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人说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1 / 1)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世也应该做到知彼知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随机应变,才能事事顺心。有一则笑话,很具有说服力。

李明擅长奉承,一日请客,客人到齐后,他挨个儿问人家是怎么来的。第一位说是坐出租车来的。他大拇指一竖:“潇洒,潇洒!”第二位是个领导,说是亲自开车来的。他惊叹道:“时髦,时髦!”第三位显得不好意思,说是骑自行车来的。他拍着人家的肩头连声称赞:“廉洁,廉洁!”第四位没权也没势,自行车也丢了,说是走着来的。他也面露羡慕:“健康,健康!”第五位见他捧技高超,想难一难他,说是爬着来的。他击掌叫好:“——稳当,稳当!”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捧腹大笑,但细思忖之下,定能悟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奥妙之所在。

同样的道理,要想赢得他人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他人的意图,理解他人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别人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你必须下工夫掌握他人的心意,揣摩他人的心理,然后尽量迎合他,满足他的欲望,甚至还能抢先一步,将他人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让其满意,自然,他人的回报肯定也会是沉甸甸的。

然而,在待人处世中,虽然许多人都知道顺着对方说好话的重要,但真正能说好话的却很少。如果你留心的话,肯定可以发现,与人交谈有时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如果说话投缘,则会“言逢知己千句少”,给交际成功架起绚丽的彩虹桥。那么,在待人处世中,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上呢?《厚黑学》认为,秘诀无非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换句话说,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常言说,“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说话的厚黑之道也是如此,靠一张嘴可以吃遍四方。战国时期的苏秦原先就是以“连横策略”游说秦王的,失败之后才改以“合纵方略”游说六国。他就是典型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例子,难怪他被列为一代厚黑之雄。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按照传统观念的理解,似乎有点“墙头草,随风倒”的感觉,也略显油嘴滑舌。然而在待人处世中,说好人鬼话不仅出于需要,而且大有必要,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根本没有什么说服力可言。

据说,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公明仪的人,善于弹琴,有一天突发奇想,对牛弹起了悠美动听的曲子,牛没有答理他,仍然忙着低头吃草。“对牛弹琴”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按照这个典故的原意,这里的牛指愚蠢之人,而李宗吾却认为,这里最愚蠢的应该是那个公明仪,丝毫不懂说好人鬼话的道理,自然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待人处世,要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知道对方喜欢什么,就顺着他喜欢的话去说,顺着他喜欢的事去做;知道对方厌恶什么,忌讳什么,就要避开他忌讳的不说,避开他厌恶的事不去做。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是他的知心人,便会把你视为知己,碰上事情就会多为你说话、替你出力。在待人处世中,你就会多了一个朋友、多了一条路。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说话。人们因职业、个性、阅历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兴趣和爱好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而且,有些人的兴趣、爱好还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年轻时对垂钓感兴趣,而到了晚年,却爱好养花种草。而你若知道你的交际对象对某方面感兴趣,你与之打交道时如果先谈些与其兴趣有关的话题,对方就容易向你打开话匣子。

有个青年想向一位老中医求教针灸技巧,为了博得老中医的欢心,他在登门求教之前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他了解到老中医平时爱好书法,遂浏览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籍。起初,老中医对他态度冷淡,但当青年人发现老中医案几上放着书写好的字幅时,便拿起字幅边欣赏边说:“老先生这幅墨宝写得雄劲挺拔,真是好书法啊!”对老中医的书法予以赞赏,促使老中医升腾起愉悦感和自豪感。接着,青年人又说:“老先生,您这写的是唐代颜真卿所创的颜体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中医的谈话兴趣。果然,老中医的态度转变了,话也多了起来。接着,青年人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致使老中医精神大振,谈锋甚健。终于,老中医欣然收下了这个“懂书法”的弟子。

我们从这个青年人与老中医交往的事例中难道没受到什么启发吗?在待人处世中,我们所面对的交际对象性格迥异,有的生性内向,不仅自己说话比较讲究方式方法,而且也很希望别人说话有分寸。因此,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就要特别注意说话方式,尽可能对其表现得尊重和谦恭些。

比如,某青年与一位名牌大学的老教授在火车上一路同行,青年人想借老教授的钢笔写字,便说:“喂,钢笔给我一下。”然而,老教授是位颇讲究礼仪修养的人,他见青年如此失礼,便把头扭向一边,没理会青年人。假若,青年人知道老教授的性格特点,把话换成:“请问老先生,把您的钢笔借我用一下行吗?”其结果可能就会截然相反。

有位小青年初次登岳父家门,发现家里的茶杯、茶壶、碗碟等用具都是非常精致的青花瓷器,马上就判断出老爷子喜欢什么,他便称赞说:“这青花瓷器古朴典雅,精美极了。”这一句话就让“岳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们马上有了共同的话题,谈得非常投机。

当然,也有的交际对象性格比较急躁、直率,讲话犹如拉风箱般直来直去,同时,也不太计较别人的说话方式。所以,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就要开门见山,有话直说,千万不要兜圈子。

有位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在人才招聘会上,想让某公司经理招聘其为办公室秘书,青年人在经理面前作自我推销时说话拐弯抹角,半天不切题旨,她先说:“经理,听说你们公司的环境相当不错。”经理点了点头。接着,高才生又说:“现在高学历的人才是越来越多了。”经理还是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而后,高才生又说:“经理,秘书一般要大学毕业,要比较能写吧?”高才生的话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还是没能说出自己的本意。岂料,这位经理是个急性子,他喜欢别人与他一样,说话办事干脆利落。正因为高才生未能摸透经理的性格,结果话未说完,经理便托词离去,高才生的求职也化成了泡影。

由此可见,要想根据别人的潜在心理说话,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就要时刻注意揣摩他人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说的话与对方的心理相吻合,对方就乐于接受;反之,你说的话就会使对方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某丝织厂缫丝车间女工创造了该厂接线头操作的最高记录,引起了厂长的极大兴趣。此刻,善于揣摩厂长心理的生产科长向厂长建议说:“厂长,我们是不是召开一个技能操作现场会,让她现身说法介绍操作经验?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结果,厂长当即采纳建议并对生产科长的想法大加赞赏。

在待人处世中,需要与不同身份的人交际说话,因此,针对不同的身份,所选话题也应有所不同,即要选择与之身份、职业相近的话题。比如,你在旅途上遇到了一位老农民,如果你把话题引向现代女性的美容上去,肯定是“驴唇不对马嘴”了。倘若你说:“大叔,今年的收成怎样啊?每亩地的小麦能收多少?”这样,就能激起老农与你谈话的共鸣点和兴奋点。

要赢得别人的喜欢,就要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因此,在待人处世方面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遇到老人就一定要去谈他的小孙子、小孙女,在老人的心目中,他的小孙子是最可爱的。你给老人买东西还不如给小孙子买东西,让他印象深刻。遇到对方有位小孙子,你就猛夸他小孙子真聪明、真活泼。小孩子聪不聪明谁知道呢?反正这话对方肯定乐意听。如果对方有位小孙女,你就说他小孙女真可爱、真天真。小孩子自然个个可爱,这话也不假。另外,对一个集邮迷你不妨谈几枚好邮票,对一个足球迷谈他喜欢的球队如何取胜,球员的球技如何高超,对注重养生之道者谈谈气功和太极拳,向一个成功者请教他的奋斗史和成功的经验。

与人交谈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上述方式方法,就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上,就会使你“言到功成”!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够把脸皮磨厚,投其所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便一定能够成为待人处世中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