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肃音乐陷入口水战(1 / 1)

今年上半年,钢琴家李云迪成为古典乐界、娱乐界、唱片工业界、媒体界和公知界的各种话题人物,这的确是一般钢琴家无法企及的浩大声势。这些声音凭借微博平台呈几何级增长,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战。

有英国乐评人以《郎朗和李云迪应该握手言和》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两位同龄钢琴家的明争暗斗。我倒觉得,如果李云迪需要和人握手言和,那可能握一整年都握不过来。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李云迪的粉丝以“血洗”和“屠榜”的方式,充斥整个社交网络。“云粉”成了网络界的特殊抱团群体,但他们的抱团,却是缘于另一群人的结伙。

乐评人、粉丝和经纪人

乐评人的来路五花八门。中国音乐院校,仅有少数几家的音乐学系开设音乐评论课程,但那更多是对作品的分析解读。为填补乐评空白,一批乐评人兴起。他们大多以前是骨灰级乐迷,极少数由退休音乐从业者和音乐学家转型而来。即使是在门可罗雀的乐评界,由于年龄、身份、观念和立场不同,乐评人经常处于游离状态,互不干涉也互不理睬。

“85后”乐评人的兴起,改变了本来相安无事的乐评界格局。他们集中于北京,拥有比前辈更为尖锐的视角和直白的表达方式。当李云迪频频在公开场合演奏出现错音时,这些乐评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拿起手中的话语权武器,在微博、电台、电视、报纸、杂志甚至境外媒体上向李云迪发起了猛攻。

巧合的是,当李云迪被攻击的同时,中国另一位“钢琴公主”陈萨的演奏被大力称赞。但又有消息说,这是因为陈萨的经纪人与青年乐评人关系较好。这便捅到了李云迪百万粉丝的马蜂窝。

粉丝在微博上的回应积极而夸张。只要对李云迪稍有不满,便立刻招致大量粉丝质疑,让人很难相信这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自发行为,更像是有人在幕后操纵网民的导向。粉丝将自发购买偶像唱片称为“屠榜”,被攻击的人士被粉丝“血洗”,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口水战从“王子”和“公主”之争弥漫到了“王子”和所有人,争论的内容也从纯音乐艺术层面延伸到了私生活甚至是小道传闻,且一直吵了近半年还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

于是,拉帮结派的经纪人、捅马蜂窝的乐评人和精明的幕后团队,成为这场大乱斗背后的核心群体。粉丝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音乐家在这场乱斗中其实扮演着很无奈的角色。一方面争论因他们而起,粉丝为维护偶像利益一发不可收拾。一方面无论是“王子”还是“公主”或是国际巨星,其实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是极其单纯的典型艺术家性格。我因职务之便,得以近距离接触过郎朗和李云迪。郎朗的口无遮拦下其实是一颗**四射的善心,李云迪的不善言辞盖住了他天真烂漫的一面。

李云迪贪玩,爱美食爱跑车。近年来因为缺乏精进,曲目量止步不前,演奏水准不进则退,在国内和国外的音乐会场次和合作对象也不比以往。依靠目前的娱乐式炒作和跨界模式,以及背后善于娱乐炒作的经纪团队,他应该能开辟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

郎朗的率性和热忱都写在了他阳光的脸上。他以百年一遇的才智登上了中国钢琴家的巅峰。我去年采访俄罗斯指挥家杰吉耶夫,请他谈了对郎朗的看法。杰吉耶夫评价说:“郎朗是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人物。我们一起合作过十几次。我觉得他和世界上其他同龄的年轻音乐家一样,面临着不知所措的状态。我们这代人,其实满怀希望地看着那些年轻人,不管是指挥家还是演奏家还是歌唱家,不要仅仅满足于年轻时的功成名就,而是像他们的前辈那样进入音乐家的万神殿,成为伟人,我指的是海菲兹、李赫特、帕扎克(Julius Patzak)等。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即便是对郎朗这样的天才。我们都在期待郎朗,期待他有一天找到无与伦比的技巧、极大的智慧和无底的音乐深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找到在钢琴前和音乐以外活动的平衡比例。总之郎朗需要努力,他是一个有能力成为伟人的人物,也许再花十年上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李云迪与郎朗之争,在早期更多是双方家长给人留下的印象。双方在国内开始起步时,父母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家族经纪”。家长对孩子有着排他性的爱和呵护,无法像专业经纪人那样摆正位置,因此两人之争更多是郎国任和李川这两位传奇老爸的私下较劲,比如对演出和宣传资源的抢占。

到后来,随着专业经纪团队介入,随着双方职业定位明细,口水仗更多是钢琴家幕后团队所打的烟幕弹。两个钢琴家的互不理睬变成了两个团队的纷争角逐,继而随着微博的兴起和粉丝的加入,经历了粉丝从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到对假想敌的互相拆台扒皮,一发不可收拾。如今郎朗和李云迪分属两家不同的唱片公司和海外经纪公司,他们就像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覆盖到各自的消费群和产业链,相安无事。团队和粉丝的较劲,不应理解为两人之间的过节,“握手言和”既无从说起,也没有必要。这场鹿死谁手的网络混战,没有对错,不存在输赢,不用有结局。

那谁是最大的赢家?媒体和平台有了难得的新闻点,增加了点击量。大众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从年前一直讨论到年后,热点的热度和持续度在乐坛首屈一指。几位年轻乐评人趁此机会抱团一跃而起,努力撰文和发表观点、接受采访,吸饱了稿约和稿费,也奚落了力挺李云迪的一位前辈,确立了江湖地位。两位钢琴家赚足人气和眼球,能量加满,直线上升。似乎只有百万水军组成的粉丝是唯一的输家,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谁而做,做到何时。

2013年8月2日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