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创”被喊得震天响的内地,建立“品牌”,已成为进入商业市场的必经之道,连古典音乐世界都得服膺于此游戏规则。中央电视台,接连举办十大青年演奏家选拔系列,包括十大二胡、琵琶、古筝、男高音、女高音,最近又有十大青年钢琴家、十大小提琴家等出炉,趁中国经济起飞,学习音乐人数剧增之际,抢占话语权和认证权,为开拓后续广大市场铺路。
2012年无疑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大年。这一年,音乐频道接连推出了“光荣绽放——十大青年演奏家”系列,邀请十位同一种乐器和声乐的音乐家抱团出现,作一台用于电视转播的庆典(gala)音乐会,当然音乐会也售票向大众开放。
网络票选招致非议
这一做法始于上半年,主办方相继推出十大二胡、琵琶和古筝,下半年开始转向男高音、女高音,直到最近的12月9日还推出了“十大小提琴”。据主办方介绍,今后还会推出流行音乐的“十大”。
民族乐器类的“十大”采用网络票选的形式,招致不少非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的一篇文章,引述其中三个批评观点,分别是“评选过于草率与随意”、“缺少一致评选标准”、“不应以网选投票”。她最后提到,对“旨在媚众的、花样百出的所谓‘创新’,内心充满了反感”。
钢琴家排队练琴
评选“十大青年钢琴演奏家”现场的台上摆放着五台贝森朵夫九尺三角钢琴,用于钢琴家的四手联弹。台口摆放着三台小三角钢琴,用于给钢琴家练琴。但三台钢琴之于十位钢琴家只能是僧多粥少,于是在走台间隙,钢琴家们排队候场练琴是司空见惯的场面。
这些见多识广游历各邦的钢琴家,明白地表示在国外没有类似“十大”做法,他们的一致回答是“未曾耳闻”。
对于参加“十大”的想法,他们的回答也很一致:“很有意思”。对于之前受到的非议,这场音乐会的总导演葛小红表示“十大钢琴家”入选的标准“基于成就、名望和档期三项”,对青年的界定“较为宽泛”,“十大”的阵容“也会随着项目深入和钢琴家年龄变化而改变”,也就是说,“十大”并非是像三高那样的固定搭配,更像是年度的劳动模范。
央视并不是古典音乐演出版图上的重镇,但也许只有央视才能将这十位青年钢琴家聚集在北京3天,为了适应电视转播的要求,无休止地换装、化妆、奔波、演戏,想必也是这台音乐会最大的成就。
高强度演奏考临场功力
庆典音乐会上半场的重头戏便是八位钢琴家联合参演的一出音乐哑剧,但音乐家们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下半场,十位钢琴家在杨洋指挥中国爱乐乐团的伴奏下,每个人以数十小节的频度演奏格什温《蓝色狂想曲》,是整场音乐会最疯狂的部分。
他们分坐在台上两侧,轮番奔波于座位和两台钢琴的琴凳之间,难免还会发生碰撞和剐蹭,往往跑到琴凳前还未坐稳就得亮招。
这种一分钟一换的场景,加之摆满舞台、炫目的LED显示屏,就像好莱坞大片《石破天惊》(The Rock)的镜头回旋闪切。如此高强度的奔跑和演奏,无疑把每个人的临场发挥、适应能力,**裸地摆在台上接受挑剔的观众残酷比较。
十钢琴家亦敌亦友
这种高度紧张的迂回演奏在加演的《黄河协奏曲》中达到了顶峰。此时距开场已近三个小时,经过一整天折腾,身经百战的钢琴家,有的已在键盘上溃不成军了,即使这是他们从小就弹的《黄河》。
十位钢琴家分别是陈萨、孙颖迪、宋思衡、由熹、谭小棠、居觐、沈文裕、邹翔、陈洁和元杰(按照主办方的排名顺序)。他们中有的互相交情颇深,因为圈子实在很小,也有的是素昧平生。在狭小的公共休息室和拥挤的后台练琴区域,他们之间保持着亦敌亦友的奇妙关系,雾幔腾腾的空气中闪现着各种电光石火。
“十大”的意思是什么?“十大”或许是个共赢的局面。十位入选钢琴家,或顾及央视的影响力,或考虑自身事业发展,均对参加这台音乐会抱有取之不竭的兴趣和热情。主办方也借由“十大”系列的捆绑销售在行业内吸引了足够的眼球并以此奠定了强大的话语权。电视机前的观众多了一台可以欣赏到自己偶像的综艺节目。
如果把“十大”看成是娱乐热点而不是文化事件,想必大家都能过得更好。值得一提的是,知名钢琴家郎朗,以天之骄子和嘉宾的形象出现在音乐会上,与任鲁豫和刘芳菲搭配主持这台庆典晚会,过程中还讲了他对肖邦和李斯特伟大的理解。他对台后的十大钢琴家报以十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但始终恪守着职业分工没有触摸钢琴。
音乐会结束后,郎朗所在后台的休息室,挤满了媒体和摄影机,房间外满是排队等待签名或合影的粉丝。当十大钢琴家还在休息室里等待补拍通知时,郎朗离开了现场,就像一阵旋风,同样席卷而过的是簇拥着他的密密麻麻的人群,只留下空****的后台和两间门可罗雀的“十大”休息室,冷冷清清。这样的景象,应该是对“十大”深刻而深远的总结。
2012年12月9日《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