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
“明”言今说
普通男女所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圣人所拥有的良知良能;圣人所不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没有的良知良能。
今人得“道”
王阳明一生的学问,最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
所谓“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上承孟子,认为良知是一种生而知之、“不假外求”的优良智能,他还将良知、良能视为一事,并丰富了“良知”的概念。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这种说法,将儒家对“性”的定义提升到了“道”的高度,显然借鉴了佛家的佛性即佛道的观点。
王阳明从“良知即是天理”出发,进而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圣人了。
简单地说,所谓“良知”,即是一颗自发的善心,一颗爱人爱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谓“致良知”,即让本有之善自然发散出来,变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动。借用马斯洛的观点,人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呵护自己,尽量不做伤害名誉和身体的事,努力追求事业的成长,就是自爱了!推己及人,尽量满足他人的五种需求,就是爱人了!比如说,给饥寒交迫的灾民提供食物、衣物,这是满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是满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热情待人、谦虚礼貌,这是满足他人的社交与尊重需求;在学业或事业上给予他人提携与帮助,这是满足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无论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爱人和爱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两件事,爱己便不能爱人,爱人便不能爱己,离良知就远了!只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辉散发天地间,自然可以与圣贤比肩。
王阳明继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为尧舜”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潜质,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圣人少一点,圣人不比普通人多一点。所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许多人起初并不信服,试想,圣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恶人,天差地别,怎么可能拥有一样多的良知呢?据说有一次,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请去,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并不辩解,让小偷脱去外衣,小偷照办了;又让小偷脱掉内衣,小偷也照办了。再让小偷脱掉**,小偷一脸惶恐地说:“这恐怕不妥吧!”
于是,王阳明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这个小偷做了“不要脸”的事,但他并非真的“不要脸”,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个小偷有羞恶心,自然具备了义行的基础。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吗?
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圣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恶人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良知”像新鲜出炉的纯金一样散发着异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则程度不同地被贪欲的尘埃所蒙蔽。只要拨开尘埃,便见圣贤。
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虽然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最终超凡杰出者寥寥,大部分人都变成了乏善可陈的庸人,临到开追悼会时还要让主持人挠头,不知道哪件事可以拿出来讲一讲。原因在于,人们往往随顺惰性,懒于进修,轻率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歌唱出了许多人的一般心态: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满足于平庸的状态,只求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不想辛辛苦苦地实现自我。
不是说小草没有价值,但世界确实需要大树,“森林覆盖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吗?同样,平庸也是一种活法,但社会的进步确实需要更多乐意开发良知、追求卓越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安于平庸,就要落后到挨打的地步了!
按王阳明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颗优良的种子,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也有自我成长的意愿,最终大树不多而小草“遍及天涯海角”的原因,在于太多人没有让良知生根发芽,有的人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仅仅努力到做“白日梦”为止;有的人受限于环境,不敢运用良知良能,甚至害怕杰出、讳谈高尚,以浅薄为修饰,以低俗为时尚。
假设一个人真的安于庸俗的生活,倒也不失为快乐的人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们内心的良知时时涌动,却不能变成行动和成果,带来的往往是遗憾和不满足。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曾断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纳德·兰塞姆一生曾接受上万人的临终忏悔,每个人的忏悔都让他感慨万千。例如,一位70岁的布店老板临终前忏悔说:他年轻时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当时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遗憾的是,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从此告别了音乐,否则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反思一生碌碌无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牧师,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可以再一次作出选择,他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人们的遗憾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普遍特点: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假如世上有“后悔药”,那就是回到从前,再次面对那一个个选择机会。
你想成为“小草”还是“大树”?或者说,你打算尽量开发良知,还是随意将它掩埋?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你或者走圣贤之路,或者“随大流”,往平庸的道路上走。走路本身不一定有多大差别,无论是圣贤的活法,还是庸人的活法,都不容易,也不太难。往哪个方向行走,决定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