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伯特的生平与创作(1 / 1)

舒伯特像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叫“天堂门”的地方,舒伯特的父亲是个教员,大概七岁的时候,舒伯特的父亲和兄长开始教授他关于小提琴和钢琴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舒伯特的接受能力却大大出乎父兄的预料,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且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诲,于是,父亲把他送到教区的教堂唱诗班去,在那里舒伯特美妙的童高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在教堂舒伯特也接受了更多的音乐教育。1808年,舒伯特成为宫廷小礼拜堂合唱团的正式成员,这支合唱团的音乐指导是宫廷乐长萨利埃里,所以合唱团很有名气。在合唱团里,舒伯特第一次接触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有时他也会向萨利埃里请教一番,不过,萨利埃里似乎更热衷于批评舒伯特在阅读歌德和席勒方面花费时间太多,而没有认真教过他什么。舒伯特始终没有接受过将来作为作曲家的必要训练,直到1828年他去世前不久,舒伯特才上了一生中第一堂对位法课。

1813年,舒伯特变声,对于合唱团来说他已经没有用了,于是,他只能离开合唱团到师范学校去进修,这是为日后能够到父亲的学校教书做准备。1814年,舒伯特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当了助理教师,但是,他却讨厌那里的一切——调皮的学生、有股霉味的教室和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各种功课。就在这种不理想的生活环境下,舒伯特从1813年开始了自己的作曲生涯,从1813—1816年短短数年中他竟然写出了五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四重奏等作品。1814年10月创作的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是舒伯特早期比较有名的作品,舒伯特一生的艺术歌曲创作也从此开始。应当看到,德奥艺术歌曲是在舒伯特手中发端的,舒曼曾经这样评价:艺术歌曲是“自贝多芬以来唯一获得了重大进步的体裁”,而该领域创作的第一位大师就是舒伯特。

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勉强待了两年之后,1816年春天舒伯特试图在莱巴赫为自己谋得一个音乐指导的职位。莱巴赫是一个距维也纳250英里的地方,舒伯特想到那里去或许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或许是为了逃离沉闷的故乡,总之,他向那个从未到过的波希米亚平原上的小城寄去了申请信。然而,他却没有能够入选(一说是拒绝了邀请,不过这有点说不通),于是他只能选择继续待在家乡,此外,还必须继续教书。不久之后,舒伯特经朋友索贝尔的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大很多的歌唱家福格尔(Johann Michael Vogl),他后来对舒伯特的艺术生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816年,舒伯特还相继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前者的别名是《悲剧》,后者则是舒伯特早期管弦乐作品中比较流行的一部,尤其是第二乐章具有浓郁洛可可风格的如歌的行板,显现出舒伯特交响曲抒情话语的端倪。

1817年至1818年,舒伯特受埃斯特哈齐伯爵的聘请到位于匈牙利的伯爵家当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这段经历不仅收入颇丰而且令舒伯特感到精神为之一振。不过,当1818年秋天舒伯特重返维也纳的时候,情绪又低落了下来,首先是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是父亲觉得儿子“休假”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提出让舒伯特回学校继续教书。结果,舒伯特决定向父亲摊牌,父子俩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幸好舒伯特的继母私下资助才使他不致马上挨饿。在朋友们的帮助下,1819年2月28日,舒伯特的作品首次在维也纳公开演出,福格尔演唱了舒伯特作曲的《牧羊人的哀歌》(Sch?fers Klagelied),与以前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舒伯特始终不被公众接受大相径庭,当时的维也纳观众对舒伯特表现出兴趣并给予好评。福格尔邀请舒伯特到自己那特具洛可可风格的乡间小屋里去,在那里舒伯特完成了著名的《鳟鱼五重奏》(Die Forelle),委托他创作这首五重奏的是鲍加腾纳,原因是他非常喜欢舒伯特作于1817年的歌曲《鳟鱼》。在舒伯特的时代,钢琴五重奏还是比较罕见的配置,舒伯特却赋予了作品清新自然又略带俏皮欢快的气质,现在这部五重奏也成为室内乐的经典曲目,常常被人们演出。

1820年,舒伯特的歌剧《魔琴》(Die Zauberharfe)也得到了上演的机会,但是反响并不太好,只演了8场就停演了,况且,光靠不赚钱的演出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在舒伯特所处的时代,音乐家大多依附于权贵或者在宫廷、教廷供职,要么就依靠演出来维持生活,可惜的是,舒伯特的名望太小以至于无人可依,演奏水平又太低以至于无法登台献艺,于是,出路大概只剩下出版一条了。原来舒伯特和朋友的胃口很大,希望能够出版一大套艺术歌曲,然而,出版商对此不感兴趣,直到1821年之后,舒伯特渐渐为人所知,出版计划才浮出水面,《魔王》出版后卖得非常好,于是,迪亚贝利、彼得斯等著名的出版商都开始出舒伯特的作品。不过,舒伯特对商业上的事情实在是不精通,而迪亚贝利们都是最精明的商人,如果舒伯特有贝多芬一半的头脑也不至于入不敷出。但是,即便如此,舒伯特的收入还是可以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之前传说舒伯特穷困潦倒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不过,舒伯特花钱很厉害最终导致收支失衡倒是真的。他的朋友曾经留下这样的回忆:“帽子、靴子、手帕,甚至大衣,只要你穿得合适就可以穿走……有钱就给别人付账……总是先生活优裕,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然后,又破产,总是在富足和拮据之间徘徊。”

舒伯特故居

虽然遭遇了《魔琴》的失败,舒伯特却对创作歌剧依然抱有幻想和热情,他也并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1821年当他得知新任宫廷剧院的经理迪特里希斯坦伯爵对自己的作品很有好感的时候,马上不失时机地把《魔王》题献给了伯爵。当时《魔王》在维也纳已经相当出名,伯爵在收到题献后自然觉得十分受用,不久,他就通过福格尔向舒伯特约稿创作一部歌剧。接到订单的舒伯特非常兴奋,他马上动笔开始创作《阿尔方索和埃斯特雷拉》(Alfonso und Estrella)。维也纳的评论界始终对舒伯特不冷不热,由于舒伯特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得不到演出和出版的机会,因此,评论家们根据有限的资料认为舒伯特是专门写歌曲的作曲家。舒伯特对这种看法当然十分恼火,他希望藉此机会写一部上座的歌剧来回应那些评论家们,然而,没过多久坏消息就传来,迪特里希斯坦伯爵的位置被一个意大利人代替了(剧院马上就排出了一套罗西尼剧目来演出),于是,在他手中的订单自然统统作废,舒伯特只能望洋兴叹了。

1822年,舒伯特完成了一部杰作,就是日后被称为“未完成”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舒伯特创作这部交响曲是为了答谢格拉茨城的斯特里安爱乐协会赠予他名誉会员荣誉称号,根据现存第一、二乐章的手稿上写的“1822年10月30日于维也纳”来判断,舒伯特确实写完了前两个乐章,但是,他还为第三和第四乐章写了一部分草稿,也就是说他也认为作品“未完成”。然而,问题是舒伯特生前是把这部作品托弟弟带到格拉茨去的,这似乎又是他认为作品已经完成的证据,不过,事实上《B小调第八交响曲》的手稿就放在格拉茨快40年,直到1865年指挥家赫尔贝克为了筹备音乐会时很偶然发现了这部杰作,才在舞台上复活了《B小调第八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创作的年代正是古典主义交响曲走向巅峰的时代,而舒伯特的作品却具有前浪漫主义的特质,尤其是第一乐章从弦乐慢板开始,营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气氛,此类布局在古典主义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舒伯特像

1823年,舒伯特为戏剧《罗莎蒙德》写了配乐,但是,由于脚本质量非常低劣,根本就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倒是两年之后舒伯特重写的《罗莎蒙德序曲》更引人注目一点。1824年年初,舒伯特的健康情况突然变得很糟,其实当时他的病还不太严重,但是这对他的打击却非常大,以至于他到处写信告诉朋友们自己是多么痛苦。至于舒伯特患病的原因现在众口不一,不少人认为是由于纵欲和酗酒,他喜欢通宵宴饮、纵乐,还喜欢喝浓咖啡(奥地利人似乎都喜欢喝那种黑漆漆的咖啡)、抽烟斗,这些当然对他的健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大概也是从1824年开始,舒伯特的经济情况有所恶化,这与生病需要支付大量的医药费不无关系,不过,正如舒伯特在1826年的一封书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一点钱也没有,我的处境总得来说很糟,但是我不在乎,自得其乐。”当然,身体的渐渐衰弱却没有妨碍他的创作,1824年他根据穆勒的诗歌写出了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1825年之后,舒伯特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创作衰退期,作品减少,但这种情况很快便有所改变,1826年1月,舒伯特完成了《D小调弦乐四重奏》(即《死神与少女四重奏》)。

可惜的是,命运似乎并不看好这位天才青年,舒伯特的生命正在悄然逼近终点。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去世,3月29日,舒伯特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在贝多芬的灵车前有36位音乐家扶灵,他们统一穿黑衣、戴黑纱,手执火把,舒伯特走在最前列。贝多芬之死对舒伯特来说刺激很大,他很崇拜贝多芬,也曾把自己的一首钢琴作品题献给他,据说贝多芬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里面的和声错误,当然这并不影响舒伯特搞个人崇拜。在一份古怪的宿命感的驱策下,舒伯特在这一年写出了《冬之旅》,这套歌曲充满了寂寥、落寞的气氛,可以代表舒伯特的一些心境,但是,为了创作《冬之旅》耗费的大量精力却使舒伯特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有人认为是《冬之旅》加速了舒伯特的英年早逝。

很快,1828年到来了,舒伯特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在8个半月的时间里创作出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第九十二号诗篇》、《F大调幻想曲》(钢琴四手联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A大调、降B大调)、后来出版时被定名为《天鹅之歌》的声乐套曲,等等,然而这些作品在舒伯特生前都未得到演出。

如果说声乐套曲《天鹅之歌》是舒伯特的绝笔之作,那么《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就可以被认为是舒伯特的“音乐遗嘱”了,从《C大调第九交响曲》以来惯用的笔法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呈现,作曲技法更趋成熟。

舒伯特最后的作品是声乐套曲《天鹅之歌》,虽然这个暮气沉重的标题并非出自他的本意,11月的时候,舒伯特上了一堂对位法课,以前他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教育,可是,重病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加之10月初的时候,舒伯特执意要哥哥陪他到埃森斯塔特拜谒海顿的墓,长途劳累对舒伯特来说是致命的,果然,回到维也纳之后他的病情明显加重,到11月中旬的时候进入了昏迷状态,1828年11月19日下午,舒伯特与世长辞,身后被安葬在离贝多芬墓不远的地方,据说这一直是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