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去世了,然而李陵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跟李陵有关的故事层出不穷,有真有假,半明半昧,不管是否真实,有很多人在李陵百年之后,依然把个人命运乃至身家性命,都牵扯到历史糊涂账中去了。
1.北魏拓跋氏
李陵去世八十年后,王莽篡汉。刘秀起兵,建立东汉。
刘秀中兴二百年后,曹魏篡汉。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投降曹魏,自此汉室苗裔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
又过了三十多年,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灭亡西晋。冒认“大汉之甥”(《晋书·刘元海载记》),不仅恢复汉室称号,还遥尊蜀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五胡乱华[15]固然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一次大冲击、大毁灭。然而,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是:从刘渊开始,各种各样的冒认祖先,开始在五胡中蔓延,匈奴、鲜卑、羯、氐、羌,几乎个个都能够在中国典籍中给自己找到华夏正宗。
正如公元800年12月25日,如日中天的日耳曼蛮族政权查理曼大帝在罗马教廷受洗一样。五胡建立的中原政权,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查找入主中原的基因上的合理性,本身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敬畏和认同。中华文化由一种文明,顺理成章地转变为一种信仰。正如古人所说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唐·韩愈·《原道》)
换句话讲,从五胡乱华开始,华夷之辨,由大汉时的血统论,变成了后来的文化论。五胡乱华,包含了民族的大清洗、大杀戮,当然,也包含了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
刘渊冒认祖先之后,最有名的认祖事件是拓跋北魏。
这件事的缘起,是崔浩修国史。
崔浩,北魏时期的著名汉族政治家,曾辅佐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任皇帝。崔浩出身于北魏山东士族豪门之家,本人又长相英俊标致。典型的高富帅出身,给了崔浩良好的教育背景,精通道学、易学、史学、文学。
崔浩的政治军事才能自然不在话下,然而皇帝太武拓跋焘更加看重崔浩的文字功底。于是公元439年,皇帝命令由崔浩来修国史。
崔浩经过对资料的审核,以及对早期北魏历史的发掘,他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鲜卑早期历史。他揭示的其中一项内容是,鲜卑拓跋氏[16]实际上是李陵的后人。这个研究成果,可谓石破天惊。然而,这个结论却触怒鲜卑贵族。鲜卑贵族不断告状,要求皇帝采取措施,制止崔浩的行为。
崔浩最终被灭族。
然而,这件事情的蹊跷之处在于,欲盖弥彰。
之后的若干年里,鲜卑拓跋不断进行自我汉化。若干年后,鲜卑融入汉族。
鲜卑拓跋大部分人改姓元,还有一部分人,改姓李陵的李。
某些历史就是一本大八卦。
2.吉尔吉斯
同司马迁对弘农杨氏的影响力一样,李广家族对于陇西李氏[17]的影响力,让后世李氏子孙,不断地认祖归宗。
最有名当属大唐,从李渊到李世民,追溯自己祖先历史的时候,都宣称自己是陇西李氏后人,是飞将军李广的直系子孙。这种说法,在李唐一朝是得到认可的。并且,有官方的记载,将李家的族谱由李渊到李虎,由李虎到李暠(hào),李暠到李广,李广又上溯到了李信,乃至于老子李耳。
也正因如此,最终这种说法的采用,导致了一场认亲事件。
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记载,一支来自俄罗斯叶尼塞河的黠(xiá)戛斯部落,在其俟利发[18]带领下,千里迢迢来到大唐认亲。该部落自称李陵后人,且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那么推理知道,黠戛斯同李唐皇帝同为李广后裔。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当时李陵也恰好被分封在坚昆地区,而坚昆又恰好是黠戛斯的古称。
同北魏崔浩事件的悲剧收场相比,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是圆满的。
俟利发同唐太宗把酒言欢,以同宗相认。席间,俟利发请求归附大唐。唐太宗允准,在坚昆旧地设立坚昆都督府,封俟利发为坚昆都督,左屯卫大将军,隶属于燕然都护府。
自此,大唐的天山脚下,汉族多了一个兄弟民族—黠戛斯。
而今天的吉尔吉斯共和国,传说就是黠戛斯的后人。而生活在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更是汉族拱卫边疆的传统盟友。
这些民族融合和民族亲情,大概是两千年前的李陵所没有想到的吧。
李陵,虽然不是出自你的本意,但我们还是应该授予你“民族团结先驱”的光荣称号。
3.其他传说
李陵的更多版本故事,则越来越传奇。
据传说,出生于碎叶的李白,其实是李陵之后。
据传说,杨继业自尽碰死的石碑,叫做“李陵碑”。
在这些传说中,最靠谱的一个,是北周有个人叫李穆,自称是李陵之后。而这个李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
我们在下一章,将会提及李穆,以及跟李穆息息相关的弘农杨氏。
[1]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郡(今江苏丰县)人。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也”;周亚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七王之乱”;后在景帝时期任丞相,但因功高盖主和个性耿直而被景帝处死。
[2]兄终弟及: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兄终弟及,是一种继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多见少数民族早期政权(例如元金)及古三代,例如商代王位由王弟与王子继承并用的制度。传弟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
[3]“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4]龙城: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祀天地祖先之处。《汉书·匈奴传上》:“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 龙城 ,祭其先、天地、鬼神。”
[5]定襄北之战: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在西汉与匈奴战争漠南之战中,大将军卫青在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以北两次与匈奴单于主力之作战。
[6]郎中令:官阶,掌管宫殿警卫。
[7]封狼居胥山: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汉书·霍去病传》,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
[8]怀柔伯: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按《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9]建章宫: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造的宫苑。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10]骑都尉:官阶,俸禄二千石,掌监羽林骑。
[11]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17公里处。
[12]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一带。
[13]遮虏障:汉长城,在张掖居延县,路博德所筑。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14]右校王:即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二十四长之一。在右部诸王侯中地位最高,与诸右王居匈奴西部,自置于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
[15]五胡乱华: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16]李陵的匈奴妻子为拓跋氏,李陵后人随母姓拓跋,后长期同鲜卑通婚。
[17]陇西李氏:源自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18]俟利发:柔然、突厥、回鹘等官号,首领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