也罢,还有“牛马驴骡鸡狗鸭”,它们都是我们人类为了生活方便给它们起的名字。这就好比一个人出生时父母给他取名叫“狗剩子”他一辈子都是“狗剩子”一样,如果人类一开始就把“狗”叫做“羊”,那么今天看门的就是“羊”,吃草的就是“狗”了。执着于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忽略它的本质。执着于对错,也会忽略人类创造对错这个概念的本质——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平添了许多问题。

所以,不要再动不动就“非此即彼”地问谁对谁错、可不可以了,重要的不是理论与观念的对错,而是方法与结果的对错。

2??不圆满才是人生

从古至今再到永恒,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些许缺憾。缺憾是人生的伴娘,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接受它,就像我们必须接受生命一样。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名言。季老在书中写道: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可能完满。即使有圆满,也是暂时的,而缺憾却是常态。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这是千古不易的自然规律。但月亮终究会有圆满的一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此过程中保持一份淡定。

有一则寓言:

有一个被切去一角的圆,它很想恢复完整,没有残缺的活着,便踏上行程,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由于它残缺不全,滚动得很慢,所以它能在路上欣赏风景,闻花香,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和雨露。它遇到过各种不同的碎片,但有的太小,有的太大,有的太尖锐,有的又太方正。有一次,它好像找到了一块合适的,但没有抓牢,又掉了;还有一次,它抓得太紧,弄碎了……直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小心地把碎片拼在自己身上,快乐地滚动起来。由于它变得非常完整,所以滚动起来特别快,快得使它停不下来,看不清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于是它主动停下,把那块补上的碎片又丢在了路旁,慢慢地滚走了。

就像那个缺角的圆一样,世上没有任何人的生命完整无缺。只要他肯面对现实,每个人都至少缺少一样他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有人夫妻恩爱,郎才女貌,却患有严重的不育症;有人才干非凡,潇洒倜傥,情字路上却异常艰辛;有人学界泰斗、德艺双馨,却子孙不孝,互争财产;有人看似好命,却一头糨糊,形同白痴……每个人降生在世上,多少都带有点缺憾。很多缺憾还是既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但你可选择憎恨它,也可以选择善待它。无论如何,你都不可能摆脱它,除非你想摆脱生命。

3??不要攀比

有钱人互相攀比,争的是个面子,比来比去,比得满肚子的气。金钱没有带来快乐,而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

现在社会上,攀比之风害人不浅。前几年,报纸上登了一篇报道,说是几个有钱人在一起比富。一个南方的大款定了三万元一席的饭菜招待朋友,显示他有钱。一位北方的大款不服气,一下拿出三十万元,对饭店的人说:就照这个数我回敬一桌。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还有些人家结婚办喜事,也要跟人攀比,比排场、比风光、比派头、你家摆了五十桌,我就要凑够一百席;你家来了十辆车,我就要来二十辆。比的结果是劳民伤财,彼此结怨。

做人不可有攀比之心,俗话说:人比人活不得,骆驼比驴驮不得。

让我们读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上海希尔顿饭店豪华歌厅,一位沾着“祖上荣耀”搞家电批发的阔少在两瓶马爹利下肚之后,便醉醺醺地宣布:“今晚所有人的费用我开销。”众人大悦,阔少更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一位文静白皙如书生模样的青年并未理会,他算好了自己的费用,服务生不收,并重申了阔少的慷慨。书生径直走向阔少,把钱递给他。阔少老大不快,像见外星人一样吃惊:“你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书生回答:“我不接受你这种居高临下的馈赠。”阔少轻蔑地一笑:“老子有钱!钱就是大哥大!”书生说:“有钱是好事,有钱也不能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别人和你一样都是人!”阔少大笑:“别酸了!老九,我扳个小指头够你吃一辈子!今晚我请定了!”书生眼里流露出一丝愠怒:“你有多少钱?”阔少笑得更疯,他喜欢与人比阔。事后,不知天高地厚的阔少才知道这位来自北京的书生是我国最杰出的计算机专家之一,是国际专利拥有者,掌管着一个集团公司的大总裁。

有些人有一点钱就不知天高地厚,与人比阔斗富,结果往往输得很惨。

你现在有一万元,你就可以享受一万元的快乐。如果你跟人家一比,人家有一百万了,你的一万元的快乐就会烟消云散,本来你的天空有温暖的太阳,这时就**云密布。所以不要与人攀比,要按以下几点来要求自己:

(1)保持一颗平常心态,过自己的日子。

(2)不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

(3)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4)在创造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

(5)不管结果好坏,收获大小,只要付出了劳动,就会感受到快乐。

不与人攀比,你就会享受生活对你的馈赠,你就会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你的生活是你的,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你的幸福也是你的,别人的幸福也是别人的。比也没用,只能是给自己增加没必要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