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立场不同、想法不一,也能相互尊重,以圆满融和为要。南宋时,朱熹与陆九渊两人只要一碰面,都会极力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一次,朱熹对陆九渊说道:“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
陆九渊提出自己的想法:“道理存在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
朱熹反驳:“学习不破万卷书,怎么会有出息呢?”
对此,陆九渊以为:“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
这两位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虽有治学思想的分歧,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两人互拜为师,取长补短,完全没有门户之见。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时,重建白鹿洞书院,不但请陆九渊来讲学,还将其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书院门口。
尽管思想不尽相契,但在学术的大前提下,仍能互相尊重,实是融和的最佳典范。
我曾在二年,对佛光会员提出“公是公非”的理念。主要是因为纵观人世,很多人不明是非、混淆是非,将是非交给强权、私利、金钱、滥同情左右,造成政治腐化败坏,社会紊乱失序,文化沉沦衰落,道德分崩离析,人心疏离失真。人世间的乌烟瘴气,实在需要一些正确的观念清净一番,因为一个人一旦认知有了问题,所作所为就没有道理可言了。
“公是公非”就是佛陀说的“依法不依人”,有法有公理在心中,自能判断是非好坏;当为不当为、该说不该说,都能清楚明白,拿捏适当;就算立场不同、想法不一,也能相互尊重,以圆满融和为要。
朱熹与陆九渊懂得“公是公非”,持有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观念,是每一个游走在是非边缘的人,应该深思、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