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仁者(1 / 1)

人生是污秽的川流,要涵纳这川流而不失其清洁,人必须成为大海。子路问孔子:“管仲是怎么样的人?”

孔子回答:“是仁者。”

子路又问:“管仲曾想说服齐襄公施政而没有被接受,是辩才不够;襄公死后,辅佐公子纠却无法得到齐君之位,是能力不足;只身逃出齐国,连累家族而不悲伤,是没有慈孝之心;在鲁国沦为阶下囚而不觉惭愧,是没有羞耻之心;回到齐国出仕当年的仇敌齐桓公,是不忠;召忽为公子纠守节自杀,管仲不死,是不仁。缺失这么多,老师怎么称他是仁者?”

孔子回答:“管仲说服不了襄公,那是襄公没眼光;辅佐公子纠不成,那是时运不济;家族残破而不悲伤,那是豁达知命;身为囚徒而不惭愧,那是自省后的坦坦****;出仕昔日的仇敌,那是知道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召忽殉死而管仲不从,那是因为召忽的才干平平,不死也只是个战败的囚虏,殉死反而可以成为名扬天下的守节之臣。管仲是才堪治理天下的王佐之才,怎么能拘泥小节而置天下万民于不顾?”

史家对管仲的行谊是评为走在是非边际、行事充满争议、得志后不改奢侈僭越的一个人。其实,一个人受褒受贬、得宠得辱,除了视其才能内涵外,时节因缘也占了很重要的分量。有“缘”的人,即使有缺失,也能得到他人的包容体谅;没有“缘”的人,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谈其他,在用人之道上,孔子之见可谓深思远虑。用人,除了解对方的长处以适材适用,了解其短处,避免不必要的过失疏漏、防止错误的发生外,也必须洞察时局、纵观因缘。

人生是污秽的川流,要涵纳这川流而不失其清洁,人必须成为大海。用人之道,用人之德,不也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