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的使命召唤(1 / 1)

比太平公主稍微幸运一点的是她的老公武攸暨(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在太平公主谋逆事发的前一年,就因病去世而得以善终。即便如此,太平公主自杀之后,李隆基还是下令将武攸暨的墓毁掉,以解心头之恨。

武攸暨有个弟弟,叫武攸止,同自己的叔祖父武士彟一样,他也娶了弘农杨氏的女儿为妻。夫人杨氏为武攸止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我们称她为“武氏女”。武攸止早亡,因此,武氏女自小被寄养在宫中,成为一名出身高贵的宫女。

武氏女作为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曾孙女,继承了武氏一门女孩子基因中特有的天生丽质,当然,也继承了工于心计这项特长。很快,武氏女便借助长期生活在皇宫中的便利条件,博得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注意,被封为婕妤。巧合的是,武婕妤的对手,同当年的武则天一样,也是一个王皇后。而且玄宗朝的王皇后和高宗朝的王皇后有些如出一辙—她们都没有生育。武婕妤抓住对手的这一点小瑕疵,不断进行放大处理。而武婕妤本人则一鼓作气,一口气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共七个孩子。后来的事情也在意料之中,陪伴李隆基度过了登基之前那段最艰苦岁月的王皇后被废掉。

皇后之位空缺了。武婕妤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距离皇后之位只差一步之遥。

尽管武婕妤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而且会有意无意地,拿自己和姑祖母武则天进行比较。然而,时移世易,玄宗朝和高宗朝,在时间上已经跨越了接近百年,很多东西都无法同日而语了。这个时期的武氏家族,在朝野上下,可谓声名狼藉。比如武婕妤的大伯武攸暨,因为是太平公主的老公而因谋逆被牵连;又比如她的另外一个伯父武延秀,则因为是安乐公主的老公而因谋逆被牵连。再往远处说,还有武延基信谣传谣被女皇处死,武崇训行为不端被李重俊杀死;上一辈的武三思和韦皇后通奸;武承嗣则妄想做皇太子……就更不用说,曾经夺了李唐天下的姑祖母武则天了。

正因为如此,大臣们群起抵制武婕妤做皇后,因为他们怕了武氏一门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战斗基因,也怕如同幽灵一样飘**在皇宫中的冤冤相报。唐玄宗无可奈何,只能开动脑筋博取美人的欢心。最后,皇帝创造性地在四妃子(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之上,在后宫增加了“惠妃”这样一个岗位,地位仅次于皇后但却仍然能够号令后宫。

在唐玄宗看来,这个折中的方案,可以让武惠妃得偿所愿了。然而,他不知道,作为武家的女人,武惠妃的胃口又岂止于号令后宫?

公元737年,在武惠妃的一手策划之下,在玄宗朝著名奸相李林甫的顺水推舟之下,当时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唐玄宗废为庶人。不久,作为庶人的三兄弟又被赐死。武惠妃距离自己的宏伟目标,又近了一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害死了三位皇子的武惠妃却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铁石心肠。在内疚和恐惧之下,武惠妃经常在夜里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经常能够看到三兄弟的鬼魂来向她索命。也就在同一年,惊吓过度的武惠妃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去世时,武惠妃年仅38岁。

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武惠妃吧,一是生不逢时,二是命不够硬。所以,武惠妃山寨武则天,只能完成最基础的一部分,而远远无法学到姑祖母的精髓。

然而,历史又一次呈现了八卦且吊诡的一幕。

壮志未酬的武惠妃,第三个儿子名叫李瑁,被唐玄宗封为寿王。寿王李瑁有个妃子,名叫杨玉环。

杨玉环出生在四川,然而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却出自弘农杨氏。杨玉环的高祖父杨汪,曾经贵为大隋皇族,官至吏部尚书,后来在隋末,大唐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被李世民杀掉。换句话讲,杨玉环不仅出身于弘农杨氏,而且往远处扯还和李唐皇族能扯上世仇关系。

同自己的婆婆相比,杨玉环并没有太多的政治参与热情,她喜欢诗词,喜欢歌舞,希望跟自己所爱的男人长相厮守。她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获得一份长长久久的感情,开开心心过一辈子。像杨玉环这种热爱生活,顾影自怜的小女人的生活态度,即便是嫁给一介升斗小民,这辈子也一样能过得快乐而有情调。而在杨玉环嫁给寿王李瑁的最初五年里,她也确实一度进入了这样的状态。除了没有给李瑁生一个孩子之外,杨玉环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已经感到足够满意。

杨玉环生命的转折,恰恰发生在自己的婆婆武惠妃去世之后。当时的唐玄宗精神极度沮丧,这一点让他周围的近臣大为担心。于是,有人帮唐玄宗物色并推荐了杨玉环,作为武惠妃的替代者。而这样的乱点鸳鸯谱,在大唐前期的宫廷内,其实不算太过分的事情。毕竟,前朝的唐高宗李治,就娶了太宗的才人武媚娘嘛。这件事情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时的寿王李瑁并没有像唐太宗一样去世。这样的话,就会让李瑁妥妥地戴一顶绿帽子苟活一世,而且隔壁老王还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样的安排,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太过残忍。更有问题的地方在于,杨玉环不是一件皇室用品,不是谁用着好用,别人就可以借来用用的。这是一个知书达理,能歌善舞,而又自尊自爱的女人。她对人生没有奢望,就只想做一个幸福小女人。然而,在肮脏的政治面前,杨玉环的个人意志是脆弱的。她别无选择,只能随波逐流。

跟武媚娘的入宫之路是相似的,为了掩人耳目,杨玉环先入道观做了一段时间的道姑,道号“太真”。之后不久,就被唐玄宗接进了宫里。唐玄宗当然没有忘了安抚一下受伤至深的寿王李瑁,帮李瑁物色了新的王妃—韦氏(京兆韦氏[29])。韦氏后来帮李瑁生了五个儿子,据此我们可以揣测,韦氏同李瑁的感情应该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失去了杨玉环的李瑁,很快接受了现实的无奈,而找到了自己新的归宿。

进宫之后的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完全替代了自己婆婆武惠妃当年在后宫的位置。唐玄宗终其一生,没有设置皇后。前有武惠妃,后有杨贵妃,来统领后宫。这样的尊荣,实际同皇后无异。而杨贵妃本人,却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上升而改变自己的心性,她的奋斗目标依然是做一名幸福小女人。她和唐玄宗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都让人啧啧称奇—二人俨然一对真正的民间夫妻,而不是传统后宫那种带着三分政治、三分阴谋、三分利用的帝王与嫔妃关系。

耍小性的时候,杨贵妃可以一走了之,回自己的娘家暂住,直到小女人的脾气耍够了,唐玄宗派人来请为止;浓情蜜意的时候,杨贵妃也可以让自己的男人为你写诗,为你静止,为你做不可能的事。比如从岭南,皇帝安排人一路快马给杨贵妃供应新鲜的荔枝[30]。杨贵妃的母亲和三个姐姐,被唐玄宗特许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就像平常人家的亲戚一样,时常跑来同杨贵妃聊聊各种八卦,扯一扯东家长西家短。

杨贵妃这样的女孩子,可以让唐玄宗忘记政治的险恶、后宫的纷扰,享受一辈子的初恋和热恋,而不感到生活的乏味。更何况,杨贵妃一生未育,她本人也确确实实做了一辈子唐玄宗的小女孩。

然而,身处大唐政治中心的杨贵妃,想要纯粹地做一个幸福小女人,显然是太奢侈了。在强大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事情,是她根本想象不到,也完全不能掌控的。比如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们,靠杨贵妃的恩宠而获得荣华富贵,她们的吃穿用度之铺张,让整个京城为之侧目;又比如自己的堂兄杨钊,仅仅靠杨贵妃的关系以及一手赌钱的绝技,在玄宗的提携之下平步青云,居然最高做到了宰相之职,同时还贪得无厌地兼任其他四十多个省部级职务。每次开会之前介绍杨钊职务,念完杨钊的所有官衔,都像是表演了一次相声贯口一样。杨钊为官,腐化奢侈,不学无术,民间朝野怨声载道。唐玄宗对此置若罔闻,反而给杨钊御赐名字“国忠”,以体现皇帝对杨钊的信任。

这一切,在杨贵妃看来,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她对政治没有丁点兴趣,哪怕皇宫之外已经山雨欲来,然而身处暴风眼中心的杨贵妃,却依然在同唐玄宗做着双宿双飞的恩爱夫妻。杨贵妃或许忘记了,若干年前的寿王王府,她和李瑁不是也曾经这样过了五年的恩爱生活?当时的平静生活被生生打破,她随波逐流到皇宫,不还历历在目?

很快,就昨日重现了。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利用大唐在政治上的混乱,军事上的空虚,趁机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31]。短短半年,叛军就先下洛阳,之后沿着“崤函通道”,势如破竹占领了都城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大批后宫家眷、士兵卫队仓皇出逃,最后一路逃到了成都。

当这支逃亡队伍走到陕西马嵬驿的时候,士兵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以平民愤。处死杨国忠在唐玄宗看来,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愤怒的士兵情绪激动,要求同时处死杨贵妃。

就这样,万般无奈之下的唐玄宗,用三尺白绫,赐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死时,年仅三十七岁。也许她至死都不会想通,她这辈子只想做一个幸福小女人的愿望,也许就是在皇室冷酷无情的政治生活中最大的悖论。

杨贵妃的婆婆武惠妃,热衷政治而又逃不过命运,最后壮志未酬;杨贵妃本人,作为政治素人,最后却也在政治波澜中随波逐流,香消玉殒。

玄宗一朝的两位女人,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短暂生命,做了宫廷政治的祭品,同时也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由盛及衰。

公元756年,马嵬驿之变后不久,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宣布即皇帝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

公元762年,战乱之后回到长安的李隆基,在无尽的思念与悔恨之中走到了人生尽头。至死,李隆基都没有看到安史之乱的结束,当然,也没有看到杨贵妃的坟茔如他所愿迁回京城。

尽管杨贵妃的结局是凄凉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幸福小女人的理想还是实现了,她的故事得到了千古传诵。从那以后,京城长安乃至整个天下,都流传着属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各种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层出不穷。

在文学的殿堂里面,杨贵妃和她的小小幸福,得到了永生。

(第一部完)

[1]杨雄(540年―612年),本名惠,字威惠,隋文帝杨坚族子,北周大将军杨绍次子。隋朝宗室、将领。杨雄初仕北周,官至上柱国,封邗国公。隋朝建立后,进封广平王,历任左卫将军、宗正卿、右卫大将军等职。与高颎、虞庆则、苏威并称四贵。后因深得人心,遭致隋文帝忌恨,隋文帝于是夺其兵权,任命为司空。开皇十九年改封清漳王,仁寿元年改封安德王。

[2]武士彟(577年―635年),彟(yuē),字信明,并州文水人,唐朝开国功臣、卓有政绩的高级官员,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父亲。

[3]太原王氏:中国古代望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六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4]天策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被封为天策上将后在洛阳所建的府邸,也是李世民日后称帝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5]玄武九将:指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中跟随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九个将领。据《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载:“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九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

[6]十八学士: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

[7]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8]太尉:虚职,名誉国家顾问,三公之一。

[9]司空:虚职,名誉国家顾问,三公之一。

[10]“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新唐书·列传第三十》

[11]“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12]韦玄贞:关陇大族的京兆韦氏。

[13]普州参军:相当于四川安岳县武装部长。

[14]侍中:相当于国家总理。

[15]“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资治通鉴·唐纪十九》

[16]二王八司马:指的是唐顺宗年间推行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17]《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又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骆宾王的代表作。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本文亦称《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光宅五年武后称帝以后的事,可知乃后人所改。

[18]曌:zhào,同“照”,是宗秦客在武则天称帝前一年多选的字,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据《资治通鉴》载:“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

[19]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新唐书·狄仁杰传》

[20]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jù)如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21]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22]上官婉儿:武媚娘的近侍,当年的朝廷重臣上官仪的孙女。

[23]凤阁侍郎:唐官名,是由中书侍郎改置。

[24]宗楚客(?—710年):唐代大臣,宰相,诗人。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其兄为宗秦客。

[25]“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

[26]潞州别驾:治所山西长治,相当于副省级。

[27]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殇帝,又称“唐少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生母不详。圣历三年(700年),封北海王,后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死后,李重茂被韦后立为皇帝,而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同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李重茂被废。景云二年(711年)改封襄王。开元二年(714年)转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时年二十岁。谥号殇皇帝。

[28]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

[29]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共有20位宰相,其影响由京兆遍及全国,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3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1]安史之乱: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