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不痛骂不痒,诸葛亮遇到司马懿也没辙(1 / 1)

李宗吾把司马懿当做一个典型的厚黑人物,他说:“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熏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子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

三国时,蜀、魏相争。蜀国政治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受托辅孤,治理蜀国。执政期间,积极实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以利耕战,使“民贫国虚”的蜀汉,呈现出“耕战有伍,刑法整齐”的景象。又对西南各族采取和好政策,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开发。为实现他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多年夙愿,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六出祁山,亲率十万大军,由汉中出发,第五次北伐曹魏。大军越过斜谷,占领武功。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兵抗蜀。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士族家庭。少时即被名士赞许,以为“非常之器”。为人多智谋,善权变。曹操在位时,曾进献过军屯之策和拉孙权打关羽之计,其军事才干和政治谋略已崭露头角。曹丕称帝后,他升任抚军将军和录尚书事,参与了最高统治层大政的谋划。曹睿执政时期,他统率魏军,独当一面。此次抗蜀,他将主力集结在积石原待机。诸葛亮进攻积石原受阻,退至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魏军双方对垒相持。司马懿料定蜀军劳师远征,粮草不足,不宜持久,就采取坚垒不战的策略。而蜀军远道伐魏,每日消耗巨大,蜀中道路崎岖,粮运困难,最好是速战速决。因此,诸葛亮千方百计挑逗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却任凭挑逗,按兵不动,好像耳朵也聋了,眼睛也瞎了,就是不上当。诸葛亮为诱敌交战,采用激将法,派军使送去一封信、一箱衣物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红红绿绿的妇女衣物,还有一些光彩夺目的金银首饰。信上说:“你统领中原之众,正应该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可是你却甘于屈服,这和女人有什么两样?今天把妇女衣服送到,你可拜谢受之。如果耻于受辱,就按期决战。”司马懿看了,不动声色,欣然接受这份馈赠,并若无其事地和来使交谈,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事,不涉及军事。使者回答说:“诸葛公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一天吃饭不过一点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部下说:“诸葛亮那么劳累,又吃得少,他还能活得长久吗?”这更坚定了他坚持对峙的决心。可是,魏军将领们看到司马懿甘愿受辱,心中十分不满,纷纷要求出战,要与诸葛亮决一胜负。谋士贾诩甚至说:“公畏蜀如虎,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司马懿仍然不肯,而且装着不能自作主张的样子,上表请命,请魏明帝明确诏示。诸葛亮听说后说:“这是司马懿哄骗众将的花招,兵法上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求朝廷批准呢?”可就这样,司马懿又得到朝廷的支持,众将也无可奈何。于是,不论诸葛亮用什么方法,都按兵不动,疲劳蜀军。诸葛亮求战不得,只好在渭滨分兵屯田,作长期较量的打算。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故军中。姜维等人按照其生前嘱托,密不发丧,组织蜀军撤退。司马懿领兵追赶,但唯恐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不敢穷追,便率部返回关中。

这个事例说明,司马懿正是采用了装聋作哑的厚黑之术,任凭你怎样羞辱,我就是不动声色。由于他分析了敌对双方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他了解蜀军远道来征,蜀道运粮艰难,必望速战速决。而魏军则人多将广,粮草无虑,他审时度势,认定持久对峙,有利于己,不利于敌,所以他坚守不战。面对诸葛亮这样强劲的对手,他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即使诸葛亮派人送来妇女衣物,羞辱他,逼他出战,他仍然不愠不怒。他明知道诸葛亮的用意,而假作不知。他明知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他装糊涂,故意上表请战,请明帝明确诏示,这就拖延了时间,蒙蔽了诸将,也就遏止了诸将的激愤心情。总之司马懿打算以静制动,“凭你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坚不出战,只等蜀军粮尽自退,再行追击。他要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终于,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正如李吾宗所说,诸葛亮再高明,碰上了司马懿这样的厚黑人物也是干着急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