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任城的某夫人,是金乡世代富贵人家的子女。她有一次回娘家,路上遇见一个农家妇女,年龄大约二十岁,布裙荆钗,相貌端正白净,两人相谈甚欢,很是投机。分别时,农妇和夫人依依不舍,再三请求夫人把她带去任城,说自己可以做洒水打扫、烧饭煮菜等所有的家务事,不计较报酬,只为了能陪伴在夫人身边。夫人答应了她的请求。

回到任城,农妇勤快本分,很让人喜爱。只是每天中午后,她就一定会在怀里装两个蒸饼,匆匆忙忙,神色焦急地外出到城郊附近,直到太阳下山才回来。一个多月来从未间断。夫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她,她只是沉默不语,满眼泪花。夫人再三询问,她才道出事情的真相,说:“不瞒夫人,其实我夫家也是相当富裕,我并不是为别家侍奉的奴仆。不久前跟随夫人来,其实是为了寻访老母的音讯。”说着声音哽咽抽泣起来。夫人说:“你这个小妮子实在糊涂啊!女人出嫁,并非是襁褓中的婴孩,怎么转眼间会连自己家的门户都记不清了呢?母亲所住的地方,顺着老路走去就能找到,这有何难处?”农妇说:“并非像你所说那样容易。我家原本赤贫,五岁时父亲就病死,母亲把茅屋里只要有点值钱的东西全都变卖了,才凑齐了钱为父亲购买了薄薄的桐木棺材,然后带着我去野地埋葬父亲。后来我母亲深思熟虑一番,不愿甘心守寡,就带我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桥有河,河里还有只船,岸上旅客来往不断,就像现在南关那儿的风景,可我当时并不认识。正准备走的时候,从东面走来一男两女,和我母亲讲了好一阵悄悄话。只见母亲泪流不已,抬不起头,接着解下衣襟上最后的五文铜钱,买了一块炊饼放在我的手里然后离去。眨眼间就不见了母亲的身影,我在地下打滚哭叫,无人理睬。于是就孤单一人走进一座城门,沿着街面店铺,挨家挨户讨饭吃。过了三四天,忽然遇上一个鲁莽的男子,偷窥我多时,问我的情况,我如实全说了。他撒谎说是我的远房亲戚,并且说:‘你的母亲已经改嫁了,现在只剩下你一人生活了,不如今后就跟着我吧!’我听后很是震惊,迫不得已,只能流着眼泪跟他离去。走了两天,来到一户农村户人家,就在现在的金乡。这家有老翁、老太和一个男童,鲁莽男子和这家说了些话,并且写了一张纸给老翁,老翁收下并给了他二贯钱。男子走了,把我留下了。老翁老太也就是我现在的公公婆婆,男童就是我现在的丈夫。幸亏公公婆婆对我很好像亲生的一样,十六岁时,配对成儿媳妇。这家务农,连年丰收,生活很是富裕。可是我背着人时常哀号恸哭,发誓一定要找回母亲。公公婆婆知道我的心事后,很是同情并答应我去寻找,这才承蒙夫人带我到这儿。如果找不到母亲,我发誓绝不回家。”夫人听后很是感动,抚摩着她的背说:“你可真是个孝女啊!孝女啊!当初错看你了。可是人海茫茫,你要到哪儿去寻找呢?已经不见十多年,你还记得你母亲的声音笑貌吗?”农妇说:“虽然现在我母亲已年迈,服饰已改变,但是那张脸却深深地刻在我心里。只要相见我一定能看出相似处,就算有变化我也可以想象出她原来的模样。我不怕找到了认不出,只怕找不到。”夫人对女子更是大加赞赏,放任她每天出外到处行走,并且交代仆人代她打听消息。

当时正值初夏,农活正忙,乡村妇女不论老少美丑都在绿秧田深处辛苦劳作。农妇见妇女多的地方,就靠近和她们攀谈,叙说自己当年和母亲分别的情景,希望能得到点消息。人们都很喜欢和同情她,但是却不知她母亲的消息,只能替她叹息伤心。

一天,农妇走得疲惫不堪,看到路口有座尼庵,里外很清静,佛像的帷幕未卷,炉内的香还有余温,佛龛内塑着一尊女像,是水仙。农妇就对水仙跪拜叩头,发出喃喃声默默祈祷,然后就在蒲团上休息,闭目养神。刚合上眼,突然有个美丽的女子穿着风裳月帔,伴随着腰间玉佩清脆的碰撞声,从外面姗姗走来。美女叫着农妇说:“你是在找母亲吗?”农妇说:“是的。”美女说:“念你求母之心迫切,思念很久未得,给你指一个线索,不如你去找找石佛两侧。”说完,指着里边说:“你母亲来了!”农妇转身回头看,美女瞬间不见了踪影,而自己也顿时睡醒过来,牢牢记住石佛二字。恰好有个信女来到,农妇就向她打听道:“请问庵里有石佛吗?”信女说:“没有。”又问:“那郊外有石佛祠吗?”答道:“往东边过去几里路,确实有个石佛闸,但石佛祠从没听说过。”农妇恍然大悟,看庭院里松树树荫正覆盖在槐树上,太阳还在天上照耀,赶紧朝东边狂奔。一会儿就奔到闸边,果然看见石佛的古迹。可是哪个是我的母亲呢?见一位老婆婆满脸鸡皮皱纹,神情很像母亲,农妇迫不及待的,不辨真假,一下子抱住老婆婆呼唤说:“娘!”声音凄厉,眼泪夺眶而出。老婆婆吃惊不已,说道:“我从未生过女儿,这是谁家女子到这里来戏弄老身?”农妇听后,再细看一下发现自己认错了人,感到十分难为情,旁观者看了都鼓掌而笑,认为她太鲁莽了。

忽然又走进一位头发斑白的妇女,瞪着眼看农妇好久,突然对着农妇叫一声:“你是香妮儿吗?”农妇屏住呼吸,停止哭泣立即应道:“女儿正是香妮。”妇女说:“既然你是香妮,那就是我的女儿。”农妇悲痛号哭道:“能认得出我是香妮的,也只有我的亲娘。”妇女说:“且慢。我的香妮,在她的左胳肢窝下有个小瘤,像龙眼大小,你是否有呢?”农妇听后一跳起身,自动承认并大呼道:“女儿有瘤!女儿真的有瘤!”并让母亲用手摸索,果然不假,于是母女这才相抱痛哭。在暂时停止哭泣的时候,只见两位少年听到声音跑来,问:“母亲怎么这么悲伤?”母亲激动地说:“是你姐姐来了,你姐姐来找我了!”两少年仓促间十分惊诧。原来那是母亲改嫁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后夫原本是小康家庭,而母亲改嫁后,从未说起有个女儿,因此两个弟弟都不知道姐姐的存在。

母女俩哭完,相互挽臂回家,互相叙述离散后的遭遇,两兄弟用见姐姐的礼节拜见,一时间几个人有哭有笑,场面感人,邻居闻讯都过来看热闹。夜深时,母女俩手持蜡烛相对,好像在梦中一样。母亲问女儿怎么会到这里,女儿告诉是本县某夫人的恩惠。第二天,母女就携带礼物去感谢某夫人,并准备了纸锭和上供食品,寻找香妮儿父亲的葬地。到了丛葬地,只见千万个坟墓重重叠叠,受惊害怕的飞禽小兽乱飞乱窜,一抷黄土早已模糊,无从辨识。直到黄昏,母女俩才痛哭而回。从这以后,母女两家的亲戚关系也更密切了。

某夫人对香妮儿的孝心很受感动,就嘱咐文人写篇传记让事迹广为流传,可因种种原因最终并未如愿。黄近午对我说了这件事,因此记下它的故事梗概,也算是完成了某夫人的心愿吧。黄近午还说香妮儿最初遇到母亲时,匆匆忙忙只讲了三四句话,就跪着从怀中取出蒸饼送上。母亲见状说:“我现在肚子并不饿呀!”香妮儿说:“虽然母亲不饿,但是女儿的心却没有一天不担心母亲会挨饿。只要闭上眼睛,就会看见母亲当时饥饿啼哭的画面,所以女儿时刻为母亲准备着吃的东西。”虽然这话说得笨拙,但任谁听了也都会感动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