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隐匿之术——忍中求全(1 / 1)

鬼谷子曰:“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鬼谷子说:“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可以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真正的含义,就可以与人交谈沟通,假如双方谈的观点一致并且很投机,就可以进一步巩固目前的关系,发展长远的关系。”

在这里,鬼谷子说到了隐匿之术,所谓隐匿之术就是低调行事、忍中求全。从古至今,那些能办大事的人,无一不是低调做事、忍耐力极强的人,韩信忍**之辱,最后,终成大器;吴王悬梁刺股,低调做事,处处忍耐,才有了后来的灭吴之举。因此,在游说他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记:高调做事,难成大事;低调做事,终成大器。凡事应以低调的姿态,忍中求全,才能暗度陈仓,达到掌控态势的目的,游说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战国末期,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他大量的良田房屋。秦王感到不解,问道:“将军放心出征,何必要担心这个呢?”王翦解释说:“我想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王听了哈哈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请求。等王翦到了渲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这样连续几次,秦王都爽快地答应了。

王翦手下的心腹很疑惑,劝阻王翦:“将军出征告捷,自然会有丰厚的赏赐,何必急在这一时呢?”王翦悄悄对心腹说:“我要的并不是良田,我要的是秦王对我的信任,现在他要把全国的军队交给我一个人统率,心中肯定会感到不安,再加上他生性比较多疑,所以我就请求赏赐,只是想让他知道我目光短浅,并没有野心!”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妨忍耐一下,假装弱一点。如果你表现得太聪明,势头看起来很强硬,反而办不成事。假如你装得“弱”一点,愚笨一点,对方或许更愿意帮助你,这样,你做起事情来反而顺利一些。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如果过于聪明、太过强硬,往往会引起对方的戒备,给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适当装得“弱”一点,引起对方的同情心,从而掌控态势,达到预期的目的。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身边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投向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军,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来就有疑心病的隋炀帝更加胡乱猜疑,他不再相信任何一个大臣,对谁也不轻信。他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开始胡乱猜疑。

当时,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他每到一个地方任官,都会有意识地结交一些当地的英雄豪杰,显示自己的恩德,因而成就了很高的威望,许多人都纷纷慕名而来,归附他。看着李渊如此高调地做事,结交越来越多的勇士,他身边的朋友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晋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因为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现在自己力量薄弱,还不足以起事,只好收敛之前的高调姿态,保持低调,忍中求全。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那些凡事能够忍中求全的人,总是以低调姿态示人,他们办事都很容易成功。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能忍中求全,意气用事之下就草草起事,很有可能因为自己力量不足而被隋炀帝除掉,也就没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有时候,低调并不是逃避,忍中求全也不是懦弱,它们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智慧。只有学会了低调,才有可能做出一鸣惊人的举动;只有学会了忍中求全,才能够忍凡事而成就大事。

心理支招

鬼谷子认为,隐匿是一种大智慧,隐匿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给外人一种假象,当然,这需要忍耐,更需要低调行事。隐而不露是一种谋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将自己的内心掩盖起来以麻痹对手,一旦时机成熟了,条件具备了,就会刀枪出鞘,扬出自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