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杨坚得位的全过程,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用此类手法的帝王中得手最容易的一位。然而,杨坚称帝,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
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开始,一直到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朝并立。几百年间,群雄并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北方汉族流离失所,大批汉人衣冠南渡[27],汉文明在北方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即便其中有很多尊重文化、推崇人才的皇帝出现,比如前秦苻坚,比如北魏拓跋宏,比如北周宇文邕……这些人以及他们带来的积极变化,每次却都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南朝固然还顽强地保留了汉民族的文化,但是南朝的皇帝们却鲜有作为。除了短暂地出现刘裕这样的皇帝,桓温这样的权臣,陈庆之这样的现象之外,南朝的宋、齐、梁、陈,对外卑躬屈膝,对内行为艺术。南方士族的迅速堕落,让南朝的魏晋风度充满了夸张的黑色幽默。而同样出身于六镇的侯景,对江南的洗劫更是让南方汉文化受到不可逆的重创。
杨坚建立的隋朝,仿佛是在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即便是一丝光亮,也将打破这无边无际的黑暗。
杨坚掌握政权之后,有几个重要的举措。这些举措,哪怕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从杨坚本人开始,汉人恢复汉姓,叫停了朝野上下的鲜卑化以及胡化的文化倾向。
2.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大量汉族典籍文献佚失,朝廷下诏求书。根据当时的规定,献书一卷赏绢一匹。
3.解除了府兵制对于汉族的从军限制,从此无论汉人还是鲜卑人都可以作为府兵兵源。
4.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从此三省六部制登上历史舞台,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5.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建立了科举制度并沿用到清末,从此寒门学子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6.废除了严刑峻法,规定死罪需要“三奏而决”。而对于死刑的种类,也废除了残忍的宫刑、车裂、斩首示众等死刑方式。
称帝后的杨坚,用了八年的时间,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汉以来长达369年的分裂和战乱局面,完成了国家版图的统一。与此同时,隋文帝在同突厥的历次战争中,威名远播,被心悦诚服的突厥人尊称为“圣人可汗”。
隋文帝,是绝对的伟人,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一帝。
隋朝是被大众长期低估的一段历史。事实上,隋的统一,堪称汉文明历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事件。如果没有隋文帝杨坚的横空出世,如今还有没有汉族这个民族,还有没有中华文明这个共同信仰,恐怕都要打个巨大的问号。太史公司马迁,不仅仅给我们留下了一本巨著《史记》,还用自己的基因流传后世。数百年之后,凭借关陇贵族之“弘农杨氏”的奇迹,完成对整个汉文明的救赎。
伟哉,太史公!
[1]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2]六镇:具体设置时间不详。广阳王元深曾说:“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北魏边镇大约在道武帝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统称为“北镇”,有的镇还没有固定的治所。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六月魏太武帝拓跋焘调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在东起上谷(今北京延庆),西至今山西河曲一带大规模修筑边防工程。太和十八年(494年)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六镇”之称,始见于记载。
[3]破六韩拔陵:生卒年不详。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破六韩又作破六汗或破落汗,为潘六奚的异译。匈奴单于之后裔。原居沃野镇为镇民。
[4]戍主:驻守一地的长官。
[5]兰陵萧氏:为南朝“四大侨望”。起源于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
[6]琅琊王氏:起源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鼎盛于魏晋。素有“华夏首望”之称。
[7]陈留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是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8]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9]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10]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582年)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陈顼长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11]“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隋书·帝纪·卷一》
[12]“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隋书·帝纪·卷一》
[13]“宣帝始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殡,曾无戚容,扪其杖痕,大骂曰:‘死晚矣!’阅视高祖宫人,逼为**欲。”《资治通鉴·陈纪七》
[14]郑译(540年—591年),字正义,是中国北朝、隋朝官员。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太常郑琼之孙,司空郑道邕之子。出自荥阳郑氏洞林房。北周时担任内史下大夫,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宇文赟死后,和刘昉矫诏使杨坚辅政。郑译历任柱国、丞相府长史。杨坚建立隋朝,他担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参议定乐,为《乐府声调》。开皇十一年(591年),因病死于岐州刺史任上。
[15]宾天:委婉语,特指帝王之死。
[16]“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资治通鉴·陈纪八》
[17]相州,古代州名。北魏置,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位于河南北部安阳市一带和河北省临漳县。
[18]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
[19]奉车都尉:皇帝的贴身武官。
[20]曾经有人夸他赛过当年的关羽和张飞:及将战,明彻谓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 《陈书·萧摩诃传》
[21]七级浮图:亦作“ 七级浮屠 ”。七层佛塔。浮图,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译。据《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载:“(帝)建康造大皇寺 ,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
[22]南徐州:即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改长江以北为南兖州,长江以南为南徐州,治所在京口(今镇江)。
[23]钟山:南京紫金山。
[24]新林:南京的西南方向。
[25]石头城:南京清凉山。
[26]炀: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
[27]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