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情况,然后说话(1 / 1)

布“局”有“鬼”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鬼”局今释

说着一些奸佞之话的人,会因谄媚而显得忠诚。说着奉承话的人,会因吹捧对方而显得有智慧。说着一些平实之话的人,会因果决而显得勇敢。说忧愁话的人,会因善于权变而显得有信用。说稳重话的人,却由于能反抗而胜利。用华美的辞藻来鼓吹欲望者,就是谄媚。用夸大与吹嘘来进献谋略,博取上司欢心的人,就是关于权变者。前后进退而不犹疑者,就是果决的人。自己不对而又指责他人过错的就是反抗者。

“鬼”局今用

说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要如何把话说得动听、如何把话说到听者心窝里,的确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有些人天生性急,总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往往等到察觉说错话的时候都为时已晚了;有些人则是沉默不语,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以为“沉默是金”,不懂的说话适当时机的人,也往往会错过许多大好机会。

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之前先看清情况。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作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双方当场对面,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限制。该说话时不说,时过境迁会失去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时不待我,失不再来。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说话的时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一个人说话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不能不对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说话的时境具有客观性,对于说话的主体而言,时境构成的诸种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说话行为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以客观的形式独立,这一点早已为哲学家们所证明。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可以在说话过程中随时生成,但一经生成,就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样对说话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中国第一位现代舞拓荒者裕容龄,年轻时随外交官父母迁居巴黎。由于受旧礼俗困囿,一直不敢进言学舞的愿望。一次日本公使夫人来做客,顺便问其母:“你家小姐怎不学跳舞呢?我们日本女孩都要学的。”裕母不便拒绝,顺水推舟道:“往后让学吧!”裕容龄趁机进言了:“好母亲,我今后就学日本舞跳给你看,好吗?”说罢便换上舞装跳起《鹤龟舞》,公使夫人夸赞不已,母亲也只好认可。这里,裕容龄的进言成功,全在于那抓住时机的“机锋”上。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在不必要的场合中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话题在一次机会中全部谈完,等到需要他再开口的时候已无话可说了。这种现象,不论是在普通会话还是正式的演说场合中都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孔子特别提出要避免“言未及之而言”的急躁。单从主方看急躁说不清楚,把思路向外转,换种思路问“客方能接受什么?”问题就会简化得多。

2004年亚洲杯开赛之前,中国队有队员不合时宜地说了大话:“不得冠军,还做什么人?”其实,得不了冠军未必不是人,即使得不了冠军,能知道什么叫分寸、什么叫说话的机宜,那也还不错,倒是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把大话说得没了回旋的余地,那才错得太离谱了!

一个具有高明演说技巧的人,能够很快地发现听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能够说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换言之,他能把听众想要听的事情,在他们想要听的时间之内,以适当的方式说出来,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才能,这种能够把握优越时机的人,即使是在遭到突变,受到阻碍时,也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如果你从事制造方面的工作,当你训练新员工时,也必须了解何时适合于进行这种职前教育。如果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而你还反复不停地议论参加这次竞争的不明智,那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如何使对方认清自己所提出的有利地方和特点,如果要使这笔生意能签订合同,你该在什么时机说什么话。如果你是从事广告业务的,那么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时机适合做何种商品或服务性的广告。更甚者,如果有一个人家在办丧事,处于无限悲痛之中,你就不能以要求的口吻叫他去干这个、干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