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驴友”(1 / 1)

司马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人,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

35岁之前,司马迁用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儒家经典,也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游历天下。

史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3]邹峄(yì);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4](qióng)、莋 [5](zuó)、昆明,还报命。”(《汉书·司马迁传》)

为了读者看起来更直观,我们把他的游历路线还原在当今的地图上,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如图1-1)

图1-1 司马迁游历路线

司马迁的足迹,北到如今内蒙古、南及昆明、西至甘肃、东临大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古代人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只能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世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泛舟或者骑马、乘轿。但无论何种交通方式,都需要亲历亲为地颠簸劳顿,掺不得半点假。

司马迁,一位堪称伟大的“驴友”。

巴蜀和昆明之旅,司马迁是因为公务出差,朝廷的交通和伙食补贴自是不在话下,甚至可能还不菲。然而在这之前的游历,我们无从得知,年轻的司马迁的旅行经费从何而来。我们只能猜测,当时的司马迁属于小康家庭(太史令之子),家境定然还算不错。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旅行也是穷游的一种,很有可能是沙发客或者背包客。而旅途之中,司马迁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厄困蕃、薛、彭城”。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司马迁一步步走完了崎岖的旅程。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相当于饥饿之下的进食,而行路实践则相当于进食之后的消化。没有实践的读书,就如同纸上谈兵,所有的理论只能是味同嚼蜡。

司马迁的游历,壮哉!伟哉!

这样的游历之后,司马迁的人生必将更加厚重、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